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與陳忠實的一面散文
當很多人看完《白鹿原》,不斷頌揚這部巨著的時候,話劇版,電影版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電視劇版也要馬上上映了。話劇版得到了原著陳忠實先生的肯定,電影版讓陳忠實先生在經濟上翻了身,電視劇版會給他帶來什么。可惜,他已經逝去一年了,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對《白鹿原》這部巨著不敢評論,史詩般的巨著,每個讀者都在自己心里有一個白嘉軒,鹿子霖,黑娃,還有愛情和倫理的犧牲品田小娥。
懷著對《白鹿原》這部小說的敬仰去過一次“白鹿原”影視城,那時還沒有修好吧。一個半成品的工程,倒是小說中的經典片段話劇版的演出,讓所有觀眾有一絲震撼,其余的好像沒什么印象了。其實對于我,更多是想找尋一條河,那條河在《白鹿原》出現過,在陳忠實先生的中短篇小說里也出現過,哪篇小說應當是叫《橋》吧。
應當是95年暑假期間,那時已經看過了三遍《白鹿原》,同時也看過了陳忠實中短篇選集。《白鹿原》可以說是曾經的回顧和重現,通過小說的手法。中短篇集是陳忠實對自己當下時代故事的敘述描寫。通過現實事件的敘述描寫,體現了一個作家社會責任感和他所擁有的前瞻性。《橋》的描寫,簡單而通俗,一條小河,架一頁板,過橋收費,一毛錢。作者寫這個應當在八十年代,那個時候過橋費在中國還沒有普及,但是已經提出了市場經濟。那就是誰付出誰受益,誰勞動誰收獲,一個農民冬天在河上架一個小橋,都不理解。原來都是做好事,善人做的修橋補路為大眾服務的,為什么你架一頁板人從那過去就敢要錢,這就是作者通過人物在告訴大家,市場經濟下給勞動者必須付出酬勞;同時過橋費也會成為正常的收費,誰投資,誰收益,一切都很正常。
喜好文學的我那個時期有些作品受到了關注,當時陜西文學創作研究會發了一個函到我上學的學校。暑假期間,我就去建國路的省作協。進門誤打誤撞,那時也沒有手機,提前沒有聯系。于是轉了一圈看著一個掛門簾的門,敲門問問吧。開門的是一個小姑娘,問我找誰,我說找研究會的雷長安,正在整理東西的陳忠實直起腰對著我說,“右邊樓上,三樓呢。這會你過去,在辦公室呢."
那時只在《白鹿原》的扉頁看見過他的照片,但是還是一眼認出就是陳忠實,沒有什么很特別的地方,只是感覺這個人沒有架子,不像什么大作家,戴個什么眼鏡什么的,很隨意,也很熱情,就像隔壁人一樣,普通的一個人,熱心的一個人。
與雷長安的交談也很融洽,下樓還專門在陳忠實門口站了一下,沒有什么想法,可能也是一種崇拜想能再看他一眼吧。入會的問題因為上學期間沒有入會那筆會費的支出,也就不了了之。
后來看別人寫的文章,很多朋友去陳忠實那求字,他很熱情和認真,我心里說,這就是他,樸實的文學巨匠,包括很多朋友寫的.他生病期間不愿別人探望,我感覺很正常,因為他保持著一個對朋友,晚輩付出多,不求回報的尊嚴。
很多朋友寫紀念他的文章,都是從他對文學的貢獻上起筆,從他的建樹上落筆,其實我們更多的應該看到他內心,對過去回憶后更多對社會的思索,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并且具有強烈使命感的文學巨匠,生活中的熱心人。
當聽聞他不幸離世的消息時,心里一緊,陜西文壇巨星隕落,灞橋田間哪個為文學耕種的老黃牛走了。特作詩一首:
吆牛的老漢
文學這個死犟的牛
黃土地上大黃牛
走在上地的路上
你讓小伙費力追趕
一片田地
你不使勁犁
把小伙累成了老漢
老黃牛呀
你不知道老漢脾氣
為了那地
為了你
寧愿把自己溶進去
回家的路
你匆匆忙忙
把老漢扔在了路上
可憐瓜老漢
為了哪一群你的后
把自己生命
扔進坑里
老漢是楞娃
吆著文學的牛
牛還在跑
老漢歸了西
【憶與陳忠實的一面散文】相關文章:
暮與憶瘦了誰散文11-07
憶散文11-11
憶草場散文11-27
憶如隨風散文11-17
執著的另一面散文11-14
憶浙東才女短文散文11-11
墜憶如冰散文欣賞11-09
拾憶冬日茶香散文12-15
陶淵明的散文與辭賦解析01-31
與茶有約散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