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段苦難渡自己散文
【借一段苦難渡自己】
生活就像一條河的兩岸,你在此岸,若想看到對岸的風景,必須渡過去。而苦難是兩岸之間唯一的竹筏。
若你在榮華富貴里安享一生,那只能算是半個人生。
我有一個“富二代”朋友,不用工作,每天變著法的玩樂,因為老爸是個大老板,豐厚的家業幾輩子都花不完,他根本不知道苦是什么滋味。
最近他開始無聊起來,說是沒有什么好玩兒的,生活像一團死水,除了錢,再無其他。甚至,他還有了輕生的念頭。
這不純粹是吃飽了撐的嗎!他這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的心態令我們憤憤然。我們可沒時間陪他玩兒,我們要工作,要養家糊口。他哀求我們,要給我們開數倍的工資,只要我們陪陪他。
面對這“病入膏肓”的人,我們決定給他下一劑“猛藥”。我們陪他玩一個游戲,讓他變換一下自己的身份,體會一下做窮人的滋味。他有些好奇,覺得這是個不錯的玩法,欣然應允。
他騙父母說自己要出去旅游,而我們則把他身上所有的錢都拿走,并監督他,不許他向家里要一毛錢或者打電話求助。如果他違反了規定,就自動成為游戲的失敗者。如果他能堅持一個月,那么他就贏了,我們也會愿賭服輸,任憑他發落。
他畢竟是富人家長大的,嬌生慣養,從沒干過活,可是游戲逼迫他必須找到一份零工,以保證自己有錢吃飯。他沒有工作的經驗,找了許多活,都做不來,最后,跑去一個小餐館給人家刷起了盤子。餐館的人萬萬沒有想到,這是個家資過億的人家的孩子,還以為只是個勤工儉學的大學生呢,處處都挺照顧他的,還特意騰了一小塊地方,為他安了一個折疊床,晚上讓他在這里休息。
總算熬過了最開始的兩天,可是第三天,他就徹底熬不住了,他覺得太苦了,這簡直就像是地獄的生活。白皙滑嫩的手變得粗糙了,一絲不茍的頭發也凌亂不堪,他從沒想過,人間還有這么苦的境地。可是,就是這如同地獄一般的`世界里,竟然頑強樂觀地生活著那么多人,他們每個人看上去都那么快樂,像一株株頑強的在困境里茁壯成長的植物,而他,一個家資過億的富家公子,卻一直萎靡得如一張沒有中獎的彩票,被生活揉成一團,扔掉。
只堅持了三天,他便服輸了。他說不會再纏著我們陪他玩兒了,因為他知道,從此以后,他也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了。
他說他要去做自己的事業,他不想再去做一個無所事事的寄生蟲。他說,富二代本來是個中性詞,現在卻普遍的被當成是貶義詞了。就是因為每一個富二代,或多或少都有些“殘疾”,他們缺鈣缺得太嚴重。
而吃苦是補鈣的最好方法。
對于他的轉變,我們自然感到欣慰,他雖然輸了游戲,人卻一下子有了精神頭兒,像久旱的花,突然等到了一場雨,全身每個毛孔,都在努力張開,接受生活的淋浴。
經歷了這一切,他才知道,生活還有一個彼岸,如果沒有那三天的苦,他永遠過不來這邊。現在的他,才是完整的。
馬克吐溫寫過一本書,叫《王子與貧兒》,由于偶然的巧合,面貌酷似的王子和乞丐因互換衣服,從而導致了命運的顛倒,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劇。生活在對方立場上的兩個少年,在此期間懂得了很多東西。王子深深了解了民間疾苦,乞丐也體會到了統治一個國家的艱辛。我想王子應該會感謝上天的這一次安排,因為借了一段苦難,讓自己的心靈,渡到了另一個彼岸。
