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走上朝陽洞散文
朝陽洞所屬的位置,在離西安約三十公里外的太平峪內山上。我也早聞其名,卻一直沒去。主要因為那座山路險線路長(20公里,爬高2000米),還要爬梯子上下懸崖。讓恐高的我膽怯不已,覺得沒有必要走一趟。
不過,前年聽驢友講,去往朝陽洞的途中盛放著許多紫色杜鵑花后,我又心動了。打算在紫杜鵑花開之日攀爬,賞花之外也把秦嶺七十二峪內,著名爬山線路中唯一錯過的“空”填上。免得一想到這條著名的線路未爬過,總覺得還有一件事未了。
五月是秦嶺海拔兩千米以上高山杜鵑花盛開的季節。最近幾個周末全在爬高海拔的山,賞高山杜鵑花。上周在分水嶺東邊的山上,遇見比往年提前開放的紫杜鵑花后就想到朝陽洞。
當5月19日的周六,一戶外俱樂部發放朝陽洞的線路,察覺時機已到,立即報了名。
通向朝陽洞的公路與通向萬花山重疊。這段水泥路足足八公里長,大旅游車無法通行。曾經兩次去往萬花山,都不走水泥路。一次是中巴車開到登山口,另一次是我和同伴雇請當地人開摩托車送去的。這一次,出發時我已想好雇車上去。
結果此趟的司機不熟悉道路,在三岔口沒有停車,問領隊是不是拐進去,領隊哼了一聲,他就開進去五公里多,一下子讓全車人很高興。不過,在那條路上開大車真的有些危險。路太窄,一面貼著山,一面是深溝,車輪緊壓溝沿。把我嚇得感覺不如走呢,簡直太虐心了。司機也大吼領隊:“怕走水泥路,一車人連命也不要了!”
真是你爺的大腿(我是在心里罵)!這條路從來不曾進過大客車,你自己情況不明,偏信領隊的話,把我們置于危險境地。好在大車占滿路的這段時間,沒有車從對面開過來。否則,別說車,就是來個人也過不去!
領隊之所以冒險騙司機開進去,只因早上晚了半個多小時出發,大家有些抱怨。另外,他也想為大家每人節省雇擺渡小車的十元錢?墒,領隊你同樣爺爺的腿(也在心里罵),為十元錢,你竟把我們三十多人的安全置之不顧,我的命難道只值那十元錢么?
萬幸,這位司機技藝高超,嘴里吼著,把亂掃著樹枝的客車氣呼呼地開到一家可以調頭的院門外后,他如釋重負的停車,我們也懷著同樣的心情下車。
正式上山后,有點像十里長峽的峽谷深溝橫在眼前。森林植被茂盛,綠得養眼。山澗小溪潺潺,空氣濕潤清新。今天又是陰天有霧,氣溫也下降了些,不是很熱,置身在天然的大氧吧中舒服極了。只是剛下過雨,路很濕滑,在長著青苔的石頭上走路須很小心。
從進山開始一路跋高,走完河道的緩坡不久,便來到被爬山人稱為“練驢坡”的直拔山坡。幾乎切著山坡走,必須高度集中精力,注意腳下,否則會滾下山坡。如此陡的路,大家都擔心原路下山時,霧水浸濕了一天的路是否更加濕滑。
在“練驢坡”前,山勢相對平緩,水汽充沛,雜草灌木密集,樹林層次錯落,很密實,不見天也幾乎看不見地,一派濃綠,綠葉滿目。走進“練驢坡”后,海拔更高,原始森林全是古樹,又以冷杉居多,樹干數丈,筆直挺立,樹冠參天,林間反而空曠。樹下,一種叫五鈴花的草兒,一叢叢地相繼開放,花瓣像五個紫色天鵝一樣相依在一起,精致漂亮,非常好看。
此刻,森林中彌漫著一種醇厚的香氣,由杉樹釋放,非常好聞,沁人心脾。如小矮人的我們,在霧氣輕飄的森林里逐坡向上,一如登臨仙境般的愜意。從進山到爬完“練驢坡”到埡口間的四小時中,這是唯一令人心曠神怡的時刻。
除此之外,這一路全在森林濃霧中前行,樹高林深,遮天蔽日。下午返回時,下著小雨,只聽雨打葉聲響,少許落于頭頂,可見森林多密!
