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烏鎮,風景舊曾諳散文

時間:2020-11-27 14:26:45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烏鎮,風景舊曾諳散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是醉吟詩人白居易晚年追憶江南的美景。我不知詩人有沒有去過烏鎮,但我固執地以為江南的魂和魄,早就悄悄地駐守在了烏鎮的煙雨舊夢里。

烏鎮,風景舊曾諳散文

  一、烏鎮,我江南的情結

  二伯說,我們祖輩曾生活在江南某地。因著我們這一支吳姓“退思堂”的堂號,因了“退思園”的聞名遐邇,四哥和我都曾抱著殘存的期翼,先后去同里尋過,尋找祖先曾可能憩息的那方水土,叫做“根”的脈絡。

  我不知道我們為什么會去尋找?或許是對這方水土的傾慕?或許是某種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的情愫驅使?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前世今生輪回的牽引?或許是……我,也不知道。只是一直惦記著。

  江南,謎一樣的江南,謎一樣的令人心生親近。或許從知道的那天起,那根隱匿于血脈里的符號便若隱若現地開始召喚。盡管那些散落在歲月長河里的江南舊埃,早已蕩然無存。

  江南,我只去過蘇州、南通、紹興和同里。杭州,失之交臂。但我固執地以為它們都不是我心里的江南。

  江南,究竟是個什么模樣呢?

  在我的夢里,江南,是深深淺淺綠意盎然的小城;是濕漉漉的青石板路和滴答滴答的屋檐;是水墨淡彩勾勒的白墻烏瓦和柳岸人家;是穿藍印花布的姑娘,撐著油紙傘裊裊走過幽長幽長的雨巷;是小橋河畔大爺挑著擔子,五毛一碗騰騰熱氣的豆漿;是秋風搖落一地桂花香的慢時光……

  有時候不得不相信一眼萬年,不是神話。一個人、一件物品,或者是一個地方,你從沒有見過,但就是那么一眼,便無法移開,像是上輩子就認識的人,擁有過的東西,來過的地方。

  《似水年華》緩慢流淌的音樂里,一個水墨小鎮,一個雨霧朦朧的寧靜小鎮,一個可以自由奔跑的小鎮,映入眼簾,悸動并深植我心。烏鎮,與我心里的江南不由契合。江南,就該是這樣古老而鮮活著的水鄉小鎮。不為世事浮華改變,而依然烏青毓秀。

  烏鎮,只合與所愛的人在此,看云卷云舒,任歲月靜好。烏鎮,只宜與友攜手走過這里的一座又一座石拱橋。共老。這是無數喜愛《似水年華》的男男女女心底的聲音。也是我的。

  “奇跡是一些相信奇跡的人,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每一個瞬間。我們的奇跡就是我走向你,你向我走來。”

  “我希望地球是平坦的,我就可以望向你,沒有任何阻礙。”

  “那座塔為什么沒有塔頂?”

  “如果我望不到你,我就一直蓋上去,像天一樣高。”

  “所以,我這次來,就是為了蓋一個塔頂,讓你永遠不再想起我。”

  “生命中不會有什么奇跡。曾停留在我眼光中的一個注視,只是一個偶然。生命里是沒有奇跡的,那片滑落在無風世界的枯葉,也只是一個偶然。”

  ……

  再次溫習這部電視劇,片子已經模糊,但味道穿越二十多年的光陰,仍然像閃電。

  林徽因寫道:誰的年少枝頭,沒有一兩朵娉婷呢。

  誰能說年少短暫的愛情就不是愛情呢?盡管它早已遺失在時光里,盡管它只是夢境里的一枚枯葉,它也是有生命的,也該是有根的。江南的烏鎮,最適宜這樣的背景。

  浙北的水鄉烏鎮,不僅是英小姐和文的烏鎮,還是一代文豪茅盾的烏鎮,是木心《從前慢》的烏鎮,這是怎樣一片神奇富饒的土地呢?