有一些苦,是應該嘗嘗的。
就像有些人內心的蒼白,需要靠苦難來醫治。
【磨盤是故鄉的一顆痣】
磨盤,是故鄉的一顆痣,讓飄泊在外的游子,日夜掛牽。
傍晚,在電腦上和幾千里地以外的父親視頻,嘮著家常。忽然對父親說:“用手機拍一下咱家那個磨盤,給我傳過來,我想看看它。”父親充滿怨懟地說:“混小子,這么多活物你不稀罕,卻稀罕個不會說話的石頭。”
是的,我稀罕那塊石頭。有一次在夢里,我光著腳,站在那磨盤上,大聲朗誦著自己的詩歌。我把那磨盤當成我的聽者,把那呼嘯而過的風當成掌聲,我像一尊雕塑,偉岸而悲愴,眼里含滿淚水。所以,一直想,用那個磨盤做背景,拍一幅照片,我知道,我臉上的皺紋,已經可以和那些斜著的磨齒匹配。
和我不一樣,磨盤的皺紋與生俱來。它一出生就老了,它沒有童年。這算是它的不幸吧。不過,它卻可以比我永恒,這又是它的幸運。
小時候,父母大聲喊我們回家,不外乎只有兩件事,一件是回家吃飯,一件是回家拉磨。一件令我們興沖沖地回,一件令我們灰溜溜地歸。還好我們兄妹四人,可以輪流著拉磨,我們幾個講好,二十圈一換人。咬著牙,一圈一圈地數,等累得眼冒金星的時候,總算有人接替,松口氣,過一會,還要接著來。磨盤,因為聞到了新鮮豆子的味道而生機勃勃起來,吱吱呀呀仿佛哼起了老掉牙的歌兒。
磨了大半夜,總算把一袋豆子磨完了。我們去睡覺,父親和母親卻要接著挑燈夜戰,把磨出來的豆汁再做成豆腐,早晨去賣掉。
后來買了驢,我們總算解放了。驢子被蒙上眼睛,套上枷鎖,圍著磨盤開始轉圈,我總在想,驢子這一生要圍著磨盤走多少圈呢?它自己會不會也在數自己走了多少圈呢?數了又能怎么樣,沒有另一頭驢子可以替換它,永無休止的勞作就是它的命運。
磨盤,曾是我們最簡樸的桌子。盛夏的夜里,我點著煤油燈,在那上面寫過作業,眾多的飛蛾繞著那微弱的燈飛個不停。月亮像塊發霉的干糧,卻也不妨礙我幻想著一口咬下去。
我在那上面磨過鉛筆尖兒,砸過核桃,一家人圍坐在那里吃飯,就著沒有消散的豆汁的香味。
閑暇時,父親與老哥們在那上面下棋,父親的棋藝不敢恭維,基本屬于“臭棋簍子”的范疇,氣勢上卻總是壓人一等,把個象棋子摔得啪啪作響。我和小伙伴們也常常在那上面打撲克,激戰正酣的時候,母親總是不合時宜地走過來,像攆鴨子一樣地攆走我們,拿出一把菜刀在上面磨來蹭去。
磨盤,經年累月守在那里,吸納陽光也吸納著月色,承接雨露也承接著雪花,無聲地銘刻著村莊的歷史。
如今,村莊里很少能再尋見磨盤了。如今的鄉村也有了成排的樓房,有了健身的廣場,鄉村仿佛一個質樸的女子做了美容一般,頃刻間妖嬈了起來。
鄉村變漂亮了,可是磨盤,那顆最美的美人痣,卻也因做了美容而一并給做了去,不見蹤影。
魏明倫寫過一篇《磨盤賦》,文辭詼諧,用意深遠,非常喜歡,忍不住輯錄一段:“磨盤推日月,磨道繞春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愿倉廩積糧成山,守磨房揮汗成雨。稻麥磨成白玉屑,包谷磨成黃金沙。青紗高粱,磨成紅粉;綠莢大豆,磨成雪漿。北方磨豆汁,南方推豆花。蒸不爛,捶不扁。響當當銅豌豆,鐵錚錚石磨盤。天生一對,地配一雙。珠落玉盤,耳鬢廝磨。頃刻消魂酥骨,化為軟玉溫香。碓窩舂碎紫八角,磨盤改造黑五類。烏豆烏絲粉,黑米黑饅頭。白案技巧,水磨功夫。削面揮刀即削,燃面點火欲燃。御廚蒸餃,鄉炊麥粑,中秋月餅,春節年糕。古人之主食,多從石磨而出;前人之營養,半與石磨相關。磨盤腹中之物,皆可磨碎;而磨盤本身之功,卻不可磨滅也!”
