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抔鄉愁散文
記得前些年單位喬遷新址,在收拾搬家時,平時看似不大的辦公室,誰成想竟要動用搬家公司兩個貨車,怎么也搞不明白咋一下整出那么多要裝的東西。為了加快搬運的進度,自己也擼胳膊挽袖子幫著搬運工人一起裝車。期間,搬動個小件還可以,遇到大件的就有些力不從心了。搬運的工人見狀笑著揶揄,你們這些城里人啊,從小沒吃過苦下過地(干農活),這力氣活肯定不行。我急忙回答,咱可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農家活還是會很多的。搬運工人聽罷搖搖頭,似信不信。
被人嘲笑是城里長大的孩子這件事,至今難忘。
咱是農民家的孩子,這是不爭的事實:其一,老一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起早貪黑在土坷垃縫里尋活的本色農民;其二,耕地、耬種、拔苗、噴霧等等,這些農活咱都曾有模有樣做過。
可是農民家的孩子也有這樣一種宿命——自從背上書包負笈求學于千里之外的那一刻起,農民的身份就注定要漸行漸遠。
而今,在山東半島煙臺這個體面的城市,有著體面的單位,做著體面的工作,我是農民家孩子的身份恐怕周圍更沒幾個人能夠識別的出了。
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社會經濟特別是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相信天底下所有的農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樣做一輩子“靠天吃飯”的農民,都在竭盡所能的把自己的孩子往城市里趕,都不想給自己的孩子烙上“貧窮”、“落后”這樣體現“農民身份”的“字眼”,即使在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依然如此。農民思想情懷里的這種“低我癥結”,估計在今后很多年中依然不會消除。
現今,在這個曾經看作是“異鄉”的城市里,父母、孩子、工作、生活、歡樂、喜憂,每時每刻都旋繞在自己身邊,牽掛多了,責任多了,于是回家鄉的時候就越來越少了,甚至有時候掛通老家的電話也僅僅是幾句無關痛癢的寒暄。
親戚鄉鄰漸漸有了些微詞,這孩子在外面出息了,把老家都快給忘了。話好似玩笑,聽在心里卻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和委屈。在鄉親父老的眼中,我是一個走出農村的“幸運兒”,殊不知,二十幾年過去了,我卻依然還在尋找著城市傳說中的“幸運”。
其實,從走出農村的那一刻一直到現在,家鄉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壑、一笑一顰都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那籠罩村落上空的裊裊炊煙,那朗朗晴宇下的粼粼溪流,那原野中嬉戲奔鬧的牛犢,那落日余暉里金色的麥浪;還有暗藏神秘的老屋,畢恭畢敬的黃狗,三叔家的瓜園,建國家的桑葚;哪家娶媳婦,哪家蓋新房,哪家生小孩,哪家孩子上大學;看電影的老場院,高聳云天的石油井架,小小的池塘,長滿野蘑菇的小樹林……質樸恬靜的`田園生活穿引著整個童年,即使吃著咸菜餅子,穿著冷風一鉆就透心涼的舊棉衣,也沒有抱怨,更不會沮喪。
那段荏苒蔥蘢的時光里,給根線,就能把心情遙放上天;給塊泥巴,就能把歡樂摔得叭叭作響。風吹雨打,卻增添了韌勁;泥濘坎坷,培養出的是小小的堅強。
“城市”不是富足和享樂的代名詞,“農村”更不是貧窮和落后的專用名。城市的絢爛中隱藏著多少浮華,農村的質樸里總能投射出人性的光芒。在越長越高的“空中樓閣”上瞭望,未必能體驗到多少天宮飄渺;若能天天吃到自己親手種的菜,那才真正接上了“地氣”。在城市中生存,我們還有很多需要認知的地方。
有個叫米勒的法國人離開城市,在一個窮困閉塞的鄉村一住就是27年之久,而恰恰正是這27年農村生活,成就了《播種者》《拾穗者》《晚鐘》等等讓世人稱道的描繪勞動人民的名畫作品。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這就是世界著名農民畫家米勒的作品流芳于世的精髓所在。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米勒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同樣也在深深地打動著我,所以每次看到米勒的《播種者》時就會常常出神:多年以前,我也曾和畫中的主人公一樣,在芳香的泥土里播撒過希望的種子……
【一抔鄉愁散文】相關文章:
夢見一條魚的散文01-30
夢見一朵薔薇散文隨筆12-09
高一語文的散文閱讀答案01-31
夢見那一朵薔薇散文隨筆01-13
夢見你愛情散文01-09
夢見散文隨筆01-03
洛陽伽藍記散文05-16
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成功的開始的勵志散文10-10
我們要成功勵志散文01-30
成功的捷徑勵志散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