  夢境是不真實的。生活卻是可以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的真實。我也要為自己蓋一個塔頂。

  二、烏鎮向晚

  2016年的金秋時節,我和剛考上大學的女兒溦一路尋尋覓覓,下午三四點鐘的光景才到達烏鎮大橋。太陽羞澀地躲在云層里,始終不肯出來。

  烏鎮大橋,橫跨在烏鎮南北向的市河上。烏鎮大橋和國內大多數的橋梁不同,它的橋梁欄桿是全木制成,木雕版畫相連,欄桿扶手上也雕刻著花紋圖案。木雕內容是關乎禮義孝悌廉恥的儒家教義。清晰些的,我只看得清“敦頤教子”,“竹姑逐樂”,其他的字跡太過模糊。

  市河,在烏鎮的老人口中也稱做“車溪”或“苕溪”。我偏愛“車溪”這個稱謂。念來清麗婉約,有一種人情味。

  在烏鎮大橋上極目遠眺,這盈盈的一帶之水、兩岸東西柵。橋東的老烏鎮-東柵,鱗片似的烏瓦重疊著粉墻屋脊和翹檐,投下大片大片暗色的影子。烏青烏青的影子。

  河邊、屋后不知名的大樹,冠蓋茂盛蔥蘢,它們手拉著手,肩挨著肩,勾勒著車溪柔和的線條。翠綠色的線條,到了目之極處,被遠處的橋截為兩段線條優美的弧。濃密的樹蔭灑落岸沿,一眼看去,像是給這車溪上了重彩,勾勒了邊。烏青烏青的邊。

  中間明亮的河水,恰似一汪清泓,凝碧流翠透亮。碧泓的中央有一塊很小很小的圓形綠洲,偶有小船繞著綠洲劃過,槳起篙落,一點,蕩起的漣漪攪碎了一水的寂靜,轉眼又水波不興。

  “說烏鎮是烏鎮,因為它的底色是墨色的。”

  如果烏鎮的底色里沒有人群的擁擠和喧囂,永遠是一方在畫軸里鎖著的白墻烏瓦,淡泊而安靜的墨色。多好!

  《似水年華》的拍攝場景主要就是在東柵。東柵的民居,屋傍水,水上橋,橋上亭廊妙。推開一扇木格子窗。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也在樓上看你。在這里只要你靜下心來,眼睛如鏡像自動篩除過多的人群,那么這里每一扇木格子窗,每一座石板橋,都是一篇《斷章》。

  英小姐和文的邂逅,源于烏鎮那一眼的驚心動魄。從此兩個被困在烏鎮的孤獨靈魂,一個永遠徘徊在廊橋上,一個定格在木格子窗前。

  愛情是折磨人的甜蜜夢境。《似水年華》賦予了烏鎮如墨的底色里,一層披著金紗的乳白色夢幻,像是陽光暈染了車溪盡頭飄來的輕霧,是白色的,也是金色的。即使有時這個夢,它也是掙扎著的,嗚咽著的。

  這披著金色陽光的白霧,不也是我們糾纏在現實和理想里的寫照嗎?這令我想起友人顧康寧的畫《叢林的陽光》。陽光,是給孤獨的人行走在這鋼筋水泥的世界以希望,不致絕望的溫暖。烏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就是叢林的陽光。

  東柵的建筑大都傍水而建,重檐翹角端莊秀麗;高高的馬頭墻俊立高聳;烏瓦鱗次櫛比;風雨廊橋曲曲折折,回旋迤邐;窄窄的街衢石板,坑坑洼洼;一片片的粉墻,風雨斑駁。這是塵世的掠影,也是歲月的痕跡。

  有人說:烏鎮修舊,如舊。我說:舊,也自然。自然,安然。

  烏鎮大橋下,是東柵景區的外圍。東柵很多的原住民,大多還在這里生活。條形的青石板路兩邊的店鋪,木制兩層小樓,木門和木格子窗被光陰剝蝕,裸露出木頭本來的原色。敞開著。琳瑯滿目。

