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幾重春色逐燈來散文

時間:2020-11-28 10:18:43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幾重春色逐燈來散文

  我小時候,很喜歡過元宵節。

幾重春色逐燈來散文

  上世紀七十年代,鄉村生活是窮困的,但對孩子們來說,不管日子多么艱難,元宵節是有著許許多多的開心與向往的。盡管沒城里火樹銀花的熱鬧隆重與多彩繁盛。

  古人稱夜為“宵”,正月是農歷的元月,故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元夕、燈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春節節期的最后一項民俗活動。元宵一過,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就算是真正地結束了。

  春寒料峭的夜晚,萬家燈火的絢麗多彩,使這個家庭的節日顯得格外溫暖。

  每到元宵節,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會悄然浮上心頭。還有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常年在外奔波,每到元宵,熱鬧喧嚷里,心頭常有物是人非的悵惘與感傷。

  小時候,正月十五下午,村里家家戶戶都忙著用酒谷面捏面燈。我家也不例外。

  捏面燈是隴東鄉下春節傳統里的藝術活動之一。元宵節這天,農村人大都會用谷面、粘糜子面等捏面燈。母親先把谷面和好,捏成窩窩頭,在籠上蒸熟,然后趁熱揉成蓮藕似的面棒,切成小段,捏出沿兒,捏出燈頭,用剪子幾剪,用手幾擰,圓圓的燈沿、燈身上就出現了各種花瓣。花燈捏成后,在蒿草莖上纏上新棉花,插到燈頭上,灌上清油,晚上就可點用。但這只是普通的花燈,講究少,做法簡單,孩子們往往站在旁邊看一會兒,就能學著大人們的樣子做。

  最難的是捏龍燈、猴燈、馬燈、狗燈等十二生肖燈。不管大人小孩,元宵節這天,每個人都有一盞自己的生肖燈。

  特別有意思的是猴燈。一個大猴燈的頭上、背上、肩上、手上、懷里、腳上,還會或抱或立許多個小巧精致的小猴燈,有的小猴燈不過指甲蓋大小。大猴身上的小猴燈越多,越見捏燈的功夫。因為要把一盞盞小猴燈捏得惟妙惟肖,心靈還要手巧,是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每年,都有一個坐“王位”的大燈,猴年是大猴燈,豬年是一只大豬頭燈,狗年,當然會有一個生動的狗燈。年年歲歲花相似,但“王位”上的大燈,隨著十二生肖變化著。

  大人捏面燈,孩子們喜歡跟著湊熱鬧,捏一會,玩一會,一塊面團捏來揉去,怎么也捏不出生動逼真的樣子,結果,金黃的谷面在孩子們手里漸漸變了顏色,在大人的罵聲里,丟下面團,一溜煙跑了。

  面燈供的地方不同,大小和造型也不一樣。比如灶房里有給灶神的供燈,鍋蓋上常常供一盞豬頭燈,大約是期望鍋里年年有肉吃罷。水缸沿沿上捏一個小魚燈,雞窩棚上捏個雞燈,糧囤上捏個麥垛燈,每一盞面燈都有著象征和祝愿。

  燈做完了,夜幕徐徐降臨,上香,放鞭炮。然后,一家人懷著虔誠的心開始點燈。點自己的生肖燈時,我們會隆重地在心里給自己許下新年的心愿。如果這一年是豬年,豬頭燈就會做得跟盤子一樣大,放到最高處,點亮這盞大燈后,各人再點亮自己的生肖燈。之后,才搶著點普通燈,誰點得燈多,一年里誰的運氣最好。

  清油不易點燃,要先點燃手里的秸稈,再用其點面燈。每點亮一盞,大家就拍手慶賀、分享成功的樂趣。

  捏面燈,使我學會了觀察生活;點燈,則使我從小燈影里看到大光明。小小面燈使我懂得,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盞亮晶晶的燈。

  有時候,在大人的幫助下,我們也會自己動手用紅紙和薄竹條扎糊幾盞紅燈籠。燈籠形狀自己設計,想扎啥樣就扎個啥樣兒,只要想得出來,手足夠巧。記得那時我們常做的燈,有球形、正方形、圓桶形,也有八角形和棱形的,糊紅紙或者黃紙。若是黃紙,則會在每個面上繪上彩色圖案,小雞,小狗,或者花朵和一叢蘭草,還有彩紙剪成的穗子。