到了埡口,將近一點,吃過午餐后繼續前進?偹闩赖缴巾斄荷希曇跋鄬﹂_闊,三三兩兩那種高大的粉白杜鵑樹,可惜花已謝盡。繼續走,路邊盛開著紫杜鵑花,兩米多高的樹身,花型很美很漂亮,在濃霧森林的襯托下更加艷麗。一些花開不敗,更多花開正好。
這里的紫杜鵑樹少得可憐(后來知道,驢友說的很多,是在去朝陽洞的另一條路上),到朝陽洞以前不足十棵。我很滿足,總算欣賞到朝陽洞的紫杜鵑花,已不虛此行。
從山梁上到朝陽洞的路更難走,數次從濕滑陡峭的石頭或架起的兩根木頭上通過,我很害怕。后因與小伙伴反復找路,幾次萌生放棄的念頭,但又不甘心。心想如果翻過這面山坡,朝陽洞就映入眼簾,此時要放棄,可“虧大”啦。于是,我與同伴相互鼓勵,仔細找路。可前后不見來人,只有我倆在山坡的岔路上轉,突然心生恐懼。
在總也走不到看不見朝陽洞之際,又轉到一個峭壁前,我徹底失去了信心,實在擔心回程的危險。小伙伴說“現在放棄太可惜了。按照領隊講的,從埡口到朝陽洞只有四十分鐘,我倆都走了快一個小時了!
此話有理,我讓她先轉過去,探一探能不能瞅見朝陽洞。她爬上去后拐了一下,便沒了蹤影,正要喚她回來,卻傳來她興奮的聲音:“快點,快點,我們到朝陽洞了!”
我趕緊爬上去,轉個彎,果然看到了朝陽洞。距離我剛才想要放棄的懸崖,只有三分鐘的路程。真的非常感謝同伴間的相互配合,否則會變成一趟“遺憾”之行。
朝陽洞別有洞天,得天獨厚,環境絕佳。
它躲在一座獨特的巨石中,整座巨石青白,向陽的一面接近垂直,約五十米高,高和寬幾乎等同,呈正方體,石上寸草不生,與兩邊植被茂盛的土山相連,如同夾在中間,且為最高峰。
據傳,巨石山上有遠古修行人(也許是洞穴時代,古人的居所)鑿成大小不一的洞室三間,均無門。需爬搭在洞口的梯子,才能進到離地約兩米高的兩個大洞內。洞壁經年風化,已瞧不到鑿痕,光滑如水泥抹成。因此,也有另一種自然形成的洞的說法。大洞高五米,約十多平方米。最小的洞高近三米,五平方米左右,都能住人。因其洞口朝向陽,故得其名朝陽洞。
朝陽洞的海拔在這一帶鶴立雞群,洞前遠離對面山巒,與周圍群山形成合抱,因而視野無比開闊,坐在洞里,欣賞著遠方的云卷云舒,好不自在。
今天,我們有幸觀賞漂亮的云海,簡直是如夢如幻的仙境。而且,云海呈現的'時間,正好在我們今天十小時的爬山中唯一一次放晴的十分鐘里,一到朝陽洞前,剛剛好遇見。如果在前半段濃密的森林里,再漂亮的云海,我們也不能大飽眼福。
朝陽洞的巨石前全是緩坡空地,約有半個足球場大,從中間一條小路分開。左邊肥沃的坡地平整成迷你型梯田,梯田的黑土整齊地種植著青菜,綠油油的,長勢喜人。另外四級梯田里的才剛出芽,分不出是何種菜苗。右邊大面積的土地順著坡,似乎未種上莊稼,但也精心或長期使用過,黑油油的松散的土里不見一絲雜草,也可能沒有發芽。
它們由在此修行的人開墾出來,賦予了遠離人煙的朝陽洞一片片生活氣息,勃勃生機,讓一路惶恐不安的我們,如同走到一個驛站,心里變得放松踏實。
