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一鍋下米條散文

時間:2021-05-24 11:01:10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一鍋下米條散文

  1

一鍋下米條散文

  周六中午我做了一鍋下米條。

  這是老家特有的。老家的燴面、鹵面、胡辣湯,以及后來流傳開的紅燜羊肉,提起來都還有人夸幾句,但下米條卻根本沒人知道。

  的確,它根本算不上一個特色小吃,不過是缺吃少穿的年代里一道糊口充饑的飯食罷了。水里添把米滾開,下幾束面條,再配點豆子青菜,放點鹽,煮熟而已。這就是下米條。老家還有一種面條吃法,叫“糊涂條”,做法和下米條幾乎一樣,只是把大米湯換成玉米面糊糊就是了。

  可我偏偏就好這口。上大學以后,每次回家不管是我媽,還是我妗子,問我想吃啥,我尋思來尋思去,說:下米條!她們都笑我,說想給你做點好吃的吧,你偏偏愿意吃個下米條!

  因為下米條在哪也沒吃到過,只有在自己家才有的吃。

  所以成家后我第一次告訴老公準備做下米條就是大米粥里下面條時,他哭笑不得:這是什么做法啊,聽都沒聽過!

  但我做好了以后,老公和孩子吃得津津有味,連說“好吃好吃”。

  2

  前不久,我的一個朋友寫了一篇發(fā)自內(nèi)心的好文——《傳承:成長路上那些事兒》,娓娓道來自己從爺爺奶奶、爸媽公婆以及老公身上感受到的積極向上的東西。“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一談起原生家庭,大家都一籌莫展,苦大仇深,可是我卻不完全這么認為。當然我不否認家庭可能給我們帶來的負面效應,但是這其中積極或者正面的作用有多少?可能真的被我們刻意的忽視掉了。今天我想寫寫家庭環(huán)境對我成長的正面影響。”

  當我開始追憶兒時歲月時,首先想到的是個有口福的小女孩兒。

  爸從湖南技校畢業(yè)分配至河南工廠工作,從此安家在北方。他很會做菜,喜甜喜辣,不知道那時他做的菜是否稱得上正宗湘菜,但在以吃面食為主的河南老家,在我生活了許多年的胡同里,已經(jīng)很稀罕了,學校的同學也常到我家吃飯,甚至有的都想交伙食費天天去吃。

  我到外地求學工作成家之后,每每從我回家前幾天,爸就開始買菜、備菜,長時間待在廚房里,煎炸蒸煮,一個人安靜地忙著。

  他特別不善言談,只好把很濃很濃的對我們的愛都熬進菜的湯汁里,藏進飯的香氣里。

  媽更是沒閑著過。對兒時媽媽的記憶最多的就是她坐在縫紉機前咯噔咯噔地踩個不停的畫面。她十分擅長布藝編織,不僅我們姐弟倆小時候所有的衣服和布鞋都是她的杰作,她還經(jīng)常幫忙給鄰里鄉(xiāng)親們做。小學時在班級里讀自己寫的作文《我的媽媽》,有個同學提問道:“難道給別人做衣服不收錢嗎?不可能!”我深感冤枉,可事實就是如此。

  生長在河南的媽媽很會做面食,她做的下米條、糊涂條、鹵面、餃子都是我的最愛。說起她的調(diào)餃子餡手藝,在我同學中間的口碑也相當贊。上中學的時候,每年12月31日班里元旦聯(lián)歡最后一個“節(jié)目”就是包餃子。媽媽在當天上午就把一大盆餃子餡調(diào)好,把面活好,中午我們用三輪車把餡和面運到教室,等到晚上同學們一起熱鬧地包餃子吃餃子,都夸我媽餃子餡調(diào)得好。等到夜深人靜,我再把空盆面板搟面杖什么的拿回去還給媽。這,就曾經(jīng)是我們青春版的跨年啊。

  我一直是個有福之人,從小“吃”“穿”不愁,還有一雙對我們寵愛有加、呵護備至,對鄰里鄉(xiāng)親和我的同學們極度和善、熱心的父母。歲月匆匆,尚未來得及繼承他們的廚藝布藝本事就離開了家漂泊在外,不過,在小火慢煨的日子里,他們不經(jīng)意不刻意的身教,卻成就了我和善、熱忱、樸實、溫暖的性子。

  就像我的朋友在她的文章里寫的那樣,“發(fā)現(xiàn)家庭與成長對自己的正面影響,也是認識自己的重要一課。”“想想,我們從我們的家庭那里,曾經(jīng)得到過什么,而我們又能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一點什么呢。”

  這真的是一個好問題。我們能給孩子多少以及怎樣的正面影響呢?