  燈做好了,把點亮的小面燈放到里面,風不易吹滅。然后,一群小孩子,一手挑著小燈籠,一手拿著自己制的甩花,吵吵鬧鬧,東家出來,西家進去,滿村子跑,聽大人們夸誰的燈籠扎得好看。一村子的孩子你追我趕,會一直鬧到后半夜。

  甩花現在已難見到。小時候,有專制甩花的手藝人提前做了在集市上賣,一毛錢一小把,有二十多根。如果能弄到藥,也可以自己動手做。紙搓成粗如麥桿兒的筒,里面裝了藥,比筷子略長些。甩花點燃,刺刺冒火星,舞動,細碎的火星隨著手臂會在夜色里劃出各種流動的圖案。

  但是,那時生活困難,左鄰右舍日子都很艱難,這種小愿望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實現。扎紅燈籠,遇到年景不好,有的人家連一毛錢一張的紅紙都買不起。

  捏面燈的谷面,是一種粘米,我的老家人叫酒谷,產量低,耕地少,大部分人家都不大種。但這種谷能釀米酒,蒸熟的谷面,熱時粘性大,軟而光滑,甜糯,遇冷變硬,很適合捏面燈。元宵節一過,面燈切成片,放進鍋里,淋幾滴清油,炕出來的饃片滑軟香甜,很好吃。

  為了讓我們每年都能擁有這份開心與歡喜,母親每年都不忘種一小塊酒谷,釀一些黃酒,過年用香甜的米酒招待親戚朋友。剩下的早早磨好,留著為我們元宵節捏面燈。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是農諺,說的是氣候、農事與民俗上的意義。而孩子們看重的,是民俗里的歡欣與熱鬧。

  最開心最熱鬧的,是元宵節看新女婿點燈。有點文化的人家,還會出一些燈謎讓孩子們猜。庭院里笑聲朗朗,鬧鬧嚷嚷,很是熱鬧。

  鄉村的冬天,農事少,日子清閑,一進臘月門,村里總有嫁姑娘、娶媳婦的喜事。按故鄉舊俗,姑娘出嫁后,第一個元宵節要帶著女婿到娘家點花燈,俗稱“端燈”。

  看新女婿點燈,是鄉村孩子元宵節里不可或缺的一份歡喜與向往。

  村里誰家有新女婿,孩子們早早就打聽清楚了。點過自家花燈,我們就急著往有新女婿的人家跑。因為這樣的人家,常會請最會捏面燈的老人去捏花燈,不僅面燈捏得好看,而且會有許多小燈,供看熱鬧的大人和孩子們端。

  面燈擱得太低,新郎一點即燃,就少了熱鬧和情趣。一般都會搭六層塔型高臺,高的多為九層,每一層上不光有面燈,四角還要壓錢。桌子一層,凳子一層,上百盞惟妙惟肖的面燈被擱在幾竿子高的架子上,新女婿要從最高處開始點燈。難度既考驗新女婿的聰明才智,也多了喜慶熱鬧。

  面燈擱得比房檐還高,仰起頭看都看不見,咋點?

  新女婿總有辦法,有的會在一根長竿子上纏好棉花,蘸了清油,點燃像一根長長的火把,但花燈擱得很高,舉著長竿子憑感覺很難點燃,遇上有風天氣,就更麻煩些。

  新女婿點燈的竿子會提前準備好,但孩子們想著法兒搗亂,把點燈的竿子偷出來,在蘸了油的棉花棒上偷偷澆上水,很難點燃。有的孩子會提前將一根長竹竿掏空,新女婿伸著脖子點燈,孩子們則拿了空芯的竹竿,在邊上鼓著腮幫子吹風,有的會拿著掃帚扇風。這樣,一次次折騰,新女婿遲遲點不燃花燈。這是大人孩子們都希望著的。

