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鳳凰的散文
三月中旬,一個晴朗的日子,我來到了譽滿中外的湘西鳳凰縣城。
鳳凰縣城位于沱江西岸,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通過兩座混凝土公路橋和一座只供行人來往的虹橋和東岸相接。城分新老兩部分。新城主要分布在西北面,是近些年建成的,街道寬闊,樓房氣派,占了全城的大部分。古城在東南面,居沱江下游,緊貼江面。鳳凰出名,憑的就是古城。
我找了家住宿的旅館,撂下行李,溜過幾條街便一頭扎進了古城。
鳳凰古城始建于明代,后來進行過修葺。城不大,范圍才一二平方公里,周圍過去有高大堅固的城墻環繞,并于東南西北四面分別開了大門和外相通。但幾十年前這些都遭到破壞,現在僅東邊挨江地段保存了幾百米城墻,城門也只留下東、南兩座——依然都高大雄奇,巍然挺立。古城周圍的山水固然靈秀,但她之所以令人著迷,主要還在于獨特的人文景觀。
鳳凰古城巷道多,彎彎曲曲的巷子不知有多少條。巷子都悠遠深邃,互相聯通。巷底一律用青石鋪成,坦蕩低平,光滑堅硬。有點濕潤的石頭泛著幽微的光,仿佛在向游客們暗示巷子所經歷的歲月的漫長。巷子兩邊全是挨挨擠擠的房屋。房屋不高,多為平房,但也有兩三層的,通通用磚木建造,蓋黑瓦,樣子古舊而簡樸。巷子兩旁雖也店鋪林立,道上游人雖也絡繹不絕,卻沒有別處街頭的喧囂與哄鬧,處處透出平和、寧靜的氣息。邁步在這樣的巷子中,腳下發出“咚咚咚咚”的清脆足音,伴著不知從哪里傳來的悠揚的音樂的旋律,我心底不禁涌出來一種在歷史的隧道里信步巡行的感覺……
穿過四五條巷子,轉了許多彎,走到一條叫中營街的小巷深處時,我眼前不禁一亮——一棟普通民房的門上方掛著一塊木牌,牌上分明寫著五個遒勁的大字:沈從文故居。沈從文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大師,我雖早知道他是鳳凰人,但當無意間到達他故居時,還是感到十分意外和驚喜!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進入了沈從文故居。
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占地約六百平方米,分前后兩進,有天井、正房、廂房、前室等十余間。據導游說,房屋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當時沈從文的祖父買下民宅拆除后修成的。一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在屋中留下了不少印記,板壁都已古舊暗淡,門窗上的油漆和裝飾物也都早已剝蝕脫落。盡管如此,房屋仍給人以小巧別致、古色古香和清靜典雅的印象。房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里面按過去住人時的樣子,擺放著桌、凳、柜、床等物什及其他家具,陳列著沈從文的種種遺物、文稿、著作。在正屋中央懸掛的一幅沈老畫像前,我停下步來久久凝視。從他堅毅的面容上,從他沉靜的目光中,我似乎看到了真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和人格……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沈從文受到批判,被不公正對待,但他并沒有像有的人一樣去迎合流俗寫應時文章,也沒有說違心的話語,而是撂下筆,轉而默默地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直到一九八八年去世。他逝世后,鳳凰人們遵照他的遺囑,懷著虔敬之情接回了這位忠實兒子的骨灰,把他安葬在故鄉的土地上——沈從文的墳墓,據說離他故居不足兩公里,就在沱江下游河畔的聽濤山上,那里依山面水,綠樹環抱,清幽靜謐;他的墳墓沒有墳冢,只有一塊狹長的小草坪……像他這種有著堅定信念和深邃思想的知識分子,無疑是我們民族脊梁的中堅!……將要從故居出來時,我特意去購物處,買了一套沈從文的精品著作;我覺得,沈老的作品,不僅能幫助今天的人認識過去的社會,其實還蘊含著無限關于生活和做人的道理,是作者用心血凝結成的永不坍塌的文化豐碑。
房屋將來或許會消失,他的著作卻永存,沈從文不朽!離開沈先生故居時,我難以抑止地頻頻回顧后面,心里反復說:“這是古城最美的風景!”
