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泉塔散文隨筆
寶塔壩,巴人知道,漢人也明白。秦滅蜀后,自然載入史冊。彼時,乃為巴人糧倉,怎奈巴人不抵漢文明,只能越走越往西,最后成為遺跡。而寶塔壩還在,正如我們不見湖廣填四川時的模樣,卻知道我們是他們的后代。寶塔壩,給人幾多歡笑幾多愁。
寶塔壩上寶泉山,寶泉山上有寶塔。山下七口清泉,今存一口,故名之寶泉山。翻開縣志,寶塔壩有史以來,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皆為水。還記得九五洪災嗎?2004年9月5日,整個寶塔壩成了寶塔海,平地起水三米,老嫗小童盡皆逃往高處。水災,水火無情,怎么辦?有聽說過樂山大佛嗎?據說建佛是為了鎮水,鎮住三江水。寶泉塔建塔也是如此。可是,自唐代建寶泉塔還是那樣,水災照樣。天工開物,只有疏河治道,才可免災。五年前,治河時,聽村民說,在寶泉塔底的河灣處,夏天時下降了兩米深。自此,寶塔壩再無水災。就算是再大的洪水,漫過路面,不幾時,亦自然消失。
寶泉塔看得很明白,這就叫做人定勝天。數千年來不可更改的事,現在變了,再大的雨,居于寶塔壩的人再也不用擔心洪水了。而今的寶塔壩盛開兩朵花,一是荷花,一是油菜花,這兩朵花也不讓寶塔壩徒有虛名。春夏之時,人們到此一游,若在自家的后花園,享樂了人間美景。蓮花世界、黃金花海,這樣的名字都讓人心癢癢,如喝酒之人見了酒不喝,那難受可窺見一斑。可以這樣說,凡是開江人,無論男女老少,沒有去賞過這兩朵花的沒有。更有慕名而來者,皆不虛此行。
開江本有江,卻無幾人知這江在何處。現在八廟鎮的拔妙河就是開江河。一條小河成就了開江之名。而更讓開江成名的則是川東小天府。開江前有寶塔壩,后有任市壩,這多少也有點天府之國的味道,官家便給了川東小天府這樣的美名。這美名若無寶泉塔與金山寺的潤色,那就少了幾分底蘊,也少了幾分人文關懷。
想當年,朱德到開江來,還是民國,曾在寶泉塔上賞夜月。想當年,吳佩孚到金山寺來避禍,還是民國,曾在藏經閣里讀經。再想當年,唐朝將軍李靖曾到寶塔壩剿匪,那“丟刀者免死”的免死碑還在開江文物館。遙想當年,樊舞陽到開江時,此地還是茹毛飲血之時代,留下峨城山這一紀念。
不想當年了,再說歷史。當年,蘇東坡知府杭州,那不是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那是水光澎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開江奇不奇呢?當然是前見了古人,后見了來者。解放后,寶泉山下王氏人家,父子倆俱為杭州書記,不可不謂此地人杰地靈。其老宅猶在,辟為開江寶塔壩戰史陳列館。若要追問當年的寶塔壩戰役,那在歷史的故紙上還是灑了幾滴血的,給新中國歷史以鮮活。
沒有過去,哪有現在。不見舊人哭,哪見新人笑。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開江第一個農村社區就在寶塔壩,這讓當地人是多么的'幸福,實乃國家之福。
塔和寺,這兩個字都與佛有緣,而現實更有穿透力。現在寶泉塔金山寺俱為開江風景名勝,還是一條旅游線路,讓整個寶塔壩成為開江的新農村,這比那兩朵花開得還要妖嬈嬌艷。因為人們生活在幸福的現在,才有風景名勝的怡人。
有位兄弟說,自從寶泉塔上那棵桔樹砍了過后,就沒有去過寶泉塔了。我說,塔上還有草呀,這正是草長鶯飛二月天,百花齊放,不去賞花,實在是有負這好光景,金山寺寶泉塔也為你不恥。
金山寺上的塔林只有一塔,這是一座燈塔嗎?不是的。從寶泉塔那邊看過來,根本看不到。只能說明寺還在,不管是唐時明月還是現在的陽光,我們生活在這里,時不時地到這兩處去修身養性,無不是生活的一大情趣。
【寶泉塔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下泉》譯文及鑒賞01-02
《烏塔》教學教案11-25
登廣州塔作文08-22
廢物變“寶”作文04-18
夢見散文隨筆01-03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泉子心中有個大目標01-18
古代戰爭故事《阪泉之戰》12-29
南泉子神話故事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