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去踏春春在枝頭已十分散文
陌上花開 春色三分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時間在晴晴雨雨、冷冷暖暖的交替間不覺已是春分時節了。
一場夜雨之后,清晨獨自走過熟悉的小巷,入眼處墻根被風雨打落的榆錢,零落一地的梨花以及誰家斜依墻頭慵懶而臥的玉蘭,無緣由的想起了很多年前讀過的這句蘇子瞻與朋友唱和的小詞。
今日春分,自今日燕子北歸,春雷咋響,長電破空;自今日,青梅如豆、柳岸風斜,桃紅李白,各色的花草與野菜遍布小城的郊野與小巷。云淡、水柔、風輕、日暖、花艷、草綠、人倦,一年中最好的時節如期而至。
如此景致,難怪英武多情的吳王錢镠會對花思人從而寫下“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句深情款款、細膩入微被后人贊為“艷絕千古”的文字。
結束白天的忙碌,太陽尚在山邊徘徊。此刻,三五同事相約去郊野觀賞油菜花是不錯的選擇。車子沿著小城的觀花路線不急不緩的行走,時而伴村而過,時而傍水而行,時而穿越春天的山林。
白墻灰瓦的民居靜臥于道邊或田園深處,目光所及,畫堂新燕、炊煙裊裊、鳥兒歸林、耕人返家......這一派安靜祥和讓人仿佛夢里,頓生不知身在何處之感。
此時此地,也許應該有一首詩或一闕詞應景。這首詩該是《田園雜興》?《春分》?還是《無題》?這闕詞該是《春鶯轉》?《杏花天》還是《少年游》?抑或《阮郎歸》?山吐晴嵐水放光、辛夷花白柳稍黃、畫堂燕子一雙雙,炊煙起、牧童歸斜陽。此情此景原本就是一首妙趣天成的錦繡文章,又何需多此一舉?
郊野的油菜田并非整齊劃一、一望無際,眼前它們的存在和生長更像農人的性情、鄉村的生活,率性而隨意。有的連成一片,有的單獨一塊,有的傍水、有的依山、有的隨林,因地勢而起伏,或高或低,在有意無意之間勾勒出分明的層次因此使人并不覺得凌亂。
盡管幾日前菜花節開幕式已經轟轟烈烈的結束,但閑云野鶴般的菜花似乎尚未收到來自城市的消息,一片片,一處處多數還未開到興高采烈,汪洋恣肆,偶爾還有片片淡黃或尚在花蕾之中,或掩于綠葉之下,欲開還羞,闡釋著一種“好花看到半開時”的含蓄、不俗之美。
穿插其間或點綴其旁的杏花、櫻花、李花、山茱萸花卻不管不顧的開得熱烈、開得奔放、開得淋漓盡致、開得坦蕩無遺。低調如山茱萸、嬌艷如碧桃等甚至忘記了默默無聞的葉子。一條條圓潤飽滿的枝條上花團錦簇、錯落有致,就形狀而言真的很像記憶中的.雞毛撣子,所不同的是它們一個撣去現世的灰塵,一個輕撫蕪亂的內心。若微開車窗,此時送來斷續暗香的晚風一定尚有些許涼意。
車子走走停停,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已是夜幕低垂。不知是醉于花香還是春困再襲,此刻凡俗如我難免會在陣陣倦意中不知不覺睡去。
在嬉笑中被叫醒,往往已經置身于華燈初上的小城街巷,霓虹閃爍的街道與燈火昏黃的小巷交錯,街面店鋪燈火通明,巷中小攤爐火正旺,廣場上舞曲此起彼伏。
晚飯后的人們或一隊隊踏著節拍聞樂起舞、或三三兩兩悠閑的漫步于街頭巷尾,晚風習習,暗香陣陣,小城春分的傍晚讓人沉醉。
除了春風,讓人沉醉的還有春分之酒。江南鄉間有春分釀酒的習俗。古書云:“春分造酒貯于甕,過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經久不壞,謂之春分酒”。
此時,若得三五知己、幾盤野菜、一缽春湯、半壺老酒,閉門于燈下小酌,則足矣!若天公作美,遣細雨敲窗,得一壺新茶、攬一卷閑書,則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