  點不燃面燈,新女婿就得給滿院里看點花燈的左鄰右舍施禮、求情。長輩端酒、敬煙,小孩子發散果糖。施一圈禮,說鬧一陣。有時,也會讓新女婿表演節目,等到看熱鬧的大人小孩滿意了,管事的人就把擱面燈的架子降一層,新女婿再接著點,還點不燃,繼續行禮、求饒。在一陣緊似一陣的笑鬧聲里,將新女婿折騰夠了,點面燈的'難度才會一點一點降下來。大燈點燃,在一片歡呼聲里,孩子們可以去搶一盞盞點燃的小面燈。而新女婿的大面燈則不會有人動。大面燈新女婿和媳婦第二天要背回家去的,這是風俗,那是一對新婚夫婦心中永遠的甜蜜與幸福。

  后來讀了一點歷史,才知道故鄉“端燈”的舊俗實際上源自敦煌的燃燈風俗。至今隴東不少地區還有“燈頂燈”的俗語。

  看新女婿點燈,孩子們在熱鬧里大都會得到幾粒水果糖,一兩盞小面燈。記得鄰家一個叫旺財的小男孩,把糖包在一塊塑料紙里,總是啥不得吃,饞了拿出來舔舔,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包好,一個多月過去了,在上學的路上,我還看到他在舔元宵節那天得到的糖呢。離開故鄉快三十年了,有時看到別人吃糖,我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旺財,想起他伸著舌頭小心翼翼地舔糖的樣子。

  二月二,龍抬頭。這是元宵節的尾聲。這天,人人都會剪頭發,希望帶來一年里的好福氣。在我的老家,這天人們不光剪發,家家戶戶還會炒豆子。一大早,站在場院里,空氣里彌漫著炒豆子的香氣,香得鼻頭發緊。

  炒豆子是一件頗有講究的事情。五谷雜糧,各樣兒都會炒一些。記得小時候家里常炒的有小麥、玉米、黃豆、大豆、豌豆等。火候掌握得好,炒貨里放了佐料,炒出的豆子酥脆,滿嘴生香。

  這一天,學校的課堂上,少不了也要上演別樣的熱鬧。孩子們書包和衣兜里裝了各種各樣的炒豆,一把一把交換著品嘗。有一次,老師被教室里不停的嘎嘣聲攪得課上不下去,憤憤地說,這堂課不上了,都把豆子拿出來,比賽吃豆子。滿教室頓時一片掀翻屋頂的嘎嘣聲。

  其實,元宵節前,村里就會來爆米花的生意人。

  爆爆米花的師傅在村子里找一塊平坦處擺開陣勢,煤爐子上架一個黑乎乎圓溜溜,狀似葫蘆的鐵家伙,尾巴后邊有個顯示氣壓的圓盤,一個手搖的鐵柄。爆爆米花的師傅一只手“啪嗒――啪嗒――”拉風箱,一只手不停地搖轉爐火上黑不溜秋的葫蘆,火苗子呼呼叫。米花在葫蘆的肚子里悄悄發熱、膨脹。

  有抱著小娃的,有碗里端著玉米等著爆花的,老老少少,一層一層圍著看熱鬧。

  火候一到,爆花師傅戴上手套,從爐子上提起黑鐵葫蘆,爐膛里火焰突然騰空而起,火星像禮花一樣,向空中竄起好高。黑葫蘆對準細鐵絲做成網狀的袋子,一根鐵棍在開關處用力一撬,動作干凈利索。“嘭――”一聲巨響,騰起一股熱浪,冒著熱氣的玉米花在袋子外飛濺一片。孩子們“噢――噢――”叫著,搶拾飛濺的爆米花。

  轟隆聲一陣一陣地響,米花一爐一爐地爆,而孩子們則一次次大呼小叫,你推我搡。

  爆一碗玉米花一毛錢,家家都會爆一些。但孩子圍著爆米花的人不散,喜歡的是那熱鬧里的氣氛與味道。

  炒了五谷豆,母親還會給我們做一種別樣的吃食。將炒熟的五谷豆混在一起,加了芝麻、杏仁和鹽,在石磨上磨成面,就變成了香噴噴的炒面。下午放學,從瓦罐里取幾小勺,干吃是一種味兒,加了開水,一攪,就成了油茶或芝麻糊,解饑,很香。