今天可能在右邊最大的洞里住著一個修行人,站在院子的我們看見洞內撐開一頂干凈的綠色戶外專業帳篷,搭在簡易的木床上。出于尊重,我沒有爬上去查看。因此,除帳篷外還有什么,我不知道。幾個爬進洞內的驢友說出家人可能在帳篷里,也可能帳篷里沒有動靜。這頂帳篷,在后來驢友發給我的16年初秋在此拍攝的照片中也出現過,當時還有兩位黃袍僧人。
在一個小一些的洞中,還有一些簡單的生活物品,比如木桶、案板和種地的工具等。所有物品都干干凈凈地整齊擺放著。
我最深印象的是大洞左邊那個需要爬上梯子的洞,干凈整潔,架起的簡易木床上,靠近洞口的這一頭,放置一個潔凈透明的大大的塑料旅行包,內裝一套干凈被褥,上留一張紙,寫著:請放心打開使用,只需用后整齊原樣放好,便于其他人使用。
之前來過的隊友說,前幾年就見過這套被褥,在此的出家人還告訴他,這套被褥是為需要在此留宿的人們準備的。因為這里極少常年長住的修行人,他們一離開,也把帳篷留下來,還有幾件生活用具。
想必這是一種傳承,從驢友們往年拍攝的僧人照片中得到都不是同一位僧人,而照片中的洞內外幾乎一樣。正如這院里種植的蔬菜,常年都生長。但播下種子的人,未必是收獲的人。
一對爬山父女在旁邊做飯,見一位在此做飯的領隊要拔兩棵青菜下面條,便說:“剛才我也說拔兩棵青菜下鍋,可我爸不讓,說師傅們在這么高的深山里種菜太不容易了。”
領隊說他常年帶隊攀爬此山,這里好多次無人居住,地里卻長著菜,不是野生的,全是齊整的蔬菜,季節不同,長的菜也不同。
我想,可能是云游到此的僧人們間有種默契吧,如同“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到來是什么季節,就播下什么種子。才有剛才他們提到的秋天全是整齊的蘿卜和土豆,令洞前總有盎然的生活氣息。
除了出家人的仁慈與利人才能利已之外,還要在此生存下來實屬不易。應感恩先師們在此開墾這片土地,才使秦嶺深處的人跡罕至的朝陽洞,薪火永續,修行人駐足常在,采藥人在此留宿落腳。
這些年的爬山行,于終南山常遇修行的茅棚,大部分是倒塌的。凡有茅棚,門前周圍必有或大或小的可種地。茅棚倒了,土地定然荒廢了。而朝陽洞的更新,真的不多見,而且因其洞室身在巨石內,永遠不會倒塌,更利于安居生存。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巨石前這塊菜地,觸動我的心弦。我決定從今以后每一次爬山,都要攜帶一些菜種子,在山中那些廢棄茅棚的地里順手撒下去……
正因如此,這趟朝陽洞之行,收獲的不僅是風景,更多的是啟發:利人就是利己!
【終于走上朝陽洞散文】相關文章:
轉身面向朝陽散文11-19
我終于克服了困難散文11-09
散文欣賞寧靜的仙人洞11-03
終于的造句03-10
《洞仙歌》賞析10-02
朝陽的同義詞09-02
一個平凡的我走上了一條堅難的寫作路散文11-17
從后臺走上講臺勵志小故事03-03
《黃家洞》唐詩鑒賞02-04
用終于造句(精選125句)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