是音樂了解我們的散文
有沒有想過,為何人們會被感動?
——題記
德國哲學家阿多諾在聆聽貝多芬時,有一句:
當我們自以為與它最親的時候,它對我們說話,帶著傷心的眼神等我們回答。
為什么最親的對象,會傷心?
它會擔心自己不過是不相干的,別人怎么會接納?它認定,在靠近的路途里,會有層層阻礙。哪怕彼此是相親的。
這些猜疑,真的'就讓它卻步了。寧可停留在適當而安全的距離里。
其實打破猜疑并不難。只要抵制懷疑和憂郁,堅持前行。
那么不僅是距離縮小了,連明明存在的阻礙也推排開來,為信念讓出一條路來。
這么感性的寫法,出自楊照《呼吸》一書。他真的在寫音樂。
作者的內心要柔軟到什么程度,才能看萬物都帶著感情。
才從自然史中學到:生命的完善程度,要看它的情感的完美程度。
那么現在你知道,成熟不意味著尖利無情,而是如水包容。
音樂如果有感,一定是這樣。
讓我們走到內心深處去聽音樂。
巴赫或者舒伯特,作曲的時候并不認得我們,所以并不是為我們而寫。
但歷史的車輪轉動,時間的塵埃飄散,有條深沉的伏線。
不論在哪個時代,哪個階段,人們總會有自己最在意的人,事,物,上面寄托著莫可名狀的情感。
借由單純的聆聽,聽那些旋律突然對我們說話,訴說的內容可能是一段往事,一段情緣,甚至是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結局的故事。
在音樂面前,我們無從隱瞞。也只有從不隱瞞,它更加了解了。
不走過去,音樂就永遠是別人的。只能遠遠觀察。
體驗不到,有種語言可以用聽的;體驗不到,有種激蕩就在鍵盤或琴弦。
回到題記,為什么人們聽音樂會被感動?
因為音樂,幫助我們和自己內在最深刻的情感重逢。
聽者講了解音樂并不困難,難的是被音樂了解。
被音樂了解,需要敏感,需要勇氣,來構建彼此的連接。
如果喜歡,別讓音樂帶著傷心的眼神等待,而要率先伸出柔軟的觸角,與它親和,捕捉音樂散發的曼妙氣息。
向它去,不悲戚。
【是音樂了解我們的散文】相關文章:
看吧,我們的青春散文01-25
我們要成功勵志散文01-30
我們是好朋友童話03-15
今夕是何年散文05-01
我不懂的是我散文11-11
我們是蘋果還是金子的勵志故事04-02
讀書是我們必須的生活勵志文章01-27
故鄉,蕭條是你的含義散文12-01
理想是朵美麗的花散文02-01
我是大山的女兒散文欣賞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