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沐浴在北京胡同的陽光里散文
春回大地,鳥語花香, 春的氣息撲面而來,工作的午休間歇,人們紛紛走出辦公樓,沐浴陽光,散步在春天里。
與朋友相約,每日午間結伴在周圍散步,隨著從在大街邊緣逐漸轉向大街背后的深處,走進了金融街附近深藏著的一片一片兒胡同,頓時猶如兒時捉迷藏發現了一處新鮮、隱蔽之所,好奇而興奮,接連幾日都興致勃勃地在胡同里兜兜轉轉,探尋著胡同人家的生活,想象著若干年前胡同里深宅大院的景象。
“胡同”,現幾乎成了北京獨有的專用名詞,如今,大街兩旁崛起的高樓大廈云集,胡同被其遮擋、淹沒,同時,金融街屬黃金地段,各式金融大樓在不經意間逐漸吞食著胡同,胡同越來越少。
從金融街寬闊的大街,步行不過十分鐘,就可徜徉在附近的胡同里了,這兒的胡同非旅游景點,基本上都是實實在在生活的居民。
走入胡同,立刻安靜了很多,包圍住胡同的街邊大樓成了胡同的隔音壁,胡同里的這份安靜,讓我們不自覺地放緩了腳步、降低了交談的聲音,生怕由于我們這些獵奇者的闖入,打擾到一個個緊閉著大門里面午休的人們。
原以為我們是少有的獵奇者,可是迎面總能遇到三五成群,悠閑逛胡同的人,看樣子,在寫字樓里工作繁雜的人們都渴望利用這短暫的時間在胡同里讓心靈有個別樣的棲息和體驗。
轉了幾天胡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胡同名,這些胡同名形象并接地氣兒,猜測這些胡同名應該是按照這個胡同的歷史上有過的特色事件以及胡同里曾居住過有點名望的人來取名的,拐幾個彎,就一個胡同名兒,一片兒胡同大約有數十個名稱,如阜成門白塔寺那一片胡同,就有豐盛胡同、磚塔胡同、菊兒胡同、大柺棒胡同、小金絲棗胡同、大金絲棗胡同等等。
在胡同中散步,你可以不必在意是否走錯了路出不去,胡同曲里拐彎,很多都不過是幾十米長,當你以為走進死胡同時,讓你驚喜的是,在胡同的盡頭,有一條等你光臨的小胡同,頓時重溫到兒時找到藏寶時的興奮和刺激。
金融街附近的胡同,不似旅游景點什剎海、南鑼鼓巷胡同那樣繁華和耀眼,從胡同中不多的開著的院門望進去,里面彎彎曲曲地套著更狹窄的胡同,很少能夠一眼看到門里面的正房,雜物、搭建的小房塞滿了整個院子,院子的利用率達到了最大化,絲毫沒有腦中想象的胡同里四合院大戶人家優雅、舒適、奢華的生活景象,這里的胡同看似深宅大院,只不過是進出一個門的大雜院。
看得出,政府為這兒的片片胡同投入不少財力,胡同的一條一條小路均是柏油鋪就,電線埋入了地下,盡管院內雜亂,但院外卻是干凈整齊,每隔不遠就一個公廁,胡同里有公告欄、宣傳欄以及社區服務站、警務站等等。
散步中問了朋友一個問題,胡同和小巷是一回事嗎?朋友很不確定地回答,是吧。在我腦海里,首先想到二者的區別是南北方的'不同稱呼,南方的小巷游歷的也比較多,如江浙一帶的古鎮,印象比較深的是小巷濕潤、暗淡的青石板路,濕潤來自于南方潮濕、多雨的天氣,暗淡則是小巷兩邊高高的院墻遮蔽了陽光,這一點與北京的胡同大有區別,走在北京的胡同里可以完全沐浴在正午的陽光中,因為北京胡同路兩旁的房子不高,院墻也不高大。
史料記載,胡同的這一叫法,源于元代,北京建都始于元代,在元代,城建街巷基本形成,元人稱呼街巷為胡同,胡同的發音出于蒙古語的街巷。
北京的胡同經歷了元、明、清三代,隨著人口增多,現在胡同居民多為外地人雜居,外看似一道風景,內看則有點底層貧民生活的樣子。
一套有正房、東西廂房的獨居胡同四合院,一般都是有錢、有名望人的居所,這樣的四合院從其大門就可猜出,準確地說,四合院大門是個門樓,有飛檐的樓頂,有精美的雕飾,漆紅的大門上有講究的扣環,門兩邊有鼓形、獅子石雕門墩,只望門樓,就可想象出大院內品質不凡的生活。
要看一個內在華貴的四合大院,最佳選擇莫過于坐落在什剎海胡同中的恭王府,這是一座保存完好、盡顯胡同大院奢華的一個典范,深宅大院幾進幾出,一環套一環,花園、戲臺、樓臺、通廊….,
要看一套舒適、簡樸的四合院,可以看看一些名人故居,如宋慶齡故居、李大釗故居、魯迅故居等等,這樣的四合院不是很大,但很有品味,臥室、書房、會客,區分的井井有條,院內或海棠樹、或櫻花樹、或玉蘭樹點綴,書卷氣、藝術氣息灑滿整個院落。
隨著時代的發展,能夠保留下的歷史遺跡一定是那個時代的精品,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理解北京的胡同當屬之,無論是胡同里的大雜院、還是名人故居、或王府宅邸,都代表著胡同的歷史和文化,深入其中各有不同的精妙、體驗之處,大雜院內生活固然品質不高,但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接觸、平房小院的諧和氛圍以及濃濃的生活氣息,遠非高樓大廈中的居民可比。
時不時地從高樓中走出,到胡同中轉轉,胡同定會給你一個安靜、沉穩下來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