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椒紅香滿園散文
記得三十多年前我在莊里上中學時,在一篇有關家鄉的作文里寫到:站在莊里北關遙望,沿著一條蜿蜒東北而上蒼白的馬路,直達依稀可見的橋山腳下,那里便是我的家鄉,一個尚未走近就已是濃香撲面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
那時農村包產到戶,對于解決糧困以期溫飽的迫切,和改善住房條件的極度渴望,人們短視地砍掉路邊占地五六米寬的大樹,騰出一片增產的田地,也添置了搭屋蓋房的木料,曾經林蔭掩映沒有硬化的馬路,就這樣裸露在人們的視野里,伸展在沒有如今工業化污染的藍天下,一覽無余。即使一個并不熟悉的異鄉人,從莊里北關啟程向北,一直順著這條較為寬闊的馬路而不異岔小道,抵達我的家鄉也是很容易的事。
我的家鄉背靠雄壯的橋山,處于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屬于渭北旱塬的一部分。干旱,大概算是我的家鄉最顯著的特征。小時候,常年發生的旱災不僅使農作物減產歉收,更使人畜飲水都成為問題。遇到大旱的年份,生產隊僅有的幾口儲水的水窖,因為長時間天旱而收集不到新的雨水,很快就會用盡見底。除了國家派遣消防車送水救援以外,人們不得不跋涉六七里的山路,深入村后的山中,牛拉人挑,從鴻溝巨壑之中的月亮灣或五龍泉里,一桶桶,一擔擔,一腳一步,穿行于坎坷崎嶇的山路,把寶貴的水源運回家,一濟水荒之困。所以,處于這樣的艱苦條件,吃糧問題自然是人們的頭等大事,對于發展經濟作物的心思也就無人旁騖。可問題是,村南較為平整的良田種糧還好說,而村北的梯形山地環繞山梁,出入羊場小道,通行極為不便,加之土地貧瘠,保墑性差,常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卻是產不抵出,令人失望,可到底該種植些什么作物才合適,讓人頗費思量,卻并無良策。
正在人們對山地利用一籌莫展之際,鄰村的陳家套人,聽說韓城人利用山地種植花椒獲得不錯的收益,就由隊長帶領幾個人前去考察取經,看到韓城花椒發展的喜人景象,大家覺得花椒耐旱,對肥力要求不高,一致決定借鑒韓城經驗利用種糧不好的山地種植花椒。而去參觀學習的人里就有我的老舅,隊上便讓老舅負責帶領一干人開地辟園,種植花椒。老舅是一個極為認真負責,勤勞能干,而又頗具公心的一個人,每天起早貪黑,率先垂范,帶領人把從韓城采購回來有限的花椒樹苗,按合理的間距栽培到位,又從本土品種薺椒里優選出產量好的花椒樹的種子,育種新苗,以滿足擴植的需要。秋去春來,挑水擔肥,保墑培土,細心管理,隨著樹苗的成長,精心修剪。三年過后,零朵的花椒就登上枝頭,給予人熱切的期盼,到了第四年,滿坡的花椒樹便是紅紅的椒朵綴滿枝杈,讓陳家套人收獲了一份令人心動的回報。這份喜訊迅速傳遍方圓的村村落落,緊鄰的我們村首先行動起來,成立了專業花椒植樹組,把整個山地栽滿了花椒樹。不幾年,層層的梯形山地,滿眼的花椒樹行齊陣列,蔚然成林,陽光下綠葉熒光閃閃,椒紅盈盈,香溢四野。
其實我的家鄉并非不產花椒,只是一直都是零散栽植于個別人家的房前屋后,品種老化,椒粒瘦小,僅供自家調料所用。而韓城的花椒由于有下放到此地的農林專家的改良與技術指導,很快發展成為規模化種植創收的產業,名揚四方。
