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的遐思散文
鄰家小妹手捧著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我不禁好奇,是啥不朽的名著,讓這個整天瘋瘋癲癲的傻丫頭如此興趣盎然呢,走到近前,仔細一看,不免覺得大跌眼鏡,竟然是《盜墓筆記》。
我問她:“好看不?”
她頭也不抬地回答:“好看!”
我不禁想要逗逗她,便道:“你知道‘墓’是啥嗎?”
“知道,不就是埋死人的嗎?里頭還有明器。”她回答得嘎嘣脆。
九零后的女生都是這么大大咧咧的嗎,居然連死人都不害怕,我不禁對她刮目相看。
“這本書里頭,有那么多死人,你看了不害怕?”我繼續(xù)和她逗著玩。
“死人有啥可怕啊,變成‘粽子’才可怕呢。”鄰家小妹抬起頭,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瞪著我。
我突然覺得,這個小精靈才是最可怕的呢,看她這小小年紀,腦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啊。看著她一副認真的樣子,我真的無語了。這孩子,滿腦子都是稀奇古怪的東西,說不定,還真會生出了想去盜墓探寶的念頭了呢。
又閑扯了一會兒,確認她不會真的背著背包滿世界找古墓去,我便獨自走開了,一邊走,一邊想,“墓”,究竟是個怎樣的概念啊。
說起墓,鄰家小妹多半就會想起驚心動魄的《盜墓筆記》,而我呢,我和她的閱讀習慣不同,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聊齋》。想起那一陣陰風吹過,墳地里冒出幾點星星點點的磷火,一個慘凄凄的聲音響起,墳頭上冒出一團煙霧,于是,一個絕色的美女站在了書生的面前。
雖然有些陰森恐怖,但這之后多半會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吧。
瞧瞧,我還嘲笑鄰家小妹呢,我自己也有些沉溺在書中了啊。
不過,對于普通人而言,說起墓地、墳地之類的,總會覺得那是一個晦氣的字眼,應該避諱的,如果不得不說起,也會習慣性地用“那個地方”之類的詞匯來代替吧。
所以,對于世人而言,墓地實在不是一個好地方,因為,它總是和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一想起它,就會想起雜亂的墓草、凄厲的風雨、哀慟的親友、死者那白慘慘的面龐……總之,絕對不會是賞心悅目的地方。
不過,對于我這個城市人來說,墓地倒還沒有那么可怕。畢竟,就算進入墓地掃墓也是在白天,而且一年只有幾次,所以,多半是體驗不到那種凄風苦雨的感覺的。更何況,城市總是人滿為患,就連墓地也不例外,一到清明,墓園里頭全都是人,再膽小的人,恐怕也不會害怕了。
我的外公、外婆,都埋葬在上海北郊一個叫松鶴公墓的地方。那里,是重重疊疊的墓碑的森林,各種形狀的墓碑應有盡有。有端端正正的長方形;有長方形上面帶著尖角的;有的是個十字形;有的呈半圓形,微微有些弧度,看上去像是一個沙發(fā)的靠墊……墓碑的顏色,也是各種各樣,有灰色、黑色、白色、咖啡色、米黃色……不過,基本都是黑白灰色調為主的,體現(xiàn)了墓園中應有的肅穆氣氛。
聽別人說,外國人的墓碑是很個性化的,有的上面刻著一段五線譜,估計那墓主人生前十分酷愛音樂;有的上面雕刻一只大足球,說明墓主人生前是個足球健將;甚至還有的上面擺著一架觀測時辰的儀器日晷,那一定是一個天文愛好者了吧……
不過,這只是從書中看來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所看到的這些墓碑,雖然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形狀,但是,它們的細部卻都是千篇一律的,看不出墓主人生前的職業(yè)。
墓碑的前面一般都鑲嵌著一張墓主人生前的照片,多半是畫在瓷片上的,下面是墓主人的名字,旁邊還寫著小字,標注著立碑人的姓名和立碑的時間。如果是一個大戶人家的話,連墓碑的后面也會刻滿了家屬的姓名的。
讀書的時候,讀過一首詩,是北島的《墓志銘》,曾經被它感動得要命,最喜歡的就是第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看了之后,激動得要死,當即就下定決心,如果哪天我死了,要用它作為我的墓志銘。
