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梵鐘之聲,自雁蕩而來散文

時間:2020-12-28 09:38:57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梵鐘之聲,自雁蕩而來散文

  真的,就一聲,我就被震驚了。

梵鐘之聲,自雁蕩而來散文

  暗夜之中,它像來自天上,鐘聲飄下來,異常寒清,異常空寂。當第一聲穿過山峰、密林傳來時,我就呆住了,盡力排除周遭的種種聲音,我駐足而聽。那聲音出現在我的上空,在樹木之上團繞,然后,裊裊散去。這鐘聲怎么那么像白天天空中的一朵綿軟大云朵呢,任風擠扁、拉長、拍圓,任由得揉搓,但誰都知道它還是那朵云。

  靜靜地,我從這鐘聲中聽出了很多內容,好像有撫慰,將人們匆忙囂亂的心撫平;還有無奈,歲月長逝,無法追回,低聲嘆息。我長久站立,聽著這鐘聲,它一聲、一聲,間隔著,我聽出了與過去相關聯的情感,還有與未來相貼切的欲望。昏暗之中,這鐘聲斷斷續續,我不敢言說地聽到了憂傷,這憂傷卻比寬容還要廣闊,比理解更要深厚,它直指大地和人、歲月和生命,包含了無窮無盡的內容,像黑暗中的河水滾滾而來,我有一些心懼。此時的鐘聲,就是一個傾述對象,即是生活的全部也是一個具體的人。

  在雁蕩山獨有的夜景景區,我知道這深厚、帶有摩擦感的男低音般的鐘聲一定有出處。好友明博要我抬頭看山,順著他抬手的指向,那緊緊依偎的情侶峰的間縫處,有隱約的光。明博接著說,那是觀音洞,觀音洞里有觀音寺,鐘聲就是從那兒傳出來的。因為“晨鐘暮鼓”之說,我實在好奇,為何此時會有鐘聲傳來?明博告訴我,不論早晚,寺廟都既敲鐘又擊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鐘后擊鼓,晚上是先擊鼓后敲鐘。我想探個究竟,于是朝著遠處的光走去,但小陘一橫欄擋道,“路途危險,夜間禁行”。

  聽著雁蕩山夜晚的梵鐘,我一個人走著,周邊無數的奇美夜景也引不起我的興致,我順滑地回憶到前不久在貴州格凸河遇一件事情。

  那也是深秋已涼之際,格凸河除了我們幾位沒有別的游客,乘著游船,看著兩岸習以為常的景致,我興趣不大。游船慢慢在河道里蕩著,就像無所事事的老人,溜溜達達地消磨著時光。我看到掌船小伙子的`腿邊有一個小桶,桶里有三支嗩吶。我隨口說,“小伙子,能吹一曲嗎?”他沒有理會我。我們下了游船,一路登級而上,拐一個彎上到大路上。此時,身后卻傳來一陣嗩吶聲,時斷時續。我疾步返回,跑下臺階,站住,看著游船飄蕩著悠悠遠去,不連貫的嗩吶聲,幾個音符過后,停歇,然后再來幾個音符,這種不成曲的聲音蕩漾在兩山之間、水面之上,卻有著一種別樣的情致。它牽引著我,隨著聲音飄上又飄下。那會兒我堅信,這山水間是有精靈的,而這聲音是精靈的樂章。我不知道他吹的是什么曲子,可我知道,彼時彼境,掌船的小伙子、聲音、山水形成了一種融通,這不僅僅一個“美”字能表達盡透,它的美是不可重復而只能重逢的。

  此時,我在琢磨,這兩者于我只是聲音的力量,還是其它?在這樣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狀態之下,人與人之間一定在精神上有著一種親緣關系的,那人與聲音、人與山水間何嘗不是如此。

