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燎疳疳散文

時間:2020-11-27 11:45:03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燎疳疳散文

  在我的老家隴東地區(qū),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有一個特別盛大的節(jié)日,就是“燎疳疳,”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照徹西北大地,可謂是大西北的篝火節(jié)。

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燎疳疳散文

  小時候真不知道燎疳疳是啥意思,只是知道,正月里,過大年,耍社火,到了疳疳燎了,年才過完了。我的父親是村子里耍社火的隊長,正月二十三這天是是最忙的時候,因為是村里社火的閉幕時間,父親主持全莊所有參與耍社伙的后生們,先在祠堂前進(jìn)行過年的最后一次社伙表演,然后到廟里祭祀的,燒香,磕拜,卸裝,將所有的社伙道具交給父親,在晚上燎疳后封存存祠堂里,儀式是很隆重的,那晚,全村人在祠堂前聚會,彩旗飄飄,鑼鼓喧天,爆竹聲聲,燎疳疳的火焰把這個村都照亮了,這些記憶到現(xiàn)在還忘不了。

  這一天,我們兄弟幾人的工作,就是準(zhǔn)備晚上燎疳疳的柴伙,那時候用于燎疳疳是很講究的`,不像現(xiàn)在平?jīng)龀抢锶擞脧U紙,紙箱,只要能燃燒的東西就行,我記得用得是五谷的秸稈,像油菜花桿,蕎麥桿,麥草,豆子桿,高梁桿,主要還是要蒿草等野生植被,將這些干柴準(zhǔn)備好放在大門前。而母親則早早坐在窯洞里的熱坑上,用黃紙剪出五個圖案一樣且連續(xù)的圖案的紙人懸掛于門楣之下,這種紙人叫做“燎疳娃娃”。還有蜈蚣,全蝎子等圖案,母親的剪紙手藝真好,窗花剪出的圖案都有絕妙,村里人都夸剪的像,真,好看,每年都給城里的親戚送幾付,可每年二十三剪的燎疳娃娃真得很丑。

  到現(xiàn)在,城里人燎疳和鄉(xiāng)下還是不一樣,只是大家聚一起,找些刺激,找些感覺而已,有些講究的人倒是去鄉(xiāng)下買些柴火用來燒。城里面有一大批愛玩火的少年,平日里要受家人教育和傳統(tǒng)禁火思想的拘束而不敢不能玩,借著節(jié)日才有了一個合理的放縱機會,怎能錯過?如脫韁的野馬般任由他們來歡鬧跳躍。我記得,我的老家涇川,二十三那天晚上人們除了割柴火、堆柴火之外,還要將除夕時貼上的對聯(lián)、門神扯下,并到了夜幕降臨之時,家家門前都堆放了一堆柴火和當(dāng)日院內(nèi)清掃的雜物,然后插上“燎疳娃娃”,把扯下的對聯(lián)、門神也投入其中一并點燃,隨后再投入香表、鞭炮、鹽粒等,點燃柴火,用火來燒掉“燎疳娃娃”。這時候家家門前都是火焰閃動,一堆堆的火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紅彤彤的,火光和鞭炮聲相互交織。人們都在火堆上跳來跳去“燎疳”,希冀消災(zāi)避禍,燎去以往的陳厄和晦氣,我小時候,膽小,不敢跳,是父親抱著跳,后來是哥哥抱著跳。有的家庭大人們甚至要把小一些的家畜或幼仔抱著從火上跳過,以求牲畜興旺。大人們往往象征性地跳幾下,就站在一旁圍觀,娃娃們則不然,尤其半大的兒子娃娃們。我父親做事很認(rèn)真,那晚先是在大門前掛上燈籠,灶前點上油燈,敬過灶神,再把灶神像和大門兩邊對聯(lián)及香裱端在盤子里,放在大門樓上燒掉,叫“送灶神”上天,接著燃放鞭炮,送去灶神后,全家人都要走出大門外,共同燎疳。先由家長在柴禾內(nèi)放上香裱和幾個紙炮,再放一小撮鹽。點燃柴禾后,烈火熊熊,紙炮噼哩咆嘮,別有一番煞氣。待大火燃過后,全家人依次在火堆上跳過去又跳過來,連續(xù)燎跳三次。父親總會叫母親燎跳時要提上裝有刀、碗、筷、勺、搟面杖等灶具的水桶,說是,把灶具也燎得干干凈凈。待柴禾全化成火籽后,父親便叫我們用鐵锨揚火籽,叫“揚五谷花”。揚后,地上是一片火星兒,父親總說,這是麥子花,今年麥子肯定收成好,云云。送灶神時父親還要把在灶神兩旁的棗山留下,直到春耕第一天,在地頭上敬過土地神才吃“棗山”,然后開犁耕地。也許是父親,母親這些事做的好,后來,我們兄弟幾人都上了大學(xué),從黃土地上走了出來,成了國家的干部……