  打鐵鋪里鐵釬,鐵錨,鐵鍬,還有好多我說不上來的工具羅列著;日雜店里高高低低掛著竹簚編的篩、籮、筐,笤帚,還有青花布面竹骨傘和鞋……我看著一張張毫無修飾淳樸的臉,有些恍惚。這是一群游離在現代文明之外,并以此為生的守著舊時光的人。他們是被遺忘的人,也不在意“遺忘”本身這個詞,因為遺忘是他人的事,和他們無關。他們只在意自己每一個似水的平凡日子。他們的眼睛,攤開的結了繭的手掌里,分明寫著“匠氣”的單純和執著。即使他們的商鋪,鮮有游客滯步,他們依然堅持著自己瀕臨絕境的行業。這些老作坊,老手藝,他們還能堅持多少年呢?十年?二十年?這令我想起昭明書院的館長。他的一聲聲散落在繁華塵俗外的嘆息,一次次讓我動容。

  這里,更多的是特色手工食品工坊、成衣鋪子、茶館、酒樓……

  當傳統的式微和旅游的繁榮糅合成了一種潮流,這如趨如蟻的人流是否也是烏鎮一種矛盾的悲哀呢?

  且讓我慮去這世界最聰明的人類,靜賞這如墨的小鎮吧。

  如果說水是烏鎮的血液,橋是烏鎮的骨骼,那么,風雨長廊則是烏鎮的`柳眉一彎,最是盈盈風情處。長廊,烏瓦蓋頂,原木為柱,圍著河岸而建,曲折蜿蜒。長廊靠河岸處有欄桿座椅,名曰:美人靠。此名頗有意思,聽來就有一種慵懶風情。在此行走坐臥,不懼風雨。最好是下雨天,倚闌聽雨屋檐下,看風拂柳,水波蕩漾。而詮釋最好的,卻是林夕的歌詞:最好不是下雨天,而是和你一起躲過雨的屋檐。

  橋,是烏鎮最大的特色。沒有橋的烏鎮,不是烏鎮。我在一座石頭拱橋上遠眺,向東一座又一座拱橋的倩影倒映在河水里,像十五的月,又像是張大的弓。烏鎮共有橋七十多座。而東柵這條小河上就有七座橋。其中最西面的應家橋,據說呂洞賓下凡在此賣過湯圓,文豪茅盾小時候也常在此玩耍。而最東的逢源雙橋在財神灣附近。逢源雙橋是一座廊橋,用花格子柵欄隔成兩行。走這座橋,男左女右,左右都走一遍,曰:左右逢源,甚是喜慶。

  逢源雙橋不遠處就是《從前慢》木心的故居。也是我此行必行之地。

  天色向晚。沒有太陽。沒有晚霞。游人也漸少。否則,這是烏鎮一天最美的時刻。此時小河上飄來淡淡的霧氣,映著一盞盞挑亮的燈火,別有一番恍惚迷離的意味。讓人不忍離開。

  只是天氣還是悶熱,明天會有雨吧?我倒是盼望。

  三、天青色等煙雨

  烏鎮的清晨,太陽依舊躲在厚厚的云層里。用鼻子就可以感覺到空氣里氤氳欲滴的水汽。今天的雨,看樣子是必不可少的。這雨看樣子也是眨眼間的事了。

  東柵入口處有三條道,一條小河。小河環抱著綠色蔥蘢的島上樹林,靜默泰然。而小島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張荷葉,和島上的草木叢林一起冬枯夏榮。島上的松樹,塔似的箭尖,一半站在陽光里,還有一半藏在泥土和漾漾的水波里。最好看的,還是這高高低低的綠,像是被這秋,不同程度的漂過,深深淺淺的,還有一側隱著黃。靜水深流,暗沉的樹影流光,很有油畫的味道。有風從南方來,河水柔柔地漾著粼粼的翠微。

  白色襟衣的艄公,立于船頭,手搖著木擼,由遠漸近而來。不遠處就有一個渡口。渡口旁邊是不怎么寬闊的街,街廊下人流如集。轉頭看西面也是。而中央是一米寬的青石板的竹林小徑,一階一階向遠處延伸。

  小徑兩旁分立著一尺高的竹柵欄,竹柵欄圍著兩片狹窄秀氣的竹林。“瞻彼淇奧,綠竹猗猗。”詩經里的翠竹,就是我眼前的樣子,挺拔雋逸,綠意逼人。風來,曄曄猗猗。

  竹林小徑盡頭,通向兩旁小路的匯聚處,黑壓壓的人,讓人望而生畏。

  折返,買票坐船。8人拼一船。搖擼的漢子,一進一退間,皆氣定神閑,似乎這天地盡在他一前一后搖動的手掌間和眼里。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我們聽著慢悠悠的槳聲欸乃,開始領略那晃蕩著烏青色歷史的烏鎮滋味了。

