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媽桃散文隨筆
家鄉的桃子熟了,一顆顆黃澄澄讓人唾涎,一筐筐金燦燦讓人羨慕,一邊是鄉親們的滿滿自豪感,一邊是在外家鄉人的濃濃思鄉情。
家鄉的桃子,我們一直都認為是一種“野桃”,長在南盤江邊的一種“山桃”。屬于適宜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一種“桃子”。春天開花,秋天成熟,果子呈不規則圓狀,古時“銅鈴”般大小不一,未熟時色暗青,成熟后變金黃,連皮帶籽可食,香甜可口。相對于現在“皇家貢品”之類的高大上食品,家鄉的桃子也就是一種“野番桃”了,因為鄉親們代代口頭相傳叫“媽桃”,四里八鄉也跟著叫“媽桃”,至于其得名過程當然不能考據,也無須去刨根問底,權且把此稱呼作為它的“高名”吧。鄉親們愛“媽桃”之心是真實的.、純樸的。
“媽桃”曾經是鄉親們的“命”。家鄉上了年紀的老人一談起山桃,當年鬧饑荒、啃樹皮的故事就泉涌而出,“媽桃”養活了誰、“媽桃”救了誰的命、“媽桃”換了幾斤鹽、“媽桃”讓誰和誰成了親,等等故事構成老一輩難忘的“媽桃情結”,凝煉了老一輩對“媽桃”的深厚感情,以至于當他們看到后輩誰亂砍“媽桃樹”,總是恨恨地說上幾句,或狠狠的罵上幾句,這無可厚非的,也不可置疑,畢竟在啃樹皮挖樹根為食的年代,“媽桃”就是美好的食糧,是大地恩賜的厚重禮物。感恩永葆,難能可貴;泥濘歲月,應當知記。
“媽桃”也寄托家鄉人的“年”。在布依x語法里,把所有的節日都叫“年”,春節叫“大年”、三月三叫“年三”、六月六叫“年六”、七月半叫“年七”、八月十五叫“年八”,意思都是“某某月的節日”。記憶里,“媽桃”成熟,鄉親們都挑到二三十里外鄰鄉去賣,運氣不好的遇到大熱天,布袋里的桃子在半路就壞掉,白忙活一場,所以每逢鄰鄉的“轉場天”,要半夜起床,夜里趕路,到集市里乍天亮,稍微賣得好價位,換得點煤油、食鹽、食肉、面條回來,剩余的積蓄就攢下來到“七月半”給娃娃買衣服和過節物什。在溫飽線上掙扎的鄉親,每年大人小孩都期盼“媽桃”早些成熟,賣得好價錢順利過“年”。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點點滴滴皆該珍惜。
“媽桃”是遠方孩子的“鄉愁”。有時侯,打電話回家,總是不經意間問母親“媽桃熟了沒”。有人從家鄉來,別的不問,總是要問一句“媽桃熟了沒”。在外的家鄉人閑談聊天時,總莫名其妙問一句“媽桃熟了沒”,他們除了惦念親人之外,也惦念山上的“媽桃”,“媽桃”嚴然成為家鄉不可缺的一部分。如有人從家鄉把“媽桃”帶來,總不忘把這“家鄉的果實”在空間里炫耀一番。至于味道,反而已不深究。當然,有人食出“童年的味道”,有人咽出“青春的味道”,有的嚼出“家鄉的味道”,等等味道最溫暖的當是“母親的味道”。
【家鄉的媽桃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家鄉的散文隨筆700字08-04
關于媽字的謎語05-14
《桃夭》課文賞析11-24
猴子摘桃的寓言故事02-27
媽-六年級01-12
辣媽正傳經典臺詞的唯美句子01-16
夢見散文隨筆01-03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請離成功他媽遠點勵志文章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