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后的小竹林散文
每一次回到故鄉,我總要走近和看看小時候曾經親手栽過竹子的那一片小竹林。
站在青翠茂密的竹林邊,看竹堅強的竹竿蓬勃向上之勢,聽風吹竹葉刷刷響,還有小鳥在竹枝上筑巢和歌唱,看著小竹林,我就會捏著指頭數年份,為長了數十年的老竹封王,有時還會為最老的竹系上一根紅絲帶。找回當年的童趣!
記得我八歲那年入冬不久,我跟隨母親從農田拔完草回家,路過東村一戶王姓農家時,看到幾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正在宅后竹林邊翻土整理,有小伙子把幾根帶泥的泛著白色的竹根扔在了路口。母親見了,微微笑著問該戶鄉人要了三根各長二尺余的竹根,和我一起捧著,把竹根帶回了家。
回到家后,母親立即又帶我一起來到了屋后一處泥堆旁,用鐵鍬挖開了泥土,把三根竹根交叉地埋在了泥土中。埋好后,又在上面蓋上了稻草,我知道這是給泥土下的竹根保暖。竹根埋進泥土后,我三天兩頭地要去看看,希望埋在泥土中的竹根能長出新的筍兒,頂出地面,然后變成竹子……
第二年春天,經幾場春雨飄灑后,我看到了屋后的一堆泥土中,鉆出了四五個細細的瘦小的春筍,母親看到了笑著說:“這竹根真有生命力,當年就奇跡般地長著子女活了,過不多久脫去了筍衣,就會變成伸枝長葉的小竹子了。”
就這樣,經過春風春雨的滋潤,屋后小竹筍開始發力了,它們開始長高。三年后,在原來竹根的四周,長滿了高矮不一的竹子,而且擴展了很大一片地,竹的子孫年年在增多,每年春天的筍也越來越粗,越長越高。在我讀中學那年,屋后的竹已連成了一片,直到后面的河畔,像模像樣地成為了一片竹林。
有竹林的村宅是有綠色靈氣的,村民們常常是這樣的說。母親也經常這樣說,我為屋后擁有了一片小竹林而高興。
在以后的日子,每當春陽普照,被封凍了一個冬天的大地開始蘇醒。當薔薇和迎春花在河畔開放的時候,屋后的春筍就開始一根根地鉆出地面,陽光下的筍就像一個個披著古代的將軍服,包裹著新筍破土而出。為讓竹林生長過程中不擠密,這時母親就會拿來長刀和籃子,把擁擠在一起的筍前前后后挖出來,使之長勢均勻。挖出的鮮筍就拎到鄉村的小鎮上去賣,然后換點小肉回家,在母親的操作下,把剩余的筍剝掉葉片后用刀切細和著網絲一起炒來吃。或者和著蛋做蛋花湯喝,成為一道舌尖上的美味。筍子多的時候,母親又是把它們切成細片曬干。食用時和儲存的干菜一起放入開水中浸泡,炒著吃時味道更美。
經過篩選過后留下的筍,均勻地留在屋后的空地上,經過一個春天的風雨滋潤,它們爭先恐后地吸收陽光蓬勃生長,脫去筍衣張開枝葉向上,堅強地開始長高長粗。其中不泛也有毛竹般粗的竹子大王鶴立雞群般地向上高長,引來了白頭翁和喜鵲等鳥兒趕來筑巢;入夜,萬籟俱寂,竹子的拔節聲此起彼伏地和著夜歸夜鶯鳥的拍翅聲和歌聲;到了夏天,竹林成為了鳥鳴蟬鳴的地方。夜間、似乎所有的竹是在靠近天上的月亮,萌生出一派月下翠竹的詩情畫意!
