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水鄉的散文
春雨和著春雷,走進煙雨籠罩的水鄉,鳥瞰林垟,薄霧似紗,縱橫交錯的水道,臨水而建的鋪子、民房、古街。倚立橋頭,看街橋相連,倚河水閣。從水鄉千百年的肌理能看到當年的輝煌,而今又有幾人還能清晰的讀到昔日"浙南威尼斯"這幾個詞的意味?
"沉下策洲垟,漲起萬全鄉"這是村民口口相傳的諺語,也是祖輩們對林垟來源的`經典總結。在這里,登高遠眺江口,憑吊古船屯遺跡,令人油然而萌激情。幾千年的地質變化,林垟從滄海變桑田,最終呈現如今六分陸地,四分水域的模樣。
林垟,也是我的故鄉,一個河多、船多、橋多的濕地水鄉,盡顯"霞落鳧飛水天一色,澤深鯉躍物我樂忘歸"的江南水鄉之醉人美景。淳樸的民風,清澈的河流,形態各異的石橋,長滿青苔的孝節牌坊,垂在河面的大榕樹枝葉,河埠頭洗衣的村婦,像一幀幀老照片在流年中演繹。
雨后初霽,青磚白瓦,一片干凈,連空氣都是甜的。目光所至,到處是天然質樸的濕地景觀,野花芬芳,風姿綽約的樹影掩映著河面波鱗,河岸邊長著金黃的油菜花,著實可愛。白鷺在濕地上空翱翔,時不時輕盈地掠過河面。眼前的一切,是這樣的靜謐與和諧。
如果說水是林垟的血脈,那么人文就是林垟的靈魂。這里民風淳樸好學,興耕讀和商讀,是浙南著名教育家金嶸軒、我國水生物學主要奠基人伍獻文等人的故鄉。人文薈萃的林中村更是水鄉林垟人才備出地,走出40多位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從斷臂殘瓦的金嶸軒圖書館到煥然一新的南濱圖書館,無不展現林垟深厚的文化底蘊。
林垟老街,素有"一線街"的美稱,承載著幾多世事變遷落寞繁華,就如一位長胡子的爺爺,渾身長滿故事。老街的拐角處有一家油丸店,他家的炒米、大餅、油丸可是家鄉特色小吃,據說他家已是三代傳人,百年老店。油丸,混合面粉和番薯粉油炸而成如檸檬般大小的小吃食,綿軟,甜而不膩。每天限額供應,午后甩賣,3點左右售罄。我在別的地方也吃過這種零嘴,但都不及這家地道。世間萬物,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剛好遇見,才碰撞出完美,就像這家油丸店,只有在小鎮緩慢的時光里才能炸出這一世清味。然后不貪不嗔,伴著落寞的小鎮獨守一世繁華,令漂泊在外的游子想念半生。
小鎮歲月如潺潺的河水一天天流淌,隨著四季的風起伏翻閱,把萬丈紅塵風干成光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