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圓明園散文
晚秋燕京的天空異常晴朗,夕陽斜照,湖塘結了冰,沒有一絲生氣,路旁三三兩兩的高大楊樹禿著枝干,平添幾分荒涼氣息。我的腳下,是圓明園西洋樓遺址內凌一亂的廢墟。周圍是粗一大而雕刻精美的石柱、石墻,被砸斷為數截的獅子、麒麟等精美動物雕像殘片四散在地。經歷滿清五代皇帝精心構筑,被盛譽為“萬園之園” 的皇家園林剩下那幾塊劫后余生的石頭依稀訴說著當年的輝煌燦爛。在這片園林,曾把中國江南塞北、歐洲中世紀宮殿等各地建筑精華融匯在一起,創造過世界園林史的奇跡。
時間不早了,外地的游人稀稀落落,倒是有幾個老北京在園子里慢慢散步。北京人的好客是出名的,每當外地游客慢慢流連在眼前景點的時候,老北京非常熱情地湊上來介紹各景點的風趣典故:這個土夯的大墩子以前是皇帝宮殿的地基,那塊刻了菩薩的大屏風乃是前宮后殿的間隔——聽得外地游客連連點頭稱贊。
“以前的圓明園真的燒得就剩下這點石頭了嗎?”其中一個游客站在圓明園遺址的標志性建筑“大水法”前問道。
“全燒完了,這么大的園子,就數這個西洋樓是仿西洋宮殿用石頭造的,您看這石頭多厚實,一個人都抱不過來,畢竟是皇帝家的力量大,用的石料厚重,雖然當年被英法聯軍的大火連燒三天三夜,還能剩下這些石頭的遺跡,只是可惜其他使用木料建造的宮殿全沒了。”一個老北京悠悠地回答道。
“嘖嘖,可惜了,可惜了……”搖頭嘆息聲雜亂地在遺址前徘徊。片刻之后,游人們提著攝相機三三兩兩地向前面的景點推進。
我還緩緩地漫步在這一堆堆殘碎的亂石群中,追想這個“萬園之園”曾經的榮耀和恥辱。
圓明園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建造****在執政六十余年的乾隆時期。這段歷史年月,正是清王朝平定三藩、臺灣、蒙古、沙俄幾處戰爭后的.升平時期,史稱 “康雍乾盛世”,國力強盛,國庫充盈,土木大興,各處風景或是仿制或是新建,匯集一百五十余年能工巧匠的心血而成,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一大“壯舉”,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壯舉”。
后人談及圓明園,話題無非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圍繞著皇家園林的奢豪華美和當年搶劫焚燒圓明園的英法聯軍的野蠻和瘋狂。贊頌一個國家曾經的輝煌,痛恨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經自然是無可厚非,但是以史為鑒,我們更應該認識到歷史長河中我們自己犯下的錯誤,因為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別人,正是中國自己的過失才催生圓明園的悲劇。
圓明園的毀滅,是由于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失去了一種精神,失去了開拓進取和尚武的精神。
圓明園坐落于北京城西北的海淀,從清朝當時的版圖來看,康熙四十年以后,四夷皆平,中原漢族地區反清復明的斗爭也日漸減少,對清x府而言整個國家最重要的任務不是開拓,而是如何守成。所以這個皇帝的別宮面西,監視著國家的百姓。東面是不屑一顧的,道理很簡單:京畿以東就是大海。對當時統治者來說,大海給大清x府造成的麻煩不過是臺灣的鄭家割據勢力和紅一毛一海盜,康熙二十二年施瑯平臺,臺灣不復為患;至于紅一毛一海盜,清朝的經濟還是自然經濟,自己自足,大不了關閉海疆,不去做海上交易便是。然而最后推翻清x府統治的強大力量,恰恰來自海上。
歷史的進化演變中,國家的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開拓精神的指引,就失去了經濟文化軍事上突破發展的動力。在東方中華文明里,主流的大一陸文明,重向內治理而不重向外侵略。西方文明則恰恰相反,尤其在清朝同時代滋生資本主義的西方文明走出封建社會的階段,在重商主義的引導下開始了海上擴張。鎖國閉關的對外政策使中國和整個世界相隔離,雖然可以暫時免除來自海上的****擾,卻再也無法聽到世界前進的腳步,無法感知世界科技文化最新發展的跳動脈搏。同樣的大海,清x府看到的只是茫茫無盡的海水,而西方列強已經透過海上的迷霧看到彼岸意味著財富、強大、也意味著未來發展的希望。