這個時候,村里的小伙伴們還會闖進竹林里來乘風涼和休息。他們或用繩子在粗竹子上做一個吊床,很有意思地躺在上面當搖床;有的愛在竹林間來回走動,穿的木板拖鞋踩在枯落在地的小葉子上,腳下還會發出悉索悉索的聲音,如音樂一般。還有的頑皮伙伴興致一來,就會抓著粗竹竿開始玩一下爬竹子比賽,速度之快賽過小猴子,他們爬上竹子中間,害怕竹子倒下來,就很快滑落下來。這樣的快速爬竹,目的是在感受一種勝利在望的無限樂趣。
在夏天漆黑的夜晚,有時會突然刮來臺風和下暴雨,雨點像豆子似的打落在竹子上,風把竹子吹得東倒西歪,搖搖晃晃,盡管竹一次又一次地被風掀倒,但它卻又一次堅定地站起來。經過狂風的呼嘯和雨的鞭打,它們的軀干變得更堅硬,竹變得更青翠。我愛上了屋后的竹。
后來,在學校的語文課上讀到竹,就聽老師在分析課文的時候講竹子的精神和作用時,漸漸地,我對竹的高尚品格又有了入心入骨的認識。原來,竹與人類的生活關系非常密切。竹和松梅稱之為歲寒三友,它是雅俗可賞的四季常青植物,它既可進入帝室王府,也可進入尋常百姓家庭,既可制成名貴的工藝品,又可做成勞動者的工具,竹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朋友。除了筍可當菜外,我們吃飯的筷子,學習用的筆具,練舞用的竹扇、竹劍;音樂愛好者用的竹笛、竹簫、二胡;家用的竹簍,竹椅、竹掃帚、水鄉人用的竹排、造房用的竹架等幾乎無處不見其影,無處不顯其能。它傳遞了燦爛的'古老的文化,書寫了五千年古老的悠遠的中華文明歷史……
還記得在我讀中學初二的那年暑假,天熱得一周沒雨,我家的竹林就成為了伙伴們避暑的天堂,大家坐在竹林里看書學習,講一些鄉村生活小故事等,大家每天還會想出一個與竹子有關的小活動,受到大家歡迎。記得有一天下午,我們一起搞了一次朗讀名人寫竹詩的活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伙伴們帶著準備好的詩歌很快匯集在我家的竹林里,大家七嘴八舌地朗讀起自己在家特意準備好的詩。
作為主持人的我,首先讀了宋?蘇東坡的:“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還有宋?黃庭堅的:“深根藏器時,寸寸抱奇節。遭時上風云,故可傲冰雪。”
伙伴們朗讀了如《詩經》中的竹子詩:“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如苞,如松如茂。”誦讀了唐代白居易為蕭悅工畫竹所配的《畫竹歌》:“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朗誦了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音”、誦讀了韓翊的《秋齋》:“山月皎如晝,霜風時動竹。夜半鳥驚棲,窗前人獨宿” 鄭板橋在《竹石圖》中的精美題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字里行間,把人、圖、詩三位一體化,把堅忍不拔的竹的風骨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美好的詩都圍繞著竹子的展開,這樣的活動很有意思。
記得在一次語文閱讀輔導課上,老師還特別介紹了宋代詩人徐庭筠的著名《詠竹》詩,其中的:“未先出土已有節,縱使凌云仍虛心”詩句立意深長。詩人以竹為友,極力歌頌竹的風雅高節。精美的絕句“縱使凌云仍虛心”,夸張地說竹子能夠長到云層,并且贊美竹子雖然是空心的,但又可比作虛心,此句的寓意是說任何一個人,即便是當你高官厚祿的時候,或者是在金榜題名時候也不要忘記謙虛二字,謙虛是人的立根之本。
后來老師又圍繞學習竹的謙虛精神,要求大家寫一篇小作文,議論文或記敘文均可。我記得當時曾這樣寫道:竹的謙虛精神和青翠的竹一樣,永遠植根在我的心中,學習竹的謙虛精神就是要學習它具有的高尚美德、謙虛的智慧見證,謙虛就是放開心胸和容納和尊重他人;驕傲和張揚會遭人的唾沫。記住“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的做人道理,才能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欽佩!學會謙遜做人,就要學會獻出一份愛心,這樣我們這個社會就更團結和溫馨。學習竹子精神,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牢記在心頭的座右銘。
竹是不畏嚴寒的和松梅是朋友的植物。每當寒冬大雪鵝毛般的漫天地下,當一層又一層的積雪壓在竹的身上、葉上,甚至凝固成了冰霜,但被壓彎了腰的竹沒有被嚇倒,在呼呼的寒風中依然撐起身子,即使被凍雪壓彎成了一張弓狀,也要抖落渾身的積雪從冰天雪地里挺直,它們和松、梅一起迎風抖雪,弘揚浩然正氣。蕩漾在竹的世界里,我會興致盎然為竹寫贊歌。
我喜歡竹子,因為竹把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人類。面對翠竹我常想:一個人活在世上,雖然時間不是很長,但有許多力量可以改變他的聲音,或被誘惑扭曲心靈。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權力、金錢、聲望、暴力等聲音外,還有一種聲音就是要學會自力和堅強!我總是這樣想:人最偉大的品質與金錢無關,與權力無關,而是要和做人的品格有關。只有像竹一樣每一節都向上,才會演繹做人的真諦。
所以每當我看到老屋后面的竹林,看到那些搖曳著碧綠的枝葉和挺拔向上的竹節,身處那竹影清風的和美景致,心胸才會自然充滿了被滋潤后的清靜和悠雅。
每一次回到故鄉的老屋,我總是要走進竹林,靠在幾根蒼翠的老竹身上浮想聯翩,有時還會把自己比喻成一棵不畏風霜雨雪敲打的竹。可不是嗎?故鄉老屋后的竹,是我和母親親手栽的,它們和我所擁有的情感一起在長,我在夢里曾經多次看到已故的母親,看到她正笑容滿面地在和月下的竹子親吻,在淡淡的月光中,游動著母親和月亮歡笑的靈魂。
啊,老屋后面的竹子,它們青翠挺拔,根脈相連,以堅忍永不言敗的姿態年年釋放著綠色的風采,美了老宅,美了老屋,美了鄉村。那一個夜,我在夢中突然變成了一根長在老屋后面的竹!
【老屋后的小竹林散文】相關文章:
漫步竹林散文11-03
老妻散文11-06
故鄉的老瓜瓢散文12-15
紅顏易老世事難料散文11-13
以年輕的心正視漸老的歲月散文04-29
老茂和小禿的童話故事04-11
記憶中那翠綠的竹林08-01
老櫟樹的夢04-21
竹林七賢地位最低的是誰07-15
冰心《小桔燈》散文讀后感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