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散文
在常州古運河北、長江南岸,坐落一座美麗的千年古鎮,其自然稟賦優越,人文風氣高尚。她就是焦溪!萬里長江逶迤至此,仿佛留戀沿岸的美景,性情都溫順了許多。臨岸江水如同一群柔潤的江南女子,有的蓮步輕搖,沿岸款款繼續東行;有的在查家灣右拐向南,在三山港里泛舟,在黃天蕩里追戲;有的登上江邊的舜山,一路蔥蘢山上的樹林,最后屹立山巔俯瞰中吳大地如畫般的風景。
相傳當年舜帝南巡至長江,見江南物產豐富、民風質樸,便流連忘返,在這里的山腳下一住就是十年。他在這里帶頭疏浚河道,發展農桑。舜帝住過的山,后人稱之為“舜山”。到了春秋時期,吳王第四子季札,為逃避宮廷紛爭,曾三次讓國,到此結廬而居。季札仁德淳厚,助農興桑,養牧放漁,在此自食其力,后被人尊為常州的人文始祖。
歷經傳統文化的浸潤,更兼開放春風的沐浴,如今的焦溪,地,因水而靈;山,因水而秀;人,因水而杰。這里的湖蕩魚翔淺底,蘆影搖曵,藕嫩菱鮮;這里的山中柳籠煙霞,草木青青,梨園成片;這里的村民寬厚友善,勤勞樸實,好學上進。整個焦溪鎮就如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江南大地上熠熠生輝。
焦溪鎮有一望族姓查,據傳為季札的后代,世居在依山傍水的查家灣。民國時期,查家的三公子查良誠東渡扶桑,在早稻田大學苦學農藝,學成歸國后任教于東北大學農學系,解放后曾任過遼寧省農林廳的廳長。一九七五年清明節前,查老剛從“牛棚”里出來,便急急地回鄉祭祖。那時的查家灣,鄉親們日子過得很清苦,有的人家吃了上頓沒了下頓,有的人家還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最窮的人家有弟兄三個,竟只能合穿兩條褲子!查老看在眼里,痛在心頭,便想把畢生研究的優質梨樹引種回來,以增加村民的收入。當時農業生產還“以糧為綱”,到處“割資本主義尾巴”,任憑查老怎么勸說,村干部還是心有余悸,誰都不肯答應。
查老找到大隊書記,大隊書記聽后搖頭;找到公社書記,公社書記不置否可;找縣委書記,縣委書記干脆躲著不見。查老四處碰壁,急得潸然淚下。后來還是查家灣生產隊的小隊長被查老的誠心所動,這才冒險同意他在舜山東側的一座山坡上開辟三十畝荒地試種。雙方約定,資金由查老自籌,收入歸集體所有。
那年深秋,正值栽種梨樹的最佳時期,村上的壯勞力都派去挖“大寨河”了。查老只得四處求人,最后查姓子弟,無論老少,不管病殘,都一起出動。老人負責鏟草,婦女忙著挖土,就連半大的孩子放學后也幫著搬運梨苗,查老更是吃住都在山上。全族人披星戴月,前前后后忙了一個半月。梨園落成的那一天,查老恰巧收到組織上同意他提前退休的批復,高興得就像拿到壓歲錢的孩子。他像當年季札一樣,在舜山腳下搭了一間草房,就在這里安家。他晴日忙,修枝整苗,除草治蟲;雨天累,巡察墑情,排去積水;寒冬臘月,為梨樹裹稻草,為其保溫,就像照應孩子一樣細致認真。到了第六年春天,山上的梨樹終于開出了潔白的花,當年就掛了果。村民們賣掉梨子,數著花花綠綠的鈔票,一個個都笑得合不攏嘴。
改革開放后,焦溪鎮大力發展鄉鎮工業,逐步形成了以鋼管、家具、干燥設備為特色的產業體系。家家戶戶蓋起了樓房,許多人家門前還停著小汽車。柏油馬路四通八達,像密密麻麻的蜘蛛網,連通村鎮和縣城。到了新世紀,焦溪鎮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但由于忽視環境保護,村民一直飽受污染之苦。鎮上鋼管廠的酸洗廢水污染了河流,有些地方甚至魚蝦絕跡;家具廠的油漆廢氣嗆得人難以喘氣,附近村上得怪病的人越來越多;干燥設備廠更是沒日沒夜地敲敲打打,尤其那氣壓重錘吵得人根本無法入睡,最后本地小伙子連找對象都很困難。外地姑娘在村上捏住鼻子走一圈,皺著眉頭,拔腳就走,臨別還對男方不無揶揄地說:“焦溪的確富裕,只是富得只剩下錢了。”
