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烏鎮,時光安靜成一片瓦散文
古鎮水鄉看的多了,也就慢慢覺得它們多是雷同的,尤其是遍布全國各地的被打造的千篇一律的古鎮,撇去自身的文化痕跡,幾乎體現不出別的特色了。你去過一個地方之后,再去別的地方,也就難再有初見時的新鮮感了。不過,如果有機會,烏鎮還是一個值得看看的地方的,這里也確實還完整保留著一些傳統的色彩。
一月上旬的烏鎮,和許多南方城市一樣,還浸潤在綿綿的煙雨里,而北方的許多城市卻剛剛遭受過暴風雪的肆虐。這個季節,并不是觀光的最好時節,卻也是最適合看風景的時候。
說不是觀光的時節,是因為此時的天氣正是寒冷,目之所及,除了淺淺淡淡的盛開著的臘梅之外,其他草木多是顯露著蕭瑟的氣息。說是最適合看風景的時間,是因為像烏鎮這類有名氣的地方,交通便利、老少咸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怕是有三百四十天都是熙熙攘攘人滿為患的,而僅有不足一個月的光景才可能避開喧嘩擁擠的人群,有機會安安靜靜的看看風景。
烏鎮比較好玩的地方大都集中在西柵,日景夜景,晴天雨天,都有可玩之處。只是門票的漲幅飛快,七八月份西柵門票還是一百二,如今已經是一百五了。
從景區大門進去,沿著曲折迂回的小路走上三百米,就可以到木心美術館。早先翻過木心先生的《文學回憶錄》,拐到這里,算是慕名而來。而對美術作品,我是沒什么品鑒能力的,雖然是十五塊的門票,猶豫了一下,還是沒有進去。等到第二日將要離開,又經過這里,再想進去看看的時候,卻又趕上周一,閉館了。
茅盾先生的陵墓和紀念館也位于西柵,他的故居則在東柵,需要另外購買東柵的門票方能參觀。
把西柵的風景里里外外粗略看上一遍,需要半天的工夫。若是想細細品味一下這里人文和傳統工藝,得有一天的時間,許多人來這里很難有這個耐心。
下午在巷子里轉的時候還能不時的遇到一些旅游的團隊,而到了晚上,本該更加熱鬧的時候,這里反而有些“人去樓空”的感覺。錯落有致的粉墻黛瓦,借著絢麗而又安靜的燈光靜靜的倒影在河水里面,偶有一二槳櫓劃過,攪動的水面很快又會恢復平靜。在鎮子里走來走去,似乎聽到戲聲從某個地方傳來,循著戲聲找去,發現臨河的老戲臺上有人在唱戲,走到戲臺對岸,唱詞是聽不懂的,只是看著古老的戲臺和身著戲服的歌者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精致的工筆畫。偶爾會有兩三個游客駐足欣賞,只是外地人怕是很難聽得明白這“吳儂軟語”。更多的時候,戲臺上的歌者是對著安靜的.水鄉表演歌唱,咿咿呀呀著只有他們自己才能夠體味的唱詞,無論岸的對面是否有人欣賞,他們都要表演歌唱,他們也應該已經習慣這種情形了。
烏鎮許多傳統的工藝,如果依著其自然的生命力怕是要早已滅絕的,而借助商業的力量,又得以延續下去了。
譬如敘昌醬園的手工醬、亦昌鐵器、益大絲號的絲綢、藍印花布、花燈坊、木雕竹刻館等。如今,這些技藝以借助商業的運作模式都得以完好的傳承了下來,隨著絡繹不絕的游客,從前的各種制作機器都又重新運作了起來,它們似乎又重返了昔日的繁華歲月。
像保持著古老的制醬工藝的敘昌醬園,據說它的制醬歷史已經有150多年了。這里的醬品都是采用傳統手工釀制法。每年春秋,醬園都會收購鄰近村鎮的優質黃豆、蠶豆等原料,蒸熟之后,攤在竹匾混合面粉和醬曲,再放到曲房中進行制曲,接下來便是經過長達半年的自然曬露、發酵釀制,才算完成。在醬園曬場上,可以見到密布著的幾百口醬缸,上面都蓋著草帽,這種草帽叫“醬斗篷”,一般是用秫秸或蘆葦編織而成的,即透氣又防雨水和蚊蠅。如果趕上合適的時節,還可以聞到醬缸里面散發出來的濃郁的醬香。
位于我住宿的紫藤青年旅舍對面的“益大絲號”,絲號早先幾乎要消逝了,后來進行了搶救性修復,又慢慢恢復了絲號的全部功能。如今絲號按照從前的傳統布局模式,臨街是店面,經營烏錦、蠶絲被等各種絲織品;店面之后為作坊車間,內置紡織機械,煮繭的鍋灶,繅絲的水缸。現今有專業的手工藝人在作坊從事蠶絲產品的制作,這里面一定程度是帶有很大的表演性質。我是一大早進去參觀的,或者是因為絲號偏居一隅,轉了半天,并沒有遇見一個游客。車間的幾個工作人員本來聚在一起聊天的,見我進去,才開始工作,而且似乎顯得并不那么愉快,我想是我打擾了他們休息的機會。
喜歡飲酒的人,來這里必須要品嘗一下烏鎮的一種特產——三白酒。三白酒是由“白米、白面、白水”制作而成,其中白米是指白糯米,白面是指白色的酒曲,白水就是本地的深井水。
在烏鎮算是停留了兩天的時間,相比別的管理混亂的旅游景點,烏鎮的管理和服務是比較完備的,消費價格也算適中,這應該是得益于這里所有的店鋪都由旅游公司統一管理,不存在私人經營的店鋪,個人的合法權益在這里還是比較有保障的。和早先經歷的管理混亂的大理和麗江相比,烏鎮還是能夠帶給人很多舒適愉快的體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