花椒正常成熟在八月,雖然依然是三伏天氣,可似火的驕陽卻無法阻擋人們上山采摘花椒的熱情。一大早,全隊的女社員在婦女隊長的帶領下,戴上草帽,拿上水壺,提籠走進椒園開始采摘。望著眼前的椒紅朵朵,人們喜不自勝,歡呼雀躍,頓時,寂靜的山野笑聲回蕩,喧囂沸騰。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可能是第一次摘花椒。花椒樹渾身長滿三角形的硬刺,而椒朵就長于這硬刺中間,所以摘花椒是一件需要耐心,耗時費人的活計。摘花椒講究“穩”與“準”,就是要看準椒朵柄根,穩穩下手,伸出食指與拇指合力一掐而摘,若是有所偏差,要么摘不干凈還得二次下手,耽誤功夫,要么會被刺傷流血,飽受麻痛之苦。這不,就聽見心急不小心被扎疼的開始罵娘。也許是意識到掉以輕心的后果,人們開始專心投入于花椒的采摘,椒園的喧嘩也漸漸變得安靜起來。大概世上所有的好東西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艱辛方能所獲,而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則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摘花椒一直摘到十一二點方才回家,休息一陣吃完飯,到三點過后,又開始上山采摘花椒,直到日落而歸。手慢的一晌也就能采摘六七斤左右,嫻熟手快的則會摘上十幾斤。每人每天所摘的花椒一一過秤,按斤論酬。不過,有人反映個別不自覺的人將所摘的花椒用手帕私藏身上,偷拿回家,惹得群情激憤,婦女隊長便在每天下工時對所有人搜身一遍,以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摘花椒本來就是人們暴曬在太陽底下,人人汗流浹背,酷熱難耐,伸手在椒刺里討取花椒極是不易,可令人更為惱火的是,一不留神還會被突襲而來的馬蜂蜇傷。不得不說,馬蜂可謂是極其聰明的家伙,一般情況下,它會選擇在通身長刺,能夠天然防衛的酸棗樹上筑巢,如今看到這渾身是刺的花椒樹,也許更有高大上的感覺,紛紛占枝而巢。若是未有察覺,上手采摘,就會遭其群起攻擊。人們不得不設法捅掉蜂巢,然后扔于別處,等幾天之后馬蜂絕望而去,再去采摘那一樹的花椒。
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制以后,生產隊的椒園也被分到了各家各戶,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一個個紛紛上山走進自己的椒園,見空補缺,深耕勤鋤,筑堤攔截雨水,培土保墑。春秋時節,一場透雨過后,給每一棵花椒樹都施上肩挑背扛上去的精選的有機肥,整個椒園被打理得不見雜草,樹植齊整,生機盎然。此外,人們還買回花椒種植的專業書籍學習提高花椒產量與品質的方法,從病蟲害防治到分枝修剪,相互交流探討對花椒管理的心得與經驗。無疑,人們對花椒的種植熱情空前高漲,一時間,閑置的地頭溝畔,以及深溝山頂所分得偏僻的田塊,布滿了栽植花椒樹的身影,而一些肯干更能吃苦的人,則會在打理好自己分得的椒園之外,去開墾更遠處的荒地,開辟出自己的新椒園。
當然,在精心管理之外,人們更是祈愿在花椒開花坐果時避免霜凍的降臨,期望結實后助長的幾場透雨,期望花椒成熟時及時的降水能讓花椒飽滿上色,以鮮紅的成色獲得一個好價錢。而采摘時縱使炎陽炙烤,看到繁盛的花椒艷色滿園,人們也是毫無所怨,心花怒放,因為這正是曬椒的好天氣。
隨著糧食問題的徹底解決和花椒價格的節節攀升,豐厚的收益已使人們不滿足于山地花椒的種植,再加上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扶持,人們開始在自家的院落或門前辟出一畦方田,選上優良品種花椒的椒籽下種育苗,大面積在原先種糧的良田里種植花椒。花椒的品種也由較為單一的薺椒枸椒,拓展為與大紅袍,獅子頭和晚熟的豆椒等多品種栽植的格局,通過不斷的優化改良,加強管理,花椒的品質和產量都得到大幅提升。雖說現在人們手法的嫻熟使得每天的采摘量顯著提高,但即使全家老少全部出動,采摘一月也不能采摘完自家的花椒,而那會有落地損失的風險,人們不得不大量雇用外地的勞力,提前在七月下旬就開始采摘,管吃管住。當然,離家近不愿住的,主家會早晚用三輪車來回接送。有些離家兩三里外較遠的椒園,為了免除路上不必要的奔波,節約時間,采摘到中午是不回家的,家里有專人送上飯菜,就地用餐休息。可謂是,花椒成熟時,滿山遍野的花椒園,人頭攢動,歡聲笑語融進濃濃的椒香里隨風飄散。
