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散文
01 question
其實,講起如何成為一個高手,我們可能很多人腦海里都會往外冒答案。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當中,并不缺乏這方面的解釋。
故老就傳下來“天道酬勤”,上學的時候,老師也都會告訴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且,前些年的一本書《異類》中,也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啊。你看,本質上來講,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告訴你,要勤奮練習,要花大量的時間。
就像有篇文章叫《賣油翁》里面,講到的一句話“我技無它,唯手熟爾”。還記得當初,剛開始學編程的時候,老師總是嘲諷我們說“就像你們這打字速度,還編程呢啊?我用腳打的都比你們快”。
以前,我也一直都這么認為,只要你愿意花大量的時間,必定能夠換來成績。可是,當讀了幾本書后想了想,難道真的是這么簡單嘛?
當然啦,無論你是需要習得什么東西,肯定都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的,這個無可置疑。可是,僅僅這樣,就夠了嘛?
那為什么同樣是一個班級的高中生,有的學生考上了重點大學,有人卻只能考取專科?為什么同樣是一個公司的同事,有人就可以很快的升職加薪,而有人就只能被迫謀生呢?為什么同樣是辛苦訓練的運動員,有人可以拿到金牌,有人就提前謝幕呢?
當然,你可能會說,那些同學學習認真,同事下班后學習其他技能,那些運動員更刻苦。但是,我依然相信,即使是在同樣程度的訓練下,依然會有這些差距。
02 針對性、重復練習
好,那如何成為一個高手呢,答案就是四個字:刻意練習。
“嗯,你這不廢話嘛,當然是需要練習了,一萬小時練習嘛。”
不,不是這樣的。
“練習”這兩個字,不是重點。“刻意”,才是重點。
而且,這個練習,與我們往常所說的,也有所區別。其實,我們要了解,知識是怎么流傳下來的。才能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到底如何才能正確練習。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們講過,“概念”這個詞。
所謂的“概念”,其實就是,前輩們把他們的經驗,封裝起來,抽象成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而我們,就像是吃罐頭一樣,肆意的享受,這些知識罐頭,拿來就用。就好比,我們都在玩手機,可卻根本不必去理解,手機這個東西,到底是怎么運作的。
所以,我們需要練習的,就是這些基本功,不是那些初級入門的東西,而是這些套路。不用等到臨場,在思考,而是拿來就用這些已經封裝好的經驗。
你要學習小提琴,就應該不斷練習一個又一個的音節;你要學習圍棋,你就要不斷練習一個又一個古譜;你要學習絕世武功,就要不斷練習黑虎掏心、猴子偷桃這樣最基本的一招一式。
而我們需要學習的這些套路,又大體分為兩種:
①一種就是“概念”,這是前輩們,幫我們總結好了的經驗。只要我們把這個概念,打磨清楚,那這一串的知識,我們實際上,就已經拿到手了。
前面寫過一篇曾國藩的文章,所以就用他來舉個例子。把概念打磨清楚的意思,就好比是理清人物關系。比如你只要搞清楚,曾國藩和兩任皇帝的關系、和慈禧的關系、和左宗棠,李鴻章這些同僚們的關系、和下屬的關系、和家人的關系。只要你能把這些關系,全部理順,那曾國藩的一生,其實你基本就可以了解的差不多了。
②還有就是向各行各業中那些牛人學習。這些同時代,在各行業中的牛人,在那個領域內,他們就是知識的載體。向他們請教、學習,當然就很有必要。
上學那會兒,喜歡玩游戲,而且玩的還不錯,當時那么多人一起玩,在身邊幾乎是罕逢敵手。一起玩游戲的那么多人,怎么我就比他們玩的要好呢?從開始接觸那款游戲開始,我就不斷向身邊的人學習。像那些比我玩的好的,請教他們有什么技巧,觀察他們如何操作,裝備以及其他的一些效果。當我玩的比他們好以后,就開始找職業玩家學習,看他們熟練的微操,對出裝、局勢的理解等等。這樣,便進步很快。
所以啦,這些套路,這些基本功,才是我們需要大量練習的東西。
03 脫離舒適區
那“刻意”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都知道有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的存在。
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都呆在舒適區當中,所以根本不會有任何進步,所以才會有《傷仲永》。所以,會有人只能考取專科,有人得不到升職,有人在賽場上提前謝幕。
在舒適區和恐慌區中間的才是學習區。這就意味著,學習就注定不可能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它是一件很反人類的事情。
我們練習,也應該是脫離舒適區之后的練習。
而,有些人卻在重復的練習已經熟練掌握的東西。學生不斷地做那些會做的習題,運動員不斷練那些已經掌握的動作。這樣無效的練習,根本得不到提升。就算是“唯手熟爾”又如何?考場上,不可能只出那些你會做的題目;賽場上,你不可能只運用你熟悉的動作。
普通人,練習的是已經掌握的東西。
高手,一直在挑戰那些高難度的動作。
據說,菲爾普斯的'教練,在訓練的時候,就是不斷地跟菲爾普斯搗亂,讓他不斷地面對各種阻礙,不讓他進入舒適區。而在2008北京奧運會中,其中就有一塊金牌,在比賽過程中,他的泳鏡碎了,整場比賽下來,他實際上是相當于盲泳,但仍然贏得了這枚金牌。
還有,估計也有人清楚扎克伯格,這個Facebook的創始人,每年都要定下一項任務,比如學習中文啊、每天認識一個新朋友啊、重新學習編程啊這些。每一年都在給自己定下一些目標,根本不讓自己進入舒適區。
學習,就是持續的做你不會做的事兒。
你看,這就是牛人,和我們普通人的區別。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如此。一部分人躺在便利的生活中享受,另一部分人則不斷地探索新邊疆。就如同是一些人在晚上瘋狂的努力,另一些人早上醒來后,發現天變了。
你懂的04 及時反饋
那對于我這種普通人來講,到底有沒有什么成為高手的方便法門呢?
