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家的十七層樓閣散文
生活的枯燥和無味總讓人產生怠倦的情愫。于是人便會做了一些消極的行為,生活節奏也亂了起來。所以做某些事的時候,隨后總會伴隨著代價。這直接導致在那天晚上,少年誤入了大娘家。
大娘家是一幢高達十八層的樓房。恰好大娘這次在家,大娘說,這里很久沒回來過了。這里也曾是大娘生活發生重大轉折的地方。不過這也是后來得知的了。面對大娘家深不見底的財富,我竟沒有半點的驚訝。心里猜想,至少有千萬個億吧。心里多少有些羨慕呢,畢竟對于我這等窮人來說。
我推開大娘家的大門,樓房裝修得很優雅,一陣舒適的感覺撲面而來。映入眼簾的是估摸是一個大客廳,右邊是側房,再往里是過道和房門及電梯。晚上辯識度不高,我往客廳走幾步,客廳落滿了柔軟的燈光,此時發現大娘孑然一身,孤單的身影透出不少滄桑。大娘見我的到來,臉上露出了笑容。我看得出她身上仍帶著獨有的氣質。大娘順便和我打了個招呼。大娘依舊在站立著,像在思考著什么。我往前一看,面前是一幅令人向往的`畫。特別是在這種溫柔的燈光映襯下,更是讓人禁不住欣賞。大娘也上了年紀,更是給人多一份和諧。畢竟是很遠很遠的親戚。
大娘讓我多住幾天,讓我可以享受上世間的繁華,體驗下奢侈的生活。我問道:“大娘你行程不緊?”大娘笑著道:“要過段時間才去別的地方。”就這樣安頓下來了。隔天晚上,我和大娘坐在陽臺邊上,不禁大娘談起了過往。
大娘說道:“年輕的時候,那真是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奮斗啊。回想起年輕的時候總能不由地露出幸福的笑容。畢竟年輕本身就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了。這里雖是我人生轉變的地方,盡管沒有回來過幾次,這次回來也算是思忖下生活。”
我問道:“這里發生過什么事情么?對于人生的轉變的地方?”
大娘說:“對于我來說,這還是蠻深刻的,但畢竟也已過去了。就在年輕那時,我在這里得到的一個機遇,一個見識世界的機遇,如果沒有抓住那個機遇,相信現在我也只是一良家婦女而已,并不會帶來這么大的變化。”
我有些說不上話。
然后大娘接著說:“堅兒啊,也說說你的心事吧。畢竟大娘在這,什么事都可以放心。”
我有點不知所措的答道:“我沒啥心事啊。真的。”沒想到大娘也很善于察言觀色。或多或少大娘是看出了我的煩惱和前進路上的迷恾。
大娘說:“人年輕的時候,有三大因素很關鍵。第一:精神;第二:身體;第三:力量。身體是一切的載體。精神和力量是人生的所在。精神管控著身體和力量。身體和力量是相互促進。力量是否強大,在于精神是否強大和身體的支撐,精神若出了問題,力量和身體都會變得每況愈下,是無法前行的。給你來一場試煉吧。如果你真的想變得能前行的話。”大娘還叮囑著說:“找著自己的問題所在,勇于面對和戰勝它。在你心里面的有著三道屏障,只有跨超了,你才達到你所在的地方。”
在大娘面前,我只好答應了下來。大娘的話語,讓我感到有一股力量。大娘如此強大的背后隱藏著的過人之處。那得經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困苦啊。我內心有了一絲欣喜和害怕。我稍作了準備,于是乎試煉就這樣開始了。夜晚漆黑,我被站立在十七樓中樓閣中央,我被拋起至空中,一股強而刺眼的光包裹我身。我意識到我的靈魂正在被剝離,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簡直無法承受。第一次剝離的結果很顯然是失敗了。大娘說,你身上的狼性靈魂和你的自身靈魂粘性太強,融合太深了。相信你自己身上的狼性你也感覺到了,你的狼性是你前行的最大障礙。接下來看看得看你自己能否克服了,這就是你精神問題所在。在我真切地意識到這樣的自己后,我在大娘家從第一層睡到第十八層。每換一個樓層,我的內心幾乎都是崩潰的。每換一個樓層就每次面對那樣的自己,自己進行精神上的剝離,是無盡的困難和無助,最后也只剩下弱小的自己在角落里,此時內心就只有前行的信念陪伴。內心進行了無數次的試煉,我多少有些更能體會和了解真正的自己了。大娘為我準備的第二次的試煉,卻依然失敗了。又過了些時間,進行了第三次的試煉,在把精神問題剝離的那一刻,我昏迷了過去。這一次的堅決和痛苦,讓我親切的在潛意識里看到了關乎自己人生未來的兩道屏障。
事后,大娘對我說,這只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小小的進步。次日早晨,大娘收拾行囊踏上了另一段旅程。后來得知,那次機遇后,大娘結了八次婚也離了八次婚,在日本有著七個事業有成的兒子,在中國也有著三個事業有成的兒子和兩個大閨女。可最后大娘還是選擇了自己一人的一生。縱有財富千萬,卻抵不過需要前行的靈魂。面對著這十八層的樓房,每一層就像一種武藝,每張床到現在卻都是那么安靜地平趟著。
切實的前進,沒有流淚,這算是信條么?大娘留下的美麗身影,使我對于未來更懂得如何去應對和追求。后來發現,原來十七層樓閣是最適合心靈窗戶的地方,那里說不定會潵落下月光。祝君安好。
【大娘家的十七層樓閣散文】相關文章:
娘家、婆家的歇后語12-01
我的空中樓閣說課稿11-25
空中樓閣的成語故事11-10
卷十七07-11
《清史稿》卷十七·本紀十七07-19
空中樓閣成語故事08-21
空中樓閣寓言故事12-05
《舊唐書》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