可是,仔細觀察墓碑之后,才發(fā)現(xiàn),中國人,其實并沒有寫墓志銘的習慣。是啊,死者已矣,墓碑都是后人立的,能不能按照意愿寫上墓志銘,已經不是死者能夠說了算的了。
更何況,中國人喜歡在墓碑上刻上立碑人的名字,表示自己的一片孝心,這樣的話,墓碑上寫名字還來不及呢,又哪里會有空閑的地方,讓人寫上墓志銘呢。
所以,我還是只能在書籍中看到那些外國人曾經寫過的墓志銘,從中感懷一番。比如“不管命運把你拋到何處,你都要使生活過的地方變得更好或更美些”,這完全是對于后人的希冀和囑托;比如“如今一切都已平息,我將在綠地上得到安息”,是何等地灑脫和豁達;比如“活在我們心中,你就永生”,則表示了生者,對于死者的依戀。
只可惜,我打聽到,至少在上海,往墓碑上刻字的話,一個字可要耗費不菲的價錢呢,所以,多半只能是忍痛割愛了吧,畢竟,刻上死者家屬的名字,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呢。
每個墓穴都被樹木簇擁著,每個墓穴的旁邊,都種著一棵松樹,這些樹的形狀都很一致,由于兩旁都是墓碑,所以它們無法向旁邊延伸,只有向上盡力伸展著。
在一個比較高檔的墓區(qū)中,除了松樹之外,還種著許多花草樹木,所以,在我看來,墓園其實已經成了一個種滿樹木的植物園了。
因此,我十分佩服那位墓園的設計者,想出在墓穴旁邊種樹的主意,真是絕了。這些樹,都是在死者下葬那天種下的`樹苗,可以說,就是伴隨著墓主人,在這里一起生活、一起生長,它們既可以使得原本光禿禿的墓地變得綠油油的,美化了環(huán)境,又使得家屬可以通過這小小的松樹苗,寄托哀思,真是兩全其美的好方法啊。
為了錯開掃墓的高峰期,我往往在高峰期到來之前的一到兩個星期,就先行掃墓。其實,如果你不是在掃墓的高峰期來墓地的話,墓地還是十分安靜的,但是,你可千萬別以為會感到十分陰森啊,絕對不會的,你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種肅穆的氣氛。偶爾,你還能聽到婉轉的鳥鳴,但是“鳥鳴山更幽”,鳥叫聲停下來之后,你所感受到的,是愈加的安靜,愈加的肅穆。
那一回,我在一個墓碑前,看見了一位老婦人,她頭發(fā)斑白,穿著一身黑色的衣褲,顯得端莊而又高雅。她先是在墓碑前安靜地站了一會兒,然后又半跪在墓前,用毛筆蘸上紅、黑兩色的油漆,在墓碑的刻字上細心地描畫著,把那上面每一個字都描得鮮亮。最后,她又用手拂去墓碑周圍落下來的殘枝敗葉,她一面這么做著,一面用衣袖抹去眼角涌出來的淚水。
墓園里很安靜,就我和她兩個人。我不禁好奇,那墓中的人,究竟是誰呢?
我小心翼翼地走進,看見了一張男人的照片,那是一個很年輕的男子,有著俊俏的臉龐。這是她的什么人呢,是丈夫,還是兒子?
我看見墓碑上的署名,“妻:某某”,我霎時間明白了,墓中人,一定是那老婦人的丈夫。看那照片上的男子,還是很年輕的模樣,他死的時候,她應該還很年輕吧。可是,歲月絲毫不能磨平她心中的傷痛、依戀和愛。雖然時光荏苒,歲月把她的雙鬢染白,可是,她卻依然好像當年初戀般,深愛著她的丈夫。
是的,一定是這樣,我看著老婦人目光呆滯而悲涼地在墓碑前又站了許久,然后,轉身慢慢離開。墓碑上沒有孩子的名字,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有孩子。也許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已經把那個男子遺忘了,但是,她也絕對不會忘記他,因為,那是她心中永恒的愛戀。
我回身凝視整個空曠的墓園,不禁悲從中來,一個小小的墓園,這其中,埋藏著整個城市里,這么多人的生命史,埋藏著他們生前的歡樂和痛苦,墓地,這一方小小的土地,卻能讓親情和友誼在這其中濃縮地體現(xiàn),給人們帶來心靈的震顫。
于是,外公、外婆對我所有的好,頓時又涌上了我的心頭,我在他們的墓碑前,又哭了一回。
我曾在電視里頭看見這樣一則新聞,聽說,現(xiàn)在流行一種網上祭祀,是一種近年才流行起來的全新的祭祀方式,它借助互聯(lián)網跨越時空的特性,將現(xiàn)實中的公墓搬到了電腦上,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祭奠已經逝去的親人。你可以通過網站進入虛擬的世界,給虛擬世界中的墓碑祭掃、獻花,甚至還能點歌之類的。
看后,我不禁苦笑,難道,當今世人真的已經忙碌到這樣的程度了嗎,連一年幾次的祭掃,都無暇親自前往,還要借助網絡,這個虛擬的空間,來進行祭拜嗎?