還真有,就是進入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被動的脫離舒適區,進入學習區。這里所謂的好的學習環境,不是說窗明幾凈的教室,亦或無人打擾的圖書館。
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應該是能夠,給你及時反饋的環境。
有人說,進度條,是電腦上最有用的發明。因為它可以明確的告訴我,我到底完成了多少,這個進度條,就是在不斷地給你反饋。
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呢,根本沒有這么明確的反饋機制,所以,就總是會有做事堅持不下去,半途而廢的情況。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已經完成了10%,還是完成了90%。
因為之前,我特癡迷于游戲。所以,后來我就思考,游戲到底為什么這么讓人上癮。也看過幾本諸如《上癮五百年》、《游戲改變世界》這樣的書籍。
之后,我便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游戲里面,它無時無刻地不在給你提示,給你反饋。每一局、每一分鐘,你都能清楚地了解到,局勢到底有了什么變化,你又在哪里需要提升。而正是這種,無時無刻的反饋,讓你沉迷其中,忘卻了時間的流逝。
無論我們做什么,都希望在這個世界上,收獲到一定的反饋。
比如,我們寫了一篇文章,就要關注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點贊這種。
比如,我們換了個新發型、買了件新衣服,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賞。
這種心理,可見一斑。
所以,無論要學習什么,都要給自己營造出,能給你及時反饋的環境。
05 如何有效學習別人的經驗
好,上面給出了,要成為高手,變得很厲害的戰術層面的一些東西。下面再簡單給你說下戰略層面上,我們要如何做。
關于這一點,寧向東老師給出了五個字:問、想、仿、改、善
問:當你聽到了一個關于解決問題的好經驗時,首先要盡可能的去了解跟這個經驗有關的各種細節,越詳細越好。
想:問完了以后,就是要想、要思考。“想”的目的,就是要在你的頭腦中,盡可能的提煉出某一個做法,或者經驗的核心特征,找到隱藏在這個特征背后的邏輯。
這一步,很重要。這才是化別人的經驗,為自己所用。
仿:請記住,所有的經驗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模仿的核心就是基于,前面你總結出來的,他人的模板。
改:因為你遇到的問題,一定具有你的特殊性,所以要不斷修改模板,使得這個經驗,慢慢的貼合自己的實際,使這個經驗變成自己的東西,對你解決問題有幫助。
善:當你看到你通過模仿他人的東西,來解決你的問題,取得了效果之后,其實你就進入到了一個更高的的境界-完善的境界。
當我看到這五個字的時候,恰好想到了何帆老師提出的,關于讀書的四層境界,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點,在我前面一篇《這個時代,你也需要快速學習》的文章中,也有講到。
06
好啦,總結一下。
為了成為高手,成為行業翹楚,我們需要了解:
在整體上,我們要做到問、想、仿、改、善,這五個步驟。
在細節上,我們要做到脫離舒適區,在能夠接收及時反饋的環境中,不斷地做針對性的重復練習。
最后,一句話送給大家:江湖路遠,我們也不過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布吉島,起什么名字呢~
【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散文】相關文章:
《如何成為高效能教師》讀后感08-24
夢見自己最愛的人的散文01-22
盧思道是一個怎樣的人06-30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讀后感11-20
做一個堅強的人(讀《簡·愛》有感)09-22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讀《道德與文明》有感12-08
夢見你愛情散文01-09
夢見散文隨筆01-03
洛陽伽藍記散文05-16
一個黑客與一個電腦小白的經典對白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