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湯粑粑散文
童年,留給我最深的記憶就是饑餓。父母為了讓那點有限的糧食填飽全家十來口人的肚子,可謂是煞費心機,想盡了辦法。記得那個時候生產隊是每個月月初開一次倉,把每戶人家的口糧稱出來。別的人家是月初一開倉,大米白面,好好地吃幾餐。我們家永遠是清湯寡水,叫我們好生眼饞人家香噴噴的白米飯。到了月底,看到對門院子的蔣奶奶端著個撮箕走東家串西家地去借米,媽媽就會小聲地對我們說“老鼠都要留點隔夜糧啊!”好歹,我們家一年四季沒有斷過頓。
吃得最多的,是齋湯粑粑。
所謂齋湯粑粑,斷然是缺油少鹽的。
磨了米粉,加水和成不粘手的面團。一大鍋水在紅紅火火的柴火灶上沸騰開來,我們便小心地把那面團揪成拇指頭大小的劑子,團一團,捏一捏,做成一個又一個小粑粑,投進滾水中。等水再次沸騰,那小粑粑浮起來了,母親便把早已洗凈切好的一撮箕葉子菜倒進大鍋里,用鍋鏟翻動幾下,加些許鹽,滴幾滴油,偶爾也會放幾節蔥花,便叫灶下趕緊熄火:母親說,菜太熟了,就沒料了;母親還說,蔬菜一斷生就吃,有營養——這要是放在今天,母親就是一個十足的營養學專家嘛!
做齋湯粑粑,磨米粉這道工序少不了。家住湘南,小麥是沒有的,所以不是磨面粉。我們家有一副石磨,老舊,笨重。我小時候體弱多病,長得比小我一歲半的大妹妹還瘦小,所以推磨的重任自然就落在她的肩上。妹妹也還沒有磨把高,父親特意把吊磨把的繩子放低些,好讓我們夠得著,這樣推起來是很費勁的。我坐在石磨旁邊的一張高高的條凳上,左手抱著裝米的`竹筒,右手抓著米,小心翼翼地放進磨眼里。布(放的意思,家鄉一帶的方言)米也是很講究的,布得多了,推起來是輕松些,但出來的米粉很糙;布得少了,米粉細膩,但推起來很吃力。這時,妹妹就會大口喘著氣對我喊:“多點!”我就忙不迭地把米一把一把地布了進去,不幾下就磨完了。歇一會兒,我們合力挪開石磨,去掃磨心里的那些碎米。用手指拈一點米粉,捏捏,然后,我們對視一眼“粗了!”倆人就動手返工重磨。我們把放在石磨下面的簸箕端出來,把米粉掃到一堆,然后就全掃進磨眼里去。返工的活,憑我們的力氣,單獨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我們就卸下磨把,分別站在石磨的兩邊,肚子緊緊地貼著石磨邊上的木頭架子,藉以發力,兩雙手緊緊地握住石磨的短柄,我推過來,她推過去。如是三五遍,終于把晚餐要用的米粉磨好了。只等父母收工回家,我們就可以吃到又香又糯的齋湯粑粑了。我記得我和妹妹開始獨立磨米粉時大概也就七八歲,一磨就磨到我離開家去城里讀高中。這期間,也和其他的姊妹合力磨過米粉,但總是沒有我和大妹妹配合得那樣默契,磨起來得心應手。
我們家一般是晚上吃齋湯粑粑。母親說,白天,大人要做事,孩子要上學,得吃飽。晚上呢,反正睡著了,吃多了沒用。其實,我們家早餐和中餐也吃得很將就的。早餐,小孩子都是一小碗飯,再加上頭天晚上剩下的一些湯,就著酸豆角就是一餐;中餐算是比較正宗些的,大大小小十來個人,二升米(小時候不知道一升有多少,母親說一竹筒就是一升),在那個缺油少鹽的年代,這點糧食肯定是不夠一家人吃的。但我的母親有她的訣竅:每次煮出飯來,她都會先盛出兩碗,裝在一個竹箕里,高高地掛在房梁上,誰也不能動它,下餐煮飯時,把這兩碗剩飯加到那二升米里一起煮,比光用二升米煮出的飯要多得多,但沒嚼頭,口感不怎么好。晚餐鐵定只有一升米。母親上工前,會把每餐要煮的米用竹筒量好,放在只有我們家人知道的地方,等我們放學回來煮飯,然后,鄭重其事地把裝米的木桶鎖上,鑰匙永遠掛在她的腰上——在那個饑餓的年代,糧食就是一家人的命根呀!家里沒有其他的東西可偷,出門可以不上鎖,唯有那點有限的糧食是彌足珍貴的。
即使是齋湯粑粑,母親也會做得有滋有味。加進湯里的永遠是最新鮮的時令蔬菜:白菜、菠菜、芥菜;記得有一次加的是紅莧菜,煮出來的齋湯紫紅紫紅的,小妹因為找不到她自己做的一個小兔子形狀的粑粑,急得要哭,大姐趕緊把自己碗里的粑粑拔了一個給她,才算是堵住了小妹的嘴巴。到了青黃不接的季節,母親就會把冬天曬好的大頭菜、白菜苔之類的咸菜拿出來,放水里泡發好,然后細細地切好,在鍋里炒一炒,加在齋湯里香噴噴的。甚至有一次,母親把在田間小溝里抓到的幾條小魚幾只小蝦子細細地剁碎,揉在米粉團子里,那個晚上的齋湯粑粑是我至今吃過的最美味的東西了!大妹妹因為個子長得快,老是吃不飽,每次吃完飯,都會把碗舔得干干凈凈。同村的孩子有的餓得奄奄一息的時候,我們家的孩子卻是個個長得高高大大,這不能不說是與母親的精打細算分不開的。
后來生活漸漸好起來,我們再也不用節衣縮食了,以后的幾十年再沒有吃過一次齋湯粑粑。但我夢中,常常想起那又香又甜的齋湯粑粑……
【齋湯粑粑散文】相關文章:
湯唯勵志故事08-28
揚州慢鄭覺齋宋詞賞析05-27
《尚書》商書·湯誥06-19
《尚書》商書·湯誓06-19
《列子》湯問第五06-14
大暑養生喝什么湯07-17
湯燙塔繞口令03-26
《題梧州陳司馬山齋》唐詩賞析03-04
西河和王潛齋韻宋詞賞析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