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真的不會好好說話嗎散文
近日在追馬東團隊打造的《好好說話——康永來了》專輯,其中第一期內容是蔡康永老師解答的一個關于“性格內斂的人怎樣跟人交談不冷場”的問題,康永老師在聽到這個問題后,提出了兩個疑問:你真的內向嗎?內向是缺點嗎?
聽到這兩個疑問,我突然有了點醍醐灌頂的感覺,所以今天在這里想說一說關于性格內向的問題。
性格內向的人,往往被冠以“不善言談,不喜交際”的'名號,而我就是一個自小被打上這個烙印的人,
小時候這種性格常是家長眼中的”乖乖女“,沒什么不好,但是等走上工作崗位,融入社會,這種性格就成為了劣勢。因為在職場上性格外向的人更易與人交往。
我曾經試圖使自己變得外向一些,但是結果可想而知,沒有用。所以干脆老老實實的當一個默默無聞在背后耕作的老黃牛了。如此這般在職場上混跡了十幾年,我已經被牢牢釘上了“不善交際、不愛說話”的標簽,也干脆不在這方面有所突破了,而是盡量少去那些需要說很多話的場合。真要有一些必須交際的場合,也事先向同伴先交待一聲:“我這人不善言辭啊!”意思是你得有心理準備,我可能會冷場哦。
在聽到康永老師問:你真的內向嗎?內向是缺點嗎?我突然想到幾年前和一個剛畢業的法律系大學生聊天,聊著聊著,我依然順口交待:“我這人性格不怎么愛說話哦。”誰知他竟然說了一句:“你不是不愛說話,是你不想說話!”
現在把這句話和康永老師的這兩個問題結合起來,我突然發現,性格內向的人真的不會說話,不善于說話嗎?性格內向的人就一定不能友好的交際嗎?
記得大學時期,宿舍里我總是最健談的那個,也許因為看書多的緣故,什么話題我都能聊上,而且總是不經意得的說出段子來,宿舍的姐妹們常常一邊用手撐著眼角,一邊笑得肚子疼,然后揚言不要再和我同室了,否則魚尾紋都笑出來了。
參加工作以后,我有機會和一些媒體人打交道,不知道是因為喜歡媒體工作還是別的什么,跟那些記者、主持人總能聊得很嗨,幫他們整理稿件,學習制作,真的交了好幾個朋友。
但是出了宿舍,我在其他同學眼里,還是那個很少說話的人。和同事領導在一起,仍然少言寡語。
現在想來,不是我不善言辭,是我不善在不喜歡的場合里說話,是我不想和談不來的人說話。
廖一梅在《像我這樣笨拙的生活》中的一段話:“一個性情嚴肅的人,像我,要完成那些一次又一次沒頭沒腦的討論,交涉,談判,扯皮,討價還價,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每有人稱贊我善于和人打交道,我都懶得申辯。誰也不知道,我在進門之前,在我對人笑臉相迎,伶牙俐齒之前,我要對自己說:‘一、二、三,演出開始了’。誰讓我答應了自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看來真不能從一個人是否伶牙俐齒來判斷性格取向,性格內向人只是不愿意表演罷了,何必給自己烙上一個“不會說話,不善交際”的名號呢。
正如蔡康永老師所說的,性格內向并不是缺點,我們過多的把內向做為一個心理負擔,也因為現在社會對內向性格有太多負面的說辭,造成很多內向的人背負著一個包袱,活在一個陰影里,在與人交往和說話中,被這個陰影籠罩著,囚禁著,所以不敢輕易的說話和表達。
所以,我想,只要把這個包袱放下,內向性格的人其實也一樣能夠很好的表達。要明白的是,不喜歡社交不代表不會社交,不喜歡說話,不代表不會說話,當你想通這個問題的時候,話語權也就主動起來,你也會釋然的演出外向的一面。
你如果不想說話,那不要勉強自己,但你如果想說話了,千萬不要認為自己不會說話,說不好話,放下心里的包袱,其實內向性格的人更加優秀,因為我們內心真實的東西更多。看看那么多成功人士,大多不是內斂低調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