  梵鐘就是佛鐘,它是佛教東來、寺院興起的產物,顧名思義是供寺廟做佛事用的,或召集僧人上殿、誦經做功課,另外諸如起床、睡覺、吃飯等無不以鐘為號。所以,不同用途則敲不同的鐘。但敲鐘的講究也很多,在《百丈清規·法器》中說:“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故晨昏敲鐘要連擊一百零八下。

  次日一早,我們來到昨晚游覽過夜景的雁蕩山靈峰景區,此前在不同角度看到的“情侶峰”、“shuang乳峰”、“相思女”、“雄鷹”在白天回歸了“合掌峰”之名。往里走,過小橋兩座,仰頭就可以看到合掌峰“掌心”中有一洞,洞里有一寺廟,這就是觀音洞里的觀音寺。洞是天然生成,寺始建于1106年,據說最早的名字是靈峰洞(誰能肯定呀?),后改為羅漢洞,在清朝時定名為觀音洞。時為12月,并不是旅游的旺季,此處卻仍然是人頭攢動,熱熱鬧鬧。

  山門的“觀音洞”三個字是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楹聯“勝境人知游雁蕩,名山我欲禮觀音”出自謝稚柳手筆。觀音洞洞深76米,寬14米,高113米,為雁蕩山第一大洞。洞內依巖構筑九層樓閣。進入山門即見天王殿。從山腳要經歷403級石階,才達頂層大殿。正殿供奉觀音菩薩坐像,旁立十八羅漢塑像,巖壁上新增了三百應真。

  一路上行,可遇“漱玉”、“石釜”“洗心”三注泉,此三泉解決了僧眾的所有用水問題。

  我好奇于這么一個勁崛的山洞,何來這等清冽甘甜的泉水,恰好從普明禪寺得來的一 代高僧、“伏虎和尚”廣欽大師的傳記中有一個細節,讓我的好奇似乎得一個注解。1953年,身在臺灣的廣欽師突然離開正在雕鑿還未及開臉的“阿彌陀佛”大像,在土城成福山上,覓得一天然大石洞,恢復往日隱居生活。師所住的山洞高和深各兩丈余,寬有數丈。因洞口朝東,日月初升,光即入洞,師為之命名“日月洞”。洞本來是無水的,師入住當日,忽然有一股清泉自洞壁石隙涌出,順著山草流下,師急忙筑一小池蓄存。喜獲靈泉,廣欽師于是在洞前蓋木屋三間,左連廚房,中供地藏菩薩,遂成一寺。

  我不知道觀音寺是不是北宋時期哪位高僧大德所建,人說“自古名山多僧占”,那位高僧為何在這么一個逼窄之地建寺?也不知道當年是否也有許多的神跡顯現,但對于潛心于佛學的僧眾來說,“兩峰合掌即仙鄉”吧。

  眾多的香客匆匆而來,奉上香火,許下自己的種種心愿,以求得到佛菩薩的護佑。凈空法師說:“心里沒佛,天天拜佛念佛,沒用;心里有佛,沒拜佛念佛,有用。”

  生活給你的苦,不能指著佛替你消化。還不如心懷快樂地信自己身上善的力量,快樂地安放好潔凈的心。在惱人的塵世用耳聽佛音,用眼觀佛法,用心悟佛理。也許我們可以試試,常懷利他之念,把一種缺乏禪意的生活過出氤氳禪意。

  雁蕩山的梵鐘,堅定了我的信念----如果能榮枯在無人知曉的天地,那該是多么地美好。

【梵鐘之聲,自雁蕩而來散文】相關文章:

有朋自謎語中來散文09-27

有愛城自芳散文欣賞11-08

《梵天寺木塔》原文及譯文03-25

《翻著襪》王梵志唐詩鑒賞02-07

《寄崇梵僧》唐詩原文及注釋02-02

成語乘興而來的故事10-18

《音樂之聲》教學實錄04-24

《音樂之聲》課文原文04-24

游雁蕩山900字03-17

《音樂之聲》導學案設計04-2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亚洲欧美国产ay | 久久精品最新视频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第一页 | 亚洲欧美日韩66 | 欧美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