過去窮則思變,讓焦溪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后來“污”則思變,讓焦溪邁上了生態文明的新臺階。查老的孫子查小兵帶頭關閉了自己的鋼管廠,將原來的廠區復墾,種上了梨樹,廠房則被改造成了餐廳、浴室和賓館,實現了餐飲,休閑、旅游一條龍的新型產業鏈。查小兵還與省農科院合作,采用新技術培育出一種叫做“翠冠梨”的新品種。“翠冠梨”具有核小皮薄、香甜汁多、易于貯藏的特點,如今滬寧線上的'各大超市均有銷售。查小兵還辦了一家農業合作社,用梨園的草喂豬,豬糞用來養蚯蚓,蚯蚓喂魚,魚塘的塘泥用作梨園的肥料,每一個生產環節的廢料都成了下游生產的資源,實現了種植——畜牧——水產——種植的生態大循環,每年產值竟達五千多萬!在查小兵的示范下,焦溪鎮企業家紛紛轉變發展方式,減少污染物排放,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家家房前屋后都種上了梨樹,不僅增加了收入,還美化了鄉村環境。到了春天,這里到處都是盛開的梨花,遠遠望去就如同泛動白浪的海洋!
焦溪每年舉辦梨花節,引得外地游客紛至沓來,在這里或訪親問友,或品嘗美味佳肴,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就在田埂上漫步,清唱一曲《梨花落》便可消除人生的疲憊,平復浮躁的心靈。焦溪人以好客出名。你這里游玩累了,可以到路邊的任何一戶人家去休息。若是主家正用午餐,他們都會熱情地站起身,邀你一同吃飯,為你斟上自制的米酒。你們邊吃邊聊,可以說舜帝的妃子娥皇與女英的故事,可以談季扎在農林牧漁各方面的發明,還可以講梁紅玉在黃天蕩大敗金兀術的壯舉。酒足飯飽,客人的體力也恢復了,站起身要付費,主人連連擺手說:“來的都是客,坐下便是親。吃頓飯還收什么錢?”有的游人實在不過意,便主動在手機上加主人為微信好友,雙手合十說:“不勝感激,后會有期!”
聰明勤勞的焦溪人不但梨子種得好,美食制作也很精。舜山腳下出產一種叫“二花臉”的豬,一般長到一百來斤就出欄了,其肉質緊,肥泡少,特別適合做獅子頭。制作清燉獅子頭時,先用本地產的芡實粉調制肉泥,再拌入少量荸薺粒兒,搓成團子狀,然后往熱水里一汆,很快就熟了。獅子頭下面還鋪就一層蓬蒿。一罐子獅子頭上桌,白嫩嫩的,青翠翠的,可謂色香味俱全了。用湯匙舀起一只放入口中,上下顎只輕輕一抿,除了剩下兩三粒荸薺粒,肉質都化散了,一股香味頓時讓人蕩氣回腸。
焦溪黃天蕩出產的大閘蟹更是名聞天下。這種螃蟹煮熟后,蟹爪色澤金黃,臍肉潔白如玉。相傳乾隆下江南路過這里,一吃完蟹便龍顏大悅,當場御賜為“金爪玉臍”。作為宮廷貢品,那時焦溪每年都要貢奉清廷螃蟹五十多擔。即使梨花,焦溪人也能制成美食。用開水燙熟梨花,拌以白糖,與豌豆泥一起調和成色拉狀,吃起來清香可口。此外,紅燒河豚、清湯羊肉,白燒田螺……每一個品種都名聞遐邇。
焦溪是風物清嘉的寶地,是景色優美的勝地,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園。游人至此,聽古老的傳說,觀美麗的風景,嘗醇厚的米酒,吃可口的佳肴,會質樸的村民,無不流連忘返、心情愉悅。
梨花風起正清明。清明是踏青訪春的好時節,清明節又是祭奠先人的日子。如今我們在焦溪鎮觀賞梨花、品嘗佳肴的同時,不能忘記舜帝、季札、查良誠等先人所作的貢獻。舜山風景聞華夏;焦溪翠梨冠江南。只要你到焦溪來,我敢肯定,你一定能看到天下最美的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