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嶺漫步抒情散文
連日來養病家中,憋悶之余只得翻看一些古今名家的游記聊以慰藉。看著看著,不僅想起西子湖畔的葛嶺來。
葛嶺位于寶石山上,曾是東晉一代名道葛洪煉丹之所。嶺上美景甚多,從山下拾階而上,第一個遇上的便是初陽臺。這是一片開闊的空地,除了一座古塔和一方涼亭,便再也沒有什么多余的人工飾物。這方涼亭的年代已不可靠,多半是建國后多次修建的吧,不過那那座古塔卻是大大的有名。五代十國吳越國的最后一代王錢始建此塔,名為“寶石塔”。到了北宋,一代名僧永保師叔不顧雙目患疾,募捐十年重修此塔,因而又被命名為“保叔塔”。至于現在的塔身,則是民國杭州市市長趙志游下令修葺的。天晴時站在塔邊極目南眺,大片的西湖美景盡收眼底。從嶺下朝上望來,那保淑塔猶如美人佇立在萬綠叢中,若有晚霞相伴,則另有一番動人的韻味。
離開初陽臺繼續西行,前方便是異常狹窄的“一線天”山道。說是山道,其實就是兩塊巨大巖石間的縫隙罷了。這縫隙巧如鬼斧天工,恰好能容納一個成年人側身通過,若你想折轉一下身體,或是身邊再多上一個小孩的話,那就只能望“天”興嘆了。而且,若是那成年人的.身材略微豐腴一點,恐怕也很難側身穿過去。當然這并非從初陽臺去葛嶺的必經山路,你也可以攀上兩邊的巨巖,從巖上翻越過去。這需要極好的身手,也十分危險,在這里不建議各位嘗試。
穿過一線天后便是林蔭蔥郁的小路。路面是用石子和石板鋪就,下雨天略有些滑膩。兩邊古樹參天,花卉芬芳,更有許多不知名的草藥遍布其間。我并非懂得中藥的人,只是偶爾看到三三兩兩的游客在那里靜心地辨識著草藥。再往前會出現一些分叉路,可大都是轉了一圈后又回到了主路上,讓你沿途多看些風景罷了。我不喜歡繞小路,通常徑直往前走,直到有一塊大石碑做成的路標前才停下來,并找到一條通往葛嶺的路。
沿階而下,盯著大太陽蜿蜒曲折了十來分鐘,便來到一處林蔭遮蔽的僻靜之所。抬眼望去,一條長長的黃色院墻掠入眼簾,那便是抱樸道院了。這墻隨著山勢起伏,宛如一條盤旋游動的黃龍,因而有“龍墻”之稱。步入墻院內,迎頭便碰上葛仙正殿,殿上奉祀著仙翁葛洪。大殿的東側是紅梅閣、抱樸廬和半閑堂,建筑風格極為精巧別致。紅梅閣內有木刻畫廊,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戲曲《李慧娘》。我是個不懂戲曲的人,可也被深深吸引了。半閑堂本是南宋丞相賈似道尋歡作樂的地方,如今堂內供奉慈航真人像。院內的雙錢泉水質甘甜,傳說常飲可延年益壽,我掬水飲了一口,只覺清涼沁脾,一掃心中的煩熱。此時,我仿佛已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和煩惱,朦朧中依稀望見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盤膝在煉丹井前,命小道童扇著爐底的丹火。
抱樸道院前是一條下山的路。不知東晉年間的杭州有多少人口,我想總歸是遠遠少于現在的吧。那時候的葛嶺一定也沒有那么多的游客。葛嶺的美多半是出于一種動態的寧靜,所以我通常選擇在人少的時候上來。此時一個人漫步其間,享受著鳥鳴山幽的空靈之境,方能享受到那出塵的韻味。
離開葛嶺,踏上北山路,淡淡的湖風夾雜著一股塵世的喧囂撲面而來。最后回望一眼山巔,終于依依不舍地離去。
【葛嶺漫步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繻葛之戰04-22
漫步古詩苑12-15
漫步竹林散文11-03
膠葛的近義詞04-03
《全宋詞》葛長庚07-08
《全宋詞》葛立方07-05
漫步沅江邊散文11-05
繻葛之戰的故事06-26
《全宋詞》葛勝仲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