七拐八彎又走了一陣,我跟著人穿過城墻東門,來到了沱江邊。
沱江的流水,平緩而清澈,江底長滿水草,草中魚兒穿梭。水邊游客如潮,人頭攢動;而販賣小玩意的、照相的、出租苗家服飾的等各類人物,也都叫嚷得起勁。水面上,坐滿游客的帶篷子的小木船慢悠悠地滑行,艄公用苗家特有的語調高低起伏地唱著山歌,游客們則時而拉長嗓子應和,時而開懷大笑,氣氛極為歡快。我學著別人的模樣,小心翼翼地從立在水中的兩行石墩——本地人所說的“跳巖”上走過去,來到了東岸。
東岸貼江也是一條青石街道,建筑和河那邊差不多,但多開酒吧。這里的酒吧很有個性,凡客人喝酒后留下的空瓶,店主都用麻線系著掛在店外懸墻的粗繩上。幾乎每家酒吧的墻外都掛著幾行空酒瓶。酒瓶五顏六色,在陽光或燈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形成一道特異的風景。但這里最奪人眼球的景致卻是對岸的吊腳樓和下游不遠處的虹橋。
吊腳樓為鳳凰城一絕。從古城城墻南端到虹橋橋頭及虹橋下游很遠的江岸,密密麻麻地排滿這種樓房。它們有一兩層的,也有三四層的,新舊相雜,而以舊的居多。樓房全是木質結構,一半立在實地上,一半搭在水面上。水面的一半,下面都用木樁撐著。木樁或豎立,或傾斜,江水汩汩地從它們周圍流過,遠遠看去,都形如吊腳。樓頭向江的一面,盡開著大大的窗子,或建著陽臺。窗框中,陽臺上,有的掛著紅紅的燈籠,有的擺著艷艷的花草,有的晃著燦燦的鳥籠,充滿了詩意和韻味。樓上不時也出現品酒的游人和唱歌的姑娘。酒客們或三五成群,或雙雙成對,或一人獨處,都是一邊喝酒一邊觀賞窗前的景色,樣子非常愜意。唱歌的姑娘多為樓上所住之人,有苗族的,有土家族的,也有漢族的,她們往往憑欄而立,對著江中唱著本地情歌或其他流行歌曲,聲音甜美圓潤,神態無拘無束,惹得船中和岸上許多游客紛紛應聲搭腔。在離虹橋一二十米外的一座吊腳樓二層陽臺上,站著一位二十來歲、身著苗家服飾的少女,她縱情歌唱,一連唱了好幾首,逗得下面游船上一位小帥哥也開了腔,兩人旗鼓相當,竟拉開架式對唱起來。動聽的男女歌聲在春風輕拂的江面回蕩,引得船上和岸上的拍掌聲、叫好聲響成一片。有幾位被感動的.游客笑著興致勃勃地向姑娘大喊:“快拋繡球,快拋繡球!”姑娘果然拋下一束鮮花來。只是花離游船太遠,小帥哥不可能接著,花束隨著水流慢慢地漂向遠方……
沿東岸青石街順著水流方向前行三四百米,就抵達了虹橋。虹橋處在南華山下,橫跨沱江兩岸,連通古城南部和江天廣場,是鳳凰城的又一張名片。此橋老早就有,但破損嚴重,所以新千年之始又加以重修。橋長約五十米,橋墩橋身全用花崗石砌成,有三個半圓形橋拱,橋上建二層風雨樓。橋東頭壁上鐫有一副對聯,曰:“今宵皓月,誰在回龍潭上,華燈樓船,彩影蕩漾,弦歌映山映水;照眼春陽,廊橋正午時分,醉客雅旅,游俠高僧,靚景如夢如詩。”聯為知名畫家、也是鳳凰人的黃永玉所撰,其弟黃永前所書,這顯然為古橋增添了濃郁的文化內蘊。橋下的水碧綠清亮,半圓形的三個拱孔倒映水中,上下吻合恰好組成三個圓環。載著游客的小船不停地從圓環中穿過,使得一幅靜態的圖畫中又具有了動態美。橋上早已形成街市,兩旁布滿店鋪和攤位,擺滿各種各樣的物品,中間則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
虹橋是鳳凰城沱江風景帶的中心。站立東岸橋頭,往上可看到大半個縣城的風貌,兩座彩虹般的公路橋、雄偉的城門樓都若隱若現。河對岸,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吊腳樓整齊地排列,直往遠處延伸;在離西橋頭不遠處,吊腳樓之間,挺立著一座卓爾不凡、光艷鮮澤的四層木樓,這就是幾年前新修的黃永玉畫樓——導游介紹,這樓中收藏了也是從鳳凰走出去、有“鬼才”之稱的繪畫大師和文學藝術名家黃永玉的許多畫稿、文稿。此樓無疑又使鳳凰增色不少。再轉向下游,則可清清楚楚地觀賞到沙灣的景物。沙灣是沱江流過鳳凰城后的第一處回水灣,這里碧波蕩漾,楊柳依依;在水波的輝映和楊柳的掩映中,一個七層小白塔、幾座古色古香的平房、兩個小涼亭都撲入了人的眼簾;它們的影子也清晰地倒立水中。塔前柳下,泊著幾條未載客的小船,船上操槳的有男有女,不知是忙一天下來累了,還是早成習慣,他們都躺倒身子,任由小船在水里飄蕩。岸上,一黃一白兩只狗時而快樂地向江心叫幾聲,時而興奮地撒開腿互相追逐——情形與沈從文、黃永玉在作品中所寫所畫的完全一樣……我忘情地品味著這如詩如畫的一切,心中流淌著無法言說的愉悅和舒適;“畫在眼前現,人在畫中游”——這是我心中真真切切的感覺!
黃昏漸漸降臨,天色轉暗。我正要西過虹橋重回古城,忽然,四面八方、遠遠近近的燈光一齊亮了,霎時間,剛才變模糊了的景物,尤其是城墻、酒吧、吊腳樓、亭、塔等都現出了清晰的身姿,無比晶瑩燦爛。沱江兩岸華燈閃爍,七彩生輝,似有無數明珠遍地迸濺;江中波光搖蕩,溢彩流金,宛若龍宮浮現……來來往往的游客們驚喜異常,全停住步,四處張望,發出了由衷的歡笑和贊嘆。我也久久駐足橋頭,覺得自己正沉入一個精彩絕倫的夢境,又感到像是進入了一個優美的童話世界……
鳳凰人給自己的家鄉新取了個響亮的名字——“天下鳳凰”。這名字夠氣派,不錯。我想,湘西鳳凰之所以能名聞天下,不是憑什么名山巨川,也不是憑什么達官顯宦,而是憑青石巷,憑吊腳樓,更憑沈從文和黃永玉——這個道理,是否所有人都懂得?
【走進鳳凰的散文】相關文章:
鳳凰花開的路口散文1500字11-16
望你今夜走進我的夢散文11-19
紅鳳凰粉鳳凰經典搞笑繞口令01-15
鳳凰于飛的近義詞01-13
紅鳳凰的繞口令01-17
描寫鳳凰的歇后語03-08
花鳳凰繞口令01-17
鳳凰和孔雀的童話故事09-07
鳳凰和麻雀的神話故事09-02
鳳凰山的神話故事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