磨盤和井一樣,是村莊的精神。就像美酒是糧食的精神,金子是礦石的精神。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顆痣,長在思鄉人的心上,永遠不能剔除。
磨盤,故鄉的一顆痣。一顆令人魂牽夢縈的美人痣!
【一個人,無法安慰一棵草】
一個人,無法去安慰一棵草。更確切地說,是沒有資格去安慰一棵草。
那個人說,他看到了秋風中白了頭的一棵草的憂傷,其實那不是草的憂傷,是他自己的憂傷。草白了頭,依然在風中狂舞,有點兒像瘋癲了的人。瘋癲了就自由了,或許一個人,只有放棄了名利,才會卸掉枷鎖,才會那么縱情歡舞吧。
一個人,無法安慰一棵草,相反,那棵草,卻似乎在安慰那個懸崖邊上的人。它在風中,用點頭和搖頭回答著那個人一個個古怪的問題。看樣子,那是個失意的人,不是情場失意就是事業遭受挫敗,滿嘴酒氣,搖搖晃晃,一副萬念俱灰的模樣。此刻,風的方向決定了他命運的走向,他把一棵草當成自己占卜的道具。
“我還有機會東山再起嗎?我今天失去的財富和地位還會重新得到嗎?”草點點頭。
“我那為了事業而拋棄的愛情,還會回來嗎?”草點點頭。
他是幸運的,今天刮的都是順風,所以草總是對著他點頭微笑。
或許是草給了他鼓勵吧,他終究沒有跳下去,而是轉過身,重新回到塵世。
人走了,風向變了。草對著那遠去的人,不停地搖著頭。
一個人,無法安慰一棵草。因為一棵草,不論嫩綠還是萎黃,都不會太過悲傷。它們順著風,順著陽光生長和枯萎,它們把自然的生生滅滅,當做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人卻不一樣,人是懂得追名逐利的動物,因此也多了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煩惱。這一刻是歡娛的,沒準下一刻就郁悶了。讓人心情壞掉的原因很多——別人升官發財了,別人獲了獎,別人無端端得了一個天大的便宜,別人拆遷給的補償款多了,甚至,就連別的窮人領了那么點兒低保都讓人眼紅。我在社區幫忙的時候,為貧困居民辦理低保業務。見到了很多讓人唏噓不已的窮人,但也見識了一些假冒的窮人。一個婦女來到社區,進來就哭哭啼啼地訴說著家里的種種不幸,希望能給她辦低保。我們提出去她家里進行調查,她遮遮掩掩地阻擋著,卻終究沒能擋住我們看到她家100多平方的房子,空調、太陽能一應俱全,車庫里還停著一輛桑塔納。這樣的家庭還需要低保嗎?她卻說,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她家真實的狀況是負債累累。我們自然不會因為她這蹩腳的謊言而讓她得逞,那本來就是給窮人的錢,富人卻還厚著臉皮來分一杯羹。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一個“貪”字。人的私心太重,滿腦子便只有了自己。
當靈魂被貪欲浸泡得太久,就會不由得為了利益而做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一個玩笑說,一個中國人死了,倒在地上,拍扁了就是一張元素周期表。就是因為食品中的添加劑和有毒金屬太多。多么辛辣的諷刺!
一個人,無法安慰一棵草,其實,一棵草,也無法安慰一個人。如果換做是我去和一棵草對話,我只想和它說:今生,你當草,我為人。來世,你為人,我當草。
草兒一會點頭,一會搖頭,不置可否。因為它不知道,做人到底有什么好。
【借一段苦難渡自己散文】相關文章:
苦難出詩人散文08-14
拯救自己散文11-10
為一段幸福,不斷流浪散文12-22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裁一段歲月之錦暖心散文欣賞11-13
夢見自己最愛的人的散文11-26
留份美麗給自己散文12-14
總有一段旅程,注定單槍匹馬散文11-11
《芳草渡》宋詞鑒賞02-06
信任他人遠比信任自己難散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