沿著橋山一脈,整個摘花椒大概要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而個別面積過大或人手少的人家,也許會持續更長的時間。一季花椒摘下來,人們的雙手可謂劃痕累累,采摘的手指也是斑斑點點,猶如蜂巢般的麻石,見證了家鄉人的辛苦與勤勞。
摘回家的花椒一大早就曬滿農家窯洞平房的屋頂,曬滿院子和門前的場面,就像喜事臨門鋪展的一塊塊紅地毯,輝映著家鄉人收獲的喜悅。花椒一直曬到下午四五點,人們開始用掃帚掃到一塊,再用篩子或網羅篩去椒籽,然后用簸箕將其他雜質顛簸出去,這才收獲純凈的花椒,賣給走街串巷收購花椒的小販。而此時,外地來收購花椒的客商早已在附近的集鎮----雷村,扎滿了營盤。日落黃昏,就見鄉間通往雷村的路上,拉著花椒的三輪車面包車魚貫而往。整個雷村西街,燈火通明,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客商在一一查看了花椒的成色與干凈程度,與小販們經過一番議價之后過秤成交。這樣火熱的場面一直持續到深夜,幾近黎明。
我的家鄉的花椒品種以本地優選改良的薺椒為主,在農歷的七月就上色紅染,成熟飄香。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相較于韓城的花椒明艷的大紅色,家鄉的花椒則呈現一種沉穩醇厚的酒紅,香味更為濃厚。如今,家鄉的花椒因為香氣濃郁,麻味適中,皮厚肉豐,色澤鮮紅,廣受各地客商的青睞。花椒的價格由原來的六七塊錢一斤一路上漲到現在的三十多元,而摘花椒的工錢也是水漲船高,由原來的每斤五毛錢變成了現在的三四元,花椒產業已成為家鄉帶動經濟全面發展的龍頭產業。而在國家生態環保政策的推動下,家鄉原有支柱性的石材產業悄然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關停了開采石礦污染方圓的石渣廠,取而代之的是由享譽海內外的柿餅所帶動的柿子產業,成為家鄉又一新興的支柱產業,助力家鄉人民小康生活品質的躍升。走進我的家鄉,硬化的村道青磚圍欄,翠松植綠,古樸典雅的路燈路旁挺立,清澈的自來水也通到了千家萬戶,一排排嶄新的民居綠樹環繞,一幅和諧自然鄉村的美麗畫卷呈現于恬靜的橋山腳下。農閑時或走進圖書室看書讀報,或走上廣場唱歌跳舞去健身,逢上節日敲鑼打鼓吹嗩吶,人們的日子猶如滿枝濃香的花椒,有滋有味,更如那秋后紅紅的燈籠般高掛枝頭的柿子,甜在心頭。
朋友,在這七八月火紅的季節,我的家鄉又是椒紅香滿園,在外打工的人兒也都返回家鄉,到處是如火如荼采摘花椒的繁忙景象,如果你有空不妨到我的家鄉來,當你走進林園,濃郁的椒香會沐浴得你如癡如醉,隨處可見的野兔和漂亮的野雞會讓你忘記紅塵漫卷的喧囂,而清風里百鳥的歌唱,則會讓你釋放人生所有困窘的壓抑,令你神清氣爽,心情愉悅。來吧,朋友,熱誠好客的富平人民歡迎你!
【又是椒紅香滿園散文】相關文章:
又是雨夜散文11-04
又是滿庭芳_散文11-19
冬日落紅散文11-19
又是一個雨夜散文04-30
花落香滿襟散文11-18
夜來香的散文11-11
流年的淡香散文11-09
又是一年野花香散文11-27
又是一年杏黃時散文04-30
拾憶冬日茶香散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