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荼苦,其甘如薺散文
"詩寫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所謂荼苦,其甘如薺。"
最近在讀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之一的<南方有嘉木>,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果然不同凡響。
先不說小說創作的宏大背景和人物故事情節設置的巧妙絕倫,只作通篇背景的茶文化知識,就讓我應接不暇。
我是喜歡茶的,但也僅僅停留在茶的味覺之上,當然這味覺也只能算最低一等的了,或許現在我根本品味不出茶的好壞等次。
很偶然的時候,翻閱了一本關于茶的雜志,只記住了里面評說現在的中國只有茶,而沒有茶文化的論調,看完后覺得心里憋悶,我們泱泱大國,文化積淀,怎會沒有茶文化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來在這本雜志的介紹下,看到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索性找來一讀。
細讀至今,恍然明悟,原來雜志里的說法一點兒也不過。如今的中國,真的只有茶,而沒有將歷史悠久的茶文化予以傳承。
唐代陸羽的<茶經>,明朝田藝衡的<煮泉小品>,許次紓的<茶疏>都是古老中國關于茶和茶文化的著述,對茶的品種,煮茶的水,飲茶的器,喝茶的環境都有詳盡的記載。
茶之品種,有淡而遠,香而清的`西湖龍井,有活、甘、清、香的武夷巖,有條索秀麗,湯色清澈的廬山云霧,有卷曲成螺,絕品果味的碧螺春,有豎立如群筍出土,沉落像雪花下墜的君山銀針,有高香聞名冬日暖腹佳品的祁門紅茶…………
茶圣陸羽以為,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最差。山水又以出于乳泉、石池水流不急的為最好。唐代張又新寫過一篇<煎茶水記>的文章,把天下的水,分為二十個等級,并一一列舉。
還有各色精致的貯茶瓶罐,飲茶器具,小說里描述的喝茶環境,比如心手閑適,明窗凈幾,風日晴和,讀下來實在向往不已。
小說里喜愛茶文化卻不喜歡茶商角色的杭天醉,竟自不管不顧,不惜一切去尋找上好的泡茶水,去購買飲茶用的紫砂茶具,不管時局動蕩,依然在西湖上保留他的不負此舟,在他看來,不負此舟的存在,就是茶人的存在。即便在革命之夜,他仍然與日本茶人羽田清飲,說禪,事茶,暢談茶文化。
杭天醉的時代,坊間還有吃講茶的習俗,這吃講茶竟是江浙一帶解決民間糾紛的一種方式。爭議雙方約到茶館,各自向茶館在坐人員沖茶一碗,分別奉茶,分別陳述爭議的前因后果,表明各自態度,讓茶客評議,最后由公道人做出誰是誰非的判斷,理虧而敗訴的一方便復雜所有茶客的茶資,誰也不能違反?赐陮嵲隗@訝不已,一場糾紛就在各位品茶的功夫里化解了。
不免聯想起現在,我們的茶館有多少?以傳承茶文化而在的茶館又有多少?
或許我孤陋寡聞,平日只見茶行的一角,喜歡擺設茶臺茶具,客人買茶時才落座嘗試。
而真正標秉茶館的門面里,又庭院深深,實在不明所以,到是如今大街小巷的咖啡館鱗次櫛比,生生吸引了眾人的青睞。
對小說里茶商吳茶清的清爽記憶猶新,他說吃茶葉飯的人,第一要清爽,人清爽,味道也清爽。所以他所經營的茶行,清爽至極。
是啊,茶給人的感覺就是清爽,有精氣神兒。
或許,以后,我們也開一間忘憂茶莊。
選優質好茶,配精致茶盞,邀三五好友,煮雪品茶,清爽忘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