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禪散文
收到文友頑石兄惠贈的原創散文《聽秋》時,我正在面對著另一位好友的一張照片癡想。照片背景是吳哥窟,遠古的神話,令世界膜拜的地方。她一襲素雅的長裙,雙手自然地疊放在膝蓋上,在吳哥窟前高大的石柱下面,沉靜成一朵靜雅的墨蘭,不再有工作之時的劍氣襲人、風風火火,只是就這樣沉靜在絡繹不絕的朝圣者面前,沉靜在自然與人文之間,現代與遠古之間,沒有去看,沒有去想,只是這樣靜靜地傾聽著人來人往,云卷云舒。兩個好友,一個年近花甲,在世上打拼多年之后,現在在自己的書齋里靜靜地傾聽著自然和人生的春夏秋冬,尋求著詩意的棲居;一個詩一樣韻致的小女子,鮮花盛放輝煌鼎盛之年,利用春節短短假期,如同一片淡淡的云,從朔風獵獵的中國北方,飄到數千里之外,不懼冰火兩重天的迥異,傾聽著隱藏在雨林濃蔭下的寧靜,尋找著來源于遠古呼喚中的共鳴,求證著一次充滿禪意的菩提頓悟。伍爾夫說,人生多么奇妙;眼前,這樣兩個天南地北毫無關聯的人,就奇妙地同時出現在我的屏幕上,誘惑著身心疲憊的我——難道是為了讓我明白什么是心靈的羽化和蟬蛻么?
能夠靜靜地傾聽,傾聽自然,傾聽人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可是,我們有多少人,又有多少時間還能夠去靜靜地聽一聽自然的喧響,聽一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跳動呢?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每天早上,匆匆吃幾口早飯,匆匆地出門,或去擠公車、地鐵,或駕單車或騎自行車,匯入更加匆匆的人流,或為了知識、為事業,或為生活、為金錢,為了各種“美好目標”奮斗,奔走于各種各樣的社交場合,往來于東南西北的種種會議,然后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蝸居的水泥格子,再趴在手機、電腦屏幕前續寫白天未完成的連續劇,接著進入下一天的輪回。我們總是擠不出時間釋放自己,陪伴家人。即使是略有停留的時候,很多人卻還是戴上耳機,繼續活在手里更狹小的手機殼子里的音樂中,神色木然地匆匆行走在同樣裝扮的人的河流里,互相漠然地擦肩而過,卻聽不到對方的呼吸心跳呼喚渴望,——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會換來今世的擦肩而過,我們不該聽聽也許就是你前世的兄弟姐妹的內心呼喚么?難道真的讓自己的心靈完全迷失在了各種各樣的“匆匆”之中?
我們真的必須這么忙么?我們是社會的人,可是我們也有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有自己的視聽嗅嘗觸;我們應該尋回我們最最真實的自我,——如果連起碼的自我都迷失了,還會有什么群體的熱度呢?
八小時以外,雙休日,節假日,暫且放下手頭的事業、理想等等之類的借口,放慢腳步的節拍,摘下遮光的墨鏡,拔下塞聽的'耳機,換掉束縛肉體的正裝,走出拘囿心靈的水泥灰格子,走到親人身邊去,走到朋友身邊去,走到公園里去,走到田野里去,走到山水里去,走向圓明園的斷壁殘垣、莫高窟的斑駁陸離、龍門峽的摩崖石刻,去聽聽親人的笑語,聽聽青山與綠水的激蕩,白云與藍天的擁吻,紅日出東海的雄壯,明月灑清江的暢快,金風穿竹葉的輕靈,夜雨打芭蕉的纏綿,也把自己靜默成連接古代與現實的廣場雕塑,靜默成融合自然和自我的水墨寫意……原來耳機之外還有這樣或美妙或雄渾或激壯或悲慨的交響。
“蝴蝶在窗外召喚著你,小溪在山腳邀請著你,趁今天是星期日,讓疲勞的雙肩休息、休息。”那首歌唱得真好。那么,適時的走出擁擠的蜂房般的水泥灰格子,哪怕只是找到一芽草、一棵樹,靜靜地靠在樹上,或者靜靜地坐在草旁,閉上眼,慢慢諦聽草木的心臟把汁液從每一個纖根輸送到枝葉的汩汩流淌,聽軟軟的風吹得葉芽吐綠的絢爛,聽濃濃的樹蔭滴落到地面的清脆,聽金風染出金黃,聽秋葉離開枝頭的靜美,蟬在桐樹枝頭的嘹亮直到蟋蟀入我床下的琴曲,然后傾聽雪花下面安睡的根系和小蟲的夢中呢喃……這時候,就會聽到自己的血液如同歡快的溪流,從涌泉開始淙淙地流向百匯,流向丹田,流向四肢百骸……
此時,海天空闊,禪心澄澈,日月同輝,一切進入空靈……
菩提頓悟,面壁參禪,萬里獨行的求證,方寸潛修的內視,都是為了找回自己。
讓心靈回歸寧靜與淡泊吧——學會禪聽,才能更自由暢快地擁抱下一天更美好的朝陽。
【聽禪散文】相關文章:
聽蟬散文04-30
窗前聽雨散文11-14
鄉間小路聽秋聲散文11-10
殘荷聽雨散文02-01
聽一場細雨散文11-12
聽年華淺嘆輕吟散文欣賞04-30
臨窗聽雨畫紅塵的散文11-10
簡單似禪勵志文章01-27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11-30
禪者與漁夫寓言故事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