  那時真不知燎疳疳的涵義,在隴東這塊大地上,生活了幾十年,年年如此,也就查了查:“燎疳”習(xí)俗早在清代就有文字記載,西北各地地方志都有記載。清代光緒年間《甘肅新通志·平?jīng)隹h志》記載:正月二十三夕,剪紙人刺孔遍身,當(dāng)門焚草,子女皆繞人跳躍,已而焚紙人,曰“燎疳”。應(yīng)該說,西北燎疳習(xí)俗中最有特色的文化事象——焚燒疳娃娃,文化本源與上古時代的焚巫意識和周禮時代的束薪、包茅等禳解思維相關(guān),是在神巫相通的宗教理念和“替代弭災(zāi)”的巫術(shù)觀念下,形成的一種風(fēng)俗模式。燎疳者通過“燎”和“焚”兩個層面的活動,在精神上達(dá)到了目標(biāo)實現(xiàn)和心理平和,這是燎疳習(xí)俗中透露出的農(nóng)耕文化意義,也是民族群體繁衍壯大的內(nèi)力所在。

  “燎疳”,是西北地區(qū)廣為流傳的傳統(tǒng)春節(jié)節(jié)慶習(xí)俗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照徹西北大地,壯乎美哉!我想任何一場篝火晚會都不能和它相媲美,可謂是大西北的篝火節(jié)。這些習(xí)俗活動無不起源于古老的民間的火崇拜,皆認(rèn)為火具有避邪禳災(zāi)、祈福納吉的功能。火在早期遠(yuǎn)古時代人類生產(chǎn)生活中的焚荒刀種、取暖照明,驅(qū)趕野獸自衛(wèi),蒸煮食物的重要用途,使人類告別了洪荒野味、生食冷餐的原始生活而步入了文明時代。同時也使得我們的先祖對火充滿了一種敬仰和神往之情,以至于產(chǎn)生了自然神祇崇拜。以為火不僅能夠給人類帶來光明和力量,還在想象之中賦予了火可以驅(qū)散邪惡、祛病消災(zāi)的超自然之神力和神秘色彩。

  應(yīng)該說,正月二十三一過,就驚蟄了,春回大地,一年新的生活就正式開始了,而這種活動,寄寓著西北人民希望日子紅紅火火,一年更比一年旺、生命旺氣沖天和風(fēng)調(diào)雨順、農(nóng)業(yè)豐收的美好愿景。應(yīng)該成為了年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彰顯西北地域文化和西北年文化的獨特之處,申報申扳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有可能的,這樣,將會使得這個節(jié)日更有趣,也更富有新的生命力。

【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燎疳疳散文】相關(guān)文章:

《蘇幕遮·燎沉香》宋詞賞析05-18

火急火燎同義詞11-06

《清史稿》卷二十三·本紀(jì)二十三07-19

《元史》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07-08

《晉書》卷一百二十三 載記第二十三06-24

通典 卷六十三 禮二十三 沿革二十三 嘉禮八07-16

正月15賀詞10-29

通典 卷二十三 職官五07-16

卷二十三·魏策二07-15

《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07-08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大道香蕉网站日本 | 欧美精品国产免费无 | 中文字幕久热精品免费视频 | 日本天堂免费网站 | 在线观看免费AV永久免费 |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120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