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墳的圖散文
在這個節骨眼上,我選了這樣一個標題。很早以前,我就想過寫這樣一篇文章,題目就是它。
有一天,我在地圖上尋找河南的景點。除了洛陽龍門石窟,再就是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這是我想要去找尋的兩個地點,是關于河南的旅行。從小我就知道了《清明上河圖》,它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畫作。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真能稱得上是國寶。
在《清明上河圖》里,有各色的人,各樣的景致。我唯獨喜歡看眾多的人,涌入橋上。石拱橋的半渾圓,又像一把還未撐開弦的弓。河上的船還有桅桿,岸上拉纖的纖夫,都在人群中移動。汴京的繁華,還是能夠體會得到的。
圖畫中的景,我看著分外熟悉。才恍然大悟,眼前一下子亮了。在光谷廣場的方圓百米,同樣的人頭攢動。民族大道天橋只不過是鋼結構建筑,當然不及《清明上河圖》上的石拱橋。今人也不是宋人,喧囂可能是唯一能牽強附會的共同點。
說起我的小學語文老師,就令我想起五年級。柳老師是愛講歷史和典故的,他常講課跑題。但凡涉及到歷史的課文,他都能無限引申。小學的語文課文里只有淺白的關于歷史的只言片語,也沒有詳盡的說明。可柳老師不一樣,他愛講三國,講水滸,還有紅樓夢。其它的'課,我認為都沒有他的課有意思。
當然,柳老師也講過介子推和重耳的故事,這便是寒食節的出處。我才明白,寒食節即清明節的最初的來源,后經過不斷的演變。才形成了今天的傳統,根植與中國人的文化土壤里。故事梗概還記得一些,不夠全面。介子推是落難的國君,重耳是忠心耿耿的近臣。在落難途中,為了不至于餓死,重耳割下一塊自己腿部的肉煮熟奉獻給介子推。
后來復國,介子推大賞輔佐自己的功臣,唯獨忘記了重耳。在這種情況下,重耳借故回歸鄉里,帶著自己的母親躲到了深山。介子推良心發現,派人上山尋找重耳的下落。搜尋了許久,也不見任何音訊。于是,介子推命令放火燒山,以此逼迫重耳現身。
終于,釀成了悲劇。重耳始終不肯下山,與母親一起被活活燒死了。介子推悲慟萬分,悔恨自己燒死了自己的股肱之臣。于是下令全國,每年重耳的祭日不得生火做飯,家家皆備寒食食之,以此紀念重耳。這是清明節最初的來源,故事的傳說便一直流傳。這是柳老師給我講過的典故,一直成了我的故事源泉。
股肱之臣這個成語出自這個故事,常比喻事業上輔佐自己且志同道合的人。股肱,即大腿。指重耳割下自己大腿肉煮熟,獻于介子推充饑。重耳以為介子推忘記當年情誼,尋找他會是殺身之禍。
關于清明節的傳說,完全依賴于柳老師的講述。有一天,我寫柳老師。那一段應該是很有意思的時光,至少我聽得入神。
我常一個人去上墳,看著田野上的墳頭,并不害怕。有時恰好到了傍晚,我還會多停留一會兒,看著周圍一個人都沒有。掃一眼遠近的墳頭,好安靜。這些年,我更沒機會和家族的親友一起去上墳,大家總不能湊在一起。我也就多年沒在清明這一天上墳了,上墳的日子便延期到了清明之后。
燒紙錢,這是主要的祭奠方式。敬香和磕頭,讓我的膝蓋和額頭與土地才有了接觸。這是上墳的所有儀式,更接近于我心目中的傳統。鮮花,始終成為不了主流,也顯得不合農村人的觀念。所以,我們還是樂于燒紙錢,焚香。至于在墳前磕頭,已經很少有人那么做了。
清明時節,各地開始修墳立碑。也有許多的墳頭沒有墓碑,不再有人堆土,雨水沖刷得接平地。一邊是琉璃瓦砌成的墓室,一邊是低矮的土丘。不論何種形式,每一座墳里,都葬著牽掛。
【清明上墳的圖散文】相關文章:
清明隨想散文12-02
有關清明節的散文8篇12-04
孕婦夢見上墳是什么預兆11-01
白侯圖的經歷01-19
圖芙絲之夢的故事01-19
蓮藕的簡筆畫步驟圖11-12
奶牛的簡筆畫步驟圖11-11
白菜的簡筆畫步驟圖11-05
羊的簡筆畫步驟圖11-03
卑微的散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