  24 Mar. 青島

  3

  女兒上初中以后,除了到學校和培訓班上課之外,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自己房間里,做作業(yè),聽歌,以及從事自己的秘密活動。

  我不僅從她的學習世界完全脫離開來,就連她想穿什么不想穿什么,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想看什么書不想看什么書,喜歡和誰交往不喜歡和誰交往,我能對她有的影響力幾乎弱到零。

  如果把我們目前的關系打個比方,似乎有點像“藕斷絲連”。

  “斷”的過程是痛苦的,結果卻有如進入世外桃源,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斷”掉的恰恰正是那些負面的影響力,是控制,是干涉,是束縛。

  嘗到“斷”的甜頭之后,我一度成了甩手掌柜,幾乎不聞不問。當時出現(xiàn)的熱詞,正好用在了我的身上:佛系。

  女兒也自封為“佛系少女”。

  當“傳承”這個命題來到我身邊后,我不禁思量開來:當古老厚重的傳承遇上后現(xiàn)代的“佛系”,父母究竟該如何施加對孩子的正面影響力?

  苦口婆心地曉之以理,語重心長地動之以情?孩子直接捂上耳朵,關上房門,鎖上心扉,任爾東西南北風!

  說來有意思,我最后找到的突破口卻竟然是“吃”,逐漸演化成我們之間“藕斷絲連”關系中的其中一根絲。

  4

  我在好玩的《活趣之家55條》里注意到,其中倒數(shù)第二條竟是——全家拿手菜加起來有5個以上。

  我和老公都不算是很會做菜的人,雖然做起家常菜來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互相吹捧,但稱得上“拿手菜”的可真沒幾道,更別提什么秘制特色菜了。

  我于是突然開悟,把傳承、影響力、廚藝、儀式感等不搭邊的幾樣原料燴在了一起,決定從“認真做飯”入手,重建我們對女兒的影響力。當然,我想傳承的不僅僅是“私家飯菜”,更是家的味道,是我年過不惑才悟出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我希望它能成為一種獨特的“家風”。

  我把它寫在了廚房門上:“認真地對待每一頓飯。”

  希望我的女兒,無論將來一個人的時候,兩個人的時候,還是三個人的時候,都能認真地做每一頓飯,認真地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希望我的女兒,無論意氣風發(fā)的時候,萎靡頹唐的時候,還是傷心欲絕的時候,都能記得好好吃飯。廚房,能夠讓一個女人平靜,美食,能夠讓她擁有“活著真美好”的覺知,用心地為家人準備飯菜,能夠令她專注當下,收獲快樂。

  認真地對待每一頓飯,能讓我們更好地愛自己,更好地表達對家人的愛。

  如果甜辣的湘菜能讓我回味起爸爸的“寵愛”,下米條、糊涂條、鹵面,這些能讓我回憶起媽媽的味道,那么,我希望能讓女兒將來回憶起的,是我準備出的一份好看又好吃的早餐,幾道可能很普通但卻很“獨家”的飯菜,是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吃飯的樣子。

  于是剛剛過去的這個周六我做了一鍋下米條。早晨就把花生米、黃豆、大米泡上。快中午時,將它們一起煮上,開鍋后,放入幾綹細掛面,撒進去一把玉米粒。等快煮好時,放入幾片青菜葉,蝦仁蝦皮,蔥花,鹽,滴上幾滴醋和香油。

  我把這一鍋下米條,做給女兒吃,將來還要教會她做給我的外孫們吃。

【一鍋下米條散文】相關文章:

三米月光散文04-29

夕陽下的南溪古寨散文03-25

米氏-姓米的名人-米姓起名字-米姓的起源與家譜07-23

米心情日記01-25

艾米加油的臺詞12-22

50米快速跑說課稿11-04

《全宋詞》米友仁07-04

尋找一條田埂散文11-11

讀《米小圈上學記》有感03-01

薩拉米灣海戰(zhàn)的故事04-1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 | 一级免费国产视频 | 亚洲高清网址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婷婷色五月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