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徐來說扇子散文
雨后,天依舊沒有放晴,打開窗戶,一股清涼的風吹了進來,挾著淡淡的玫瑰花香,沁人心脾。
手頭的這本《紅樓夢》,捧了半月了,還未讀完。中學時也曾讀過,但走馬觀花、泛泛而讀,只記個大概情節。現在,重新翻閱,卻難以加快速度,因為總有一些生僻字想弄個明白,還有一些精妙的句子不免反復吟詠幾遍。讀書也是需要分年齡、分季節、分狀況的,有些書,有一定閱歷時再讀方能入味入境入心。
當讀至寶釵“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對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寶釵想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對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動人的畫面:一位嬌美的少女與蝴蝶周旋,不時用扇子輕輕撲打。
這段話也讓人想起杜牧的名句:“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這里的輕羅小扇大概與寶釵拿的扇子一樣,都是圓形的扇子,即古代女子們常用的團扇。西漢班婕妤有首著名的《團扇歌》,歌中寫道:“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形狀似圓月,顏色似霜雪,作者借扇抒懷、托物寄意,扇子被寄予美好圓滿之意。
又有詩曰“如圭信非玷,學月且為輪。機杼蘼蕪妾,裁縫篋笥人。搖風入素手,召曲掩丹唇。”“如圭信非玷”比喻團扇之潔,“學月且為輪”比喻團扇之圓,而“搖風入素手,召曲掩丹唇。”說的是女子用纖纖素手輕搖扇子,唱歌時則用扇子遮住紅唇,一把扇子,將古代女子的羞澀嬌媚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們,在曲折的回廊里,在月下的花叢中,在臨水的閣樓上,在雕花的窗棱邊,圓月般的扇子半遮著燦若明月的臉,或悄然佇立,或眼波流離,或欲語還羞,那該是怎樣一種勾魂攝魄的繾綣風情?只可惜現在,越來越多的'女子,將這種含蓄與典雅之美生生丟棄,只懂得靠露肉來搏眼球,想想真是悲哀。
如果說,團扇映襯了女子的嬌柔之美,那么羽扇,則彰顯了男兒們的曠達與從容。三國中,人們對孔明的羽扇印象頗為深刻。據說,孔明的這把扇子是他夫人黃月英送給他的定情物,目的就是讓他隨時保持冷靜、能夠沉得住氣。無論是七擒孟獲,還是六出祁山,無論是空城計,還是借東風,孔明素衣綸巾,手搖羽扇,不緊不慢,一搖一頓中,妙計橫生,運籌帷幄。怎一份無畏與從容,怎一份瀟灑與泰然。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每每讀到這句,眼前都會浮現孔明先生輕搖羽扇、泰然自若的樣子。
在蘇東坡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亦有“羽扇綸巾”的句子,這個羽扇綸巾,雖指的不是孔明,而是周瑜,但可見當時的男子,都喜歡佩帶扇子。靜坐著對弈或品茶,間歇中搖一搖手中的扇子,營造出一種山高水遠、氣定神閑的意味。這里的扇子,扇出一縷清風,扇出一份悠閑,更扇出一種意境。難怪白居易曾這樣形容:“素是自然色,圓因裁制功。颯如松起籟,飄似鶴翻空。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懷中。”
而我,最喜歡的是文人墨客手里拿著的畫扇。素白如雪的扇子底上,繪以花鳥山水,題以詩詞歌賦,既豐富了扇面,也陶冶了情趣,抒發了胸臆。曾記得在影視劇中,唐伯虎與乾隆皇帝親手題畫的折扇,將二人的風流才情發揮到極致,他們揮舞扇子的瀟灑動作也定格成了不朽的經典。據說畫家徐悲鴻、齊白石都喜歡在扇面上作畫,特別是國畫大師齊白石,他作的中國畫扇面,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達到了“以少勝多、以簡勝繁”的藝術境界。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陳列著一柄巨大的折扇,兩面分別繪有“柳蔭賞花”和“松下讀書”圖,筆墨精妙、生動傳神,引得游人紛紛駐足。
這樣的扇子沾染了文學的氣息,雅致珍貴,已經跳出納涼配飾的范疇,成為了不可多得的藝術品。這種扇子,從某種程度來說,如同梅、蘭、竹一般,成了高潔、清雅、淡遠的精神象征。
當然,最令人難忘的扇子永遠是母親手里那把蒲葵扇。炎炎夏日,孩子已經熟睡,母親的扇子輕輕搖著,扇走蚊蟲,扇來清涼,這大概是很多人心中最溫暖的記憶。郭沫若曾經這樣贊美這普通的蒲葵扇: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現在,電扇、空調的普及,太多科技產品的應用,能讓周圍的環境瞬間降溫,讓我們有了更為奢華的體驗,可這些,能給予我們內心一份真正的清涼與寧靜嗎?
很多時候,唯有那些原始樸素的東西,才能承載寄托我們無限自然的心性,扇子或可算作一個。
【清風徐來說扇子散文】相關文章:
說網事散文欣賞11-05
扇子的謎語03-30
扇子簡筆畫步驟圖11-10
運動會扇子方陣解說詞(精選14篇)05-21
魚說水說高二作文02-28
你說過一定會在那個遙遠的地方等我回來散文11-11
環保快板:說環保01-24
說晚安的情話01-06
描寫說的成語04-10
《孟子》孟子序說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