  小舟載著我們從島上樹林轉過來,迎面而來的一片寬闊水域,正是財神灣。烏鎮的河道一般都很狹窄,十字形,船只不好掉頭,于是鄉人在此處拓寬河道。因臨近財神堂,所以此處命名為財神灣。交通便利,自然這里也成了鄉人們聚集的繁榮之處。逢源雙橋便是在此處,因了寓意的吉祥,所以這里一年四季幾乎都是熙熙攘攘,人來人往。我不愿湊這個熱鬧。

  財神灣轉過來,便是狹窄的東市河。水汽彌漫在空氣里。天青色的天空似乎更低了些,連著了遠處烏瓦的頂。

  雨還是吝嗇的不見影跡,卻又吊著我的胃口。我看見河岸南的長廊里有一兩家賣青花布傘的小店,就這么從我的眼前滑過去了。比我大幾歲的四嫂微信留言,叮囑我記得拍張打傘的照片。原來烏鎮,不止是我一個人的情結,是千江有“水”,千江的那個“月”。

  河岸北,是東柵的居民生活住所。房子基石是石頭壘的柱子,凌駕于河面上。基石下面,有墨綠的潺潺波光。這些北岸的房子,人稱“水閣”。水閣人家,有的三面臨水有窗,窗子大都關著,拉著青花的布簾。布簾上伸展開的青花,面對一河之隔密集的人群,綻開一朵朵纏繞而寧靜的花,寧靜得令人不忍上前打擾。還有的人家,面河的大門口,有一層一層梯形的石碼頭。這些水閣人家,推開窗或者直接走到碼頭,用吊桶打水,順帶著和沿途船上的熟人扯上幾句閑話,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

  茅盾先生在《大地山河》里寫道:“聽說人家的后門外就是河,站在后門口(郡就是水閩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欺乃,飄然而過,總有點難以構成形象的罷了。”

  茅盾先生幼年讀書時的立志書院,便在此處,兩層木樓,雕梁畫棟,一樓粉色墻體,很是顯眼。

  烏篷小船搖搖晃晃,不時有大樹從岸上斜伸出來。艄公帶著我們穿過一座又一座石拱橋,有的橋側可見精美的花紋,祥云,卍字圖案。無名的小草頑強地嵌在石頭縫間,一蓬蓬的青翠。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就是江南的烏鎮了。無處不熨帖我的懷想。除了密集如蟻的人流。

  我貪婪地看著兩岸的枕水人家,不禁閉上眼睛,細聽槳聲汩汩,復汩汩。期待時間可以慢些,再慢些。這一路的行程太匆匆。

  船停靠在小河的南岸,岸上的風雨長廊里,全是人。去觀前街,得穿過烏蓬長廊,再過石橋。小河上有七座橋,這七座橋,橋街相連,每一座橋都通往觀前街,即老街。

  下了橋,就是老街了。我有些被入眼處的老街驚到了。我們幾乎無處立足,只能站在路牙邊等候人少些,再決定何去何從。有一剎那,我以為烏鎮老街是“死”的。兩旁的人家門窗緊閉,狹窄的街衢上流淌的人流,摩肩擦踵,移動的速度很慢,很慢,更像是瞻仰,瞻仰存在世間的最后枕水人家。這里,沒有一點從前慢的生氣煥然和悠閑。更不可能是文和默默恣意奔跑的烏鎮。

【烏鎮,風景舊曾諳散文】相關文章:

高三散文《舊信重讀》試題及答案11-14

曾氏-姓曾的名人-曾姓起名字-曾姓的起源與家譜07-23

烏鎮古韻作文-初二作文12-23

烏鎮尋游初二作文09-05

《全宋詞》曾協07-05

《全宋詞》曾覿02-22

經典勵志故事:舊鞋子12-16

《全宋詞》李曾伯07-06

《全宋詞》李曾伯07-04

《舊五代史》 附錄 進舊五代史表07-2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二区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在线高清 | 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a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专区 | 日韩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