  除了捏面燈,點花燈,元宵節這天還有看疼眼睛的重頭大戲――耍社火。

  熱情和心氣高的村子,社火排練一進臘月門就開始了,有的則過了大年初一才行動。村村鑼鼓鏘鏘,鞭炮陣陣。懂戲的老人指導年輕人,按戲臺上的戲文一折一折過。化裝,著戲服,走程序,每個村都會拿出自己的制勝絕招等著這天爭頭彩。

  正月十五一大早,各村社火隊整裝出發,先匯集到鄉街道上展示,再分頭進入各村巡演。

  耍社火,不像戲臺上唱大戲,要唱唱詞。社火是扮戲,耍社火的人著戲臺上的人物服裝,持道具,按出場順序排列成各種折子戲,從臉譜、扮相到人物組合,懂戲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戲,什么情節,那一折講什么故事,清清楚楚。

  在我的記憶里,人民公社和生產隊時代的社火是打腰鼓、踢花棍、劃旱船。包產到戶后,古風漸濃,偶爾也有一些現代裝扮,但以古裝戲為多。著戲裝的人踩一米五高的高蹺,或騎騾馬,或挺立在拖拉機裝扮的一輛輛彩車上,鑼鼓、社火旗和彩旗在前邊開道,聲勢浩蕩。春官戴禮帽,手握大折扇,扇子臨空一揮,嘩啦一聲,喧天鑼鼓戛然而止,春官高聲道:爆竹一聲除舊歲,五谷豐登糧滿倉。說罷,鑼鼓再起,如此反復,配合默契。春官多是有口才有文脈的人裝扮,看到什么得現場順口編詞兒,遇橋說橋,見小娃夸小娃兒,說辭清新、得體,得了喝彩,會有人給春官搭紅。那紅,多是一條飄動著牡丹花的紅綢被面。

  緊跟鑼鼓和春官身后的,是六人裝扮的兩只大獅子,后邊才是一組一組的古裝戲。

  兩支社火隊碰面,春官之間的口才較量是必不可少的。你一句,他一句,展開詞聯對決,一個比一個精彩,誰也不會甘敗下風。隊伍停止行進,春官之間鉚足勁展示口才,兩家舞獅的也較著勁耍起來,對唱聲、鞭炮聲、鑼鼓聲、喝彩聲,聲聲入耳,勢如春雷,一浪緊似一浪地往高處沖。熱鬧喧囂里有文化的比拼,有精氣神的較量,更有對美好生活的說唱與向往。

  從公路到街道,到處人山人海,熱鬧、喜慶籠罩大地。街上的單位和鋪面,無論大小,門前皆擺了接社火的桌案,備了水果、煙酒糖茶、紅包、香燭和鞭炮,等待社火隊的春官高聲大嗓送來新年的美好祝愿。

  從凌晨開始,這天的熱鬧與歡喜會持續整整一天,有的社火隊會一直耍到天黑才能回村。

  老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捏面燈、耍社火、炒豆子,是風俗、儀式,亦是一種節日的傳統文化,往往折射著一方百姓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和歡悅。風俗是歷史的產物,自然會在社會的發展變遷中變化,有的悄然消逝,有的在發展中被注入了許多人為的新成分、新元素。

  故鄉已很多年不見爆米花的人,捏面燈也鮮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街面上或紙或絹批量生產的燈籠,五顏六色,一次性的玩具,用過了事,簡單,省心。今年過了,明年再說。

  那些懂傳統風俗禮儀的老人,死了一個,又死一個,像曾經的熱鬧漸漸稀疏零落了,而一茬一茬的年輕人被夢想與欲望撩撥著四處漂泊,趕著年巴巴回趟家,看一眼老人和孩子,年未過罷,就急死慌忙地出門打工了,沒能力,也沒心思編排一場熱鬧喜慶的社火。

  生活越來越好,新的東西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那些有意味的歡喜已漸去漸遠。不管貧窮與富裕,年節里的風俗,即便是再時尚的東西,缺失了傳統文化,少了虔誠與熱鬧,味兒淡了,情趣也就沒了。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 综合久久久久6亚洲综合 | 亚洲日韩首次亮相在线 | 婷婷六月国产在线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图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