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鄉音情更濃散文
一
油菜花謝了,桃花也謝了,清明節就來了。
你看周末雙休日,路上的轎車多了起來,山坡上煙霧濃了起來,鞭炮響了起來,清明節的腳步就到了。
我也是清明節前兩天才回家的,小妹說族人要組織清明會,必須要提前兩天回去,不然我要清明節當天才回去的。
一大早,小妹打來電話說,成都的幾姊妹都出發了,叫我快一點,于是急急忙忙把車開了出來。
這個季節恰好桃紅柳綠,正是踏春的好日子,看著沿途的風景,心情自然就好了起來。快中午時分,一行人到了丹山鎮,買了些香蠟紙錢,弄了點涼拌豬耳朵,還特意買了丹山涼粉。
每一次回丹山,第一件事就是吃涼粉。丹山涼粉從解放前的一個小攤攤,堅持石磨碗豆、祖傳秘方、精制而成,已逾百年歷史了,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才成為資陽著名美食。說來也怪,涼粉切成細絲,成條不爛,軟而不斷,加上秘制調料,微辣微麻,姜、蔥、蒜香味突出,吃起來有粉質感,還有碗豆的清香,爽滑爽口,真是資陽美食一絕。
車到家鄉了,大伙一齊喊大哥。鄰居忙說,在弄秧田。在田里呢?我一驚,突然想起去年臘月,大哥躺在人民醫院病床上的樣子,是那么地憔悴。我去看他,只見他瘦得皮包骨頭,大口大口吐血了。
聽說還是三妹回家,發現他躺床上起不來了,匆忙把他送醫院。醫生檢查后確診肺癌晚期了。侄兒急急忙忙回老家給他修了墳,哪知上天垂憐,住了二十多天醫院,能下地了,他就回家去了,才三月未見,居然下田干農活去了。
順著妹妹們的呼喊,大哥從田埂上爬起來,挽著高高的褲腳,穿著單薄的衣衫,油光發亮的禿頭,赤著腳神采奕奕地走來。我暗想,那個肺癌纏身的病人就這般好了么?我忙問,哥,還在吃藥嗎?他說,吃啥子藥喲,早好了。
其實我知道,大哥是心態好,想得開!大哥快七十的人了,早年喪偶,含辛茹苦養大一雙兒女。自已就只剩自已了,既沒有存款,也沒有低保、社保,甚至連住的都是七十年代,用竹片夾起來,再用稀泥巴和稻草糊上去的兩間小青瓦房。兒子女兒早就盼他去城里生活,可他忘不了故土,寧愿守著老家那一畝三分地,種種稻子,養養鴨,逍遙快活!
就因為簡單,就因為無財無欲,大哥的病就好了,就沒事了……
一行人在大哥的帶領下,去父親、母親,奶奶、爺爺的墳頭上祭拜了一番,燒紙的燒紙,燃香的燃香,叩頭的叩頭,禱告的禱告,如此一番之后,燃放了鞭炮,清明節傳統的儀式就算結束了。
在大哥家隨便煮了點牛皮菜稀飯,菜就是在丹山街上買的豬耳朵、涼粉,一伙人吃得津津有味。牛皮菜稀飯小時候就吃夠了的東西,現在看來還是美味了。
二
老家的這一灣一溝,都是本家,明天要辦清明宴,我們只好等明天吃了壩壩宴才回城了。
壩壩宴流行四川各地鄉村,逢年過節或是哪家結婚、生子、建房等等,都要辦一頓豐盛的酒席。請親朋好友來相聚,大吃一番,俗稱壩壩宴。這些酒席,限于農村地形,一般都擺在自家或鄰居院壩內,或者就近的竹林坡、堰塘邊、土里、干田里。屆時,親朋好友,左右鄉鄰,攜幼扶老,舉家同賀,其樂融融。
第二天一大早,大爺大嬸、二爺二嬸們就忙開了,有的切菜,有的切肉;有的砍雞砍鴨,還有的忙著搭灶臺,洗蒸籠。
高高的蒸籠立起來了,紅紅的`灶火旺起來了;各式涼菜擺起來了,各式炒菜碼起來了;姑姑嬸嬸,爺爺奶奶,小哥小妹,侄兒侄女,興高采烈唱起來了。
在和父輩們、同輩們的交淡中,才知道許多記得起名字的,今天才相識。特別是下一輩二十出頭的小伙姑娘些,要是不吃清明宴,怕是打一架都不認識,何況還是血脈相連的親人。
不大一會工夫,開席了,整整十多桌,涼菜有涼拌花生米、涼拌雞塊、豬舌頭、豬耳朵、鹵牛肉、鹵鵝肉、烤鴨肉。熱菜有蒸鴿子、清蒸甲魚、紅燒肉、回鍋肉、扣肉、甜肉、蛋包圓、香茹肉片湯、肉丸子蔬菜湯……雖說這次清明會宴席中的菜品沒有城市的那么精致、奢華,但也是精心準備了的,其熱鬧、喜慶的本質是一樣的,“九大碗”還是齊全的,特別是長輩們和小字輩們特高興,平時天涯海角,今朝一聚美美達,認識了這么多七姑八姨,今后見面了,也知道該咋個稱呼了。
我們家族的清明會,三年一屆,頭一屆我沒趕上,這一屆趕上了,真好。這樣實惠有意義的清明團聚會,比起現在農村宴會攀比之風要好很多很多了……
【鄉土鄉音情更濃散文】相關文章:
鄉土中國散文11-10
鄉土 鄉情 鄉愁散文欣賞04-30
蒙山情散文11-09
殤情散文11-05
秋涼,心更靜散文04-30
悠悠古泊情散文05-01
關于情醉的散文11-18
春去情相惜散文11-13
離合總關情散文11-05
淡的香美的情散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