當西方列強把國家預算的重點放在發展國家軍備上擴展軍隊艦隊的時候,清x府把國家預算重點放在滿足君王個人的享樂上。從圓明園到故宮、從承德避暑山莊到皇帝下江南的各處行宮,銀子流水般花出去,只為博孤家寡人一笑而已。
一百五十多年后重新審視這個失去了精神的國家,讓后人痛心的是統治者的愚昧和自大。且不說自稱“天朝上國”的狂妄;清x府對于軍備的重視,對戰爭武器重視也夠讓人嘆息痛恨了。
中國不是沒有眼光深遠的軍事家。早在明朝,火器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已經是相當一部分高層將領的共識。在明朝軍隊序列中,拱衛京畿的部隊中很早就設立了專門裝備火器的神機營。在與倭寇、蒙古、滿州人以及農民軍的戰爭中,火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當時的火器即有單兵用的鳥銃,也有中型大型的佛郎機炮和紅衣大炮,據現有資料來看,僅中型和大型火炮的裝備數量就以千計算,相當可觀。清朝的早期首領努爾哈赤正是在圍攻寧遠城的時候被明軍用大炮擊斃的。
清朝開國之初,尤其是康熙早期時代還是比較注重火器應用,抗擊沙俄的雅克薩戰役中,清兵在沙俄要塞前排開幾百門大炮,用浩蕩雄壯的炮陣保證了《尼布楚條約》的順利簽署。但是到了乾隆時期,整個國家承平日久,武備廢弛,乾隆自詡那“十全武功”的勝利主要來自龐大王朝鎮壓內部叛亂和與周遍小國的局部戰爭。由于對手裝備的落后,又自恃清朝祖上乃以弓馬取天下,目空一切,居然使刀一槍一弓馬等冷兵器回復為軍隊的主要裝備。
當中國皇帝陶醉在圓明園天下無雙的風景,陶醉于“十全武功”赫赫威風的時候,大海的那邊,西方列強已經完成了火器在軍隊中的普遍裝備。當中國沿海要塞滿足于幾門康熙乾隆年間建造的大鐵炮的時候,西方列強已經完成了近代海軍建設,擁有數十門重型火炮的大戰艦已經成為海軍的主要力量。
一方面東方古國由于一百五十余年的“康雍乾盛世”而積累了巨大財富,一方面又因為開拓精神的喪失和軍備的落后,使清帝國在列強眼中從一頭威猛的雄獅逐步變一匹肥碩的大豬,將任由新興的強大勢力欺凌、瓜分。
圓明園的最后命運,不要說在鴉x戰爭的時候,甚至在建造時就已經在冥冥中注定。
于是有了鴉x戰爭和第二次鴉x戰爭。戰爭中,中國軍隊是英勇的,大刀長矛的鐵甲騎兵向火一槍一隊發起潮水般的沖鋒,水師的小舢板也向敵人龐大的戰艦發起無畏的攻擊。這是一場相差極其懸殊的戰斗,雖然戰斗中中國將士浴血奮戰,但整個國家太多弊端的累積使結果失去任何懸念。
在戰火的硝煙和“文明國家”的野蠻劫掠中,曾作為清朝繁華奢豪象征的“萬園之園”悄然變成為腳下的廢墟一片。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如果中國能意識到開拓精神對一個民族是如此重要,如果當年清x府把修圓明園和其他各大宮殿園林的經費都用于國家發展和軍備發展,那么近代和現代的世界史將被徹底改寫。
歷史的車輪不可能倒回去重新開始。
圓明園的廢墟成了一種象征,更是一種啟迪。有了圓明園那慘痛的教訓,才催發國人奮起追逐世界的覺醒,才有了后來的洋務運動,有了后來的戊戌變法,乃至有了后來的辛亥革命。“自強”、“崛起”、“復興”成了以后一百五十年間有識之士的迫切吶喊和共同夙愿。
這片廢墟承載著民族血淋淋的創傷,站在圓明園的廢墟上,撫今追昔,百感交集。回顧歷史,不應是長長地嘆氣,像遷客****人那樣發發《黍離》之悲。更是為了未來的發展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往者不可諫,來者尤可追。也正是這樣痛入骨髓的教訓,使健忘的國人們記取著廢墟的價值。
秋風漸勁,夕陽西下。一步步地朝圓明園的出口踱去,背后的廢墟漸行漸遠。站在臨近出口的土山上回望,深藍色的長空和殷紅絢爛的殘照為圓明園廢墟上的景物平添一層滄桑,遠遠看來有種格外的深沉意味。夕陽晚照圓明園,但是隔過了漫長的黑夜之后,終將是一輪燦爛的朝陽迎接這片古老的土地!
【夕照圓明園散文】相關文章:
人教版上冊《夕照》教案設計11-01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夕照》教案11-04
人教版第九冊《夕照觀潮》教學設計10-16
五年級上冊語文《夕照》課件01-12
五年級語文上冊《夕照》課件01-11
徐再思《普天樂·西山夕照》原文鑒賞12-26
人教版五年級上《夕照觀潮》教案12-13
人教版語文第九冊《夕照觀潮》教學設計12-11
語文五年級上冊《夕照》教學反思10-30
《采桑子殘霞夕照西湖好》宋詞鑒賞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