其實,對于那些遠在他鄉(xiāng)之人,這倒還的確是個可以緬懷逝者的好方法。可是,就怕這種本來是善意的舉措,被某些不孝的子女利用了,成為從此不再踏足墓園的借口。是啊,有了網絡,多方便啊,什么都可以在網上完成了,連掃墓都可以在網上完成,不用親力親為了啊。
我想:與其說網絡祭祀,是一種能夠跨越時空的好方法,不如說,真正可以跨越時空的,應該是死者家屬那顆哀婉之心。如果是真心哀悼,那么無論是親自去墓地掃墓還是在網上掃墓,都能寄托哀思,可是,如果只是把掃墓當成是一種形式,一種負累,那么……
我曾看見很多人,在掃墓的時候,又是燒紙,又是放置供品,除了常見的青團、水果之類的,甚至還有酒菜、香煙,他們做足了功夫,不可謂不虔心吧,可是,我在他們的臉上,卻絲毫看不見有任何悲痛的神色,有的甚至還在眉飛色舞地嘮家常。
如此的祭拜,只是形式主義,反正那些飯菜,死者也根本就吃不到,既然把掃墓當成了一種拖累,還不如不要來了呢,就連網絡掃墓,也大可以省去,因為,同樣只是形式而已,沒什么意思。
我不由得想起陶淵明的名句,他說:“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有的時候,連死者的自己人,那些親戚們,都已經不再悲傷了,那么,再繼續(xù)執(zhí)著于一個掃墓的形式,又有什么意義呢?不如豁達一些吧,把自己的身體,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不要去管他人的悲喜。
當然,更多的時候,死者的家屬還是懷有一顆悲痛之心的。這個時候,就輪到這些死者的家屬需要一顆豁達之心了,畢竟,死者已矣,而活著的人,還必須努力地活著,為了自己和社會美好的未來而活著。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借助那方小小的墓碑,把死者和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頭,同時,也把自己無限的傷痛刻在上頭,然后,轉而投入美好的人生。畢竟,如果那一抔黃土之下的那個人,能夠在天有靈的話,也一定希望自己的親人不要過于悲傷吧。
常聽世人口中說出“入土為安”這句話,或許,真正想追求心靈安寧的,其實不是死者,而是那些活著的人啊,為了寄托哀思,所以,人們才想出了“入土為安”這樣的說法,說是讓死者得到安寧,其實,是為了撫慰生者自己的心靈。
當年,詩人聞一多,在自己年僅四歲的長女夭折之后,將悲痛寫進了詩歌里頭,“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那朝霞在花瓣上,那花心的一縷香,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詩人沒有選擇哭天搶地,而是選擇使用詩歌,表達著對于親人的哀思,于是,為那位小姑娘哀悼的,就不僅僅是詩人一個人了,所有讀過那首詩歌的人,都會在心底,默默為那個小姑娘哀悼,為詩人祝福。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聽蟋蟀唱得多好,看墓草長得多高,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相信,看到這樣的詩句,任何鐵石心腸的人,都會在心底流出一滴真心的眼淚吧。
西方有位哲人說: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死亡尚未降臨,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死亡和我們無關。我要說,說這話的人,未免太自私了吧,沒錯,死,的確與我們本人無關,可是,它卻與愛我們的人有關啊。
弘一法師在逝世前寫下“悲欣交集”,讀來令人辛酸。人生之中,悠悠萬事,無論悲歡,在死亡面前,就都已經什么也不是了。達觀一點看,生死之間,其實未必有那么大的距離。也許人生就是一場夢,只有死了之后,才覺得睡夢剛醒,這個時候,恐怕人們還會后悔,人生這場大夢,做的時間實在太長了。
據(jù)說,西方一些國家,在教授學生生死觀念的時候,不是教人們學會怎樣生活,而是教人怎樣死,因為他們認為只有當人學會如何死,才會去愛惜生命,學會較為可行的生活方式。
他們的這種做法是否可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死后怎樣,沒有人知道,但是活著的那幾十年,我們要努力地把握牢。
人類,那短暫的幾十年的生命,實在是相當短暫的啊,正如樹上的葉子,剛剛進入茂盛的生長期,才過了夏天,便又開始慢慢變黃,凋落。
生命的流逝就像是用手抓海灘上的沙子一樣,你擔心沙子會從你的指尖流走,就把拳頭捏得緊緊的,可是,你抓得越緊,沙子,卻流走地越快。生命并不因為你珍惜它,就會更加長久。
然而,正是因為如此,每個人,我們每個活著的人,面對有限的生命,都要加倍珍視,這樣,才不枉費來人間走這一遭。不錯,人生是短暫的,足以讓人發(fā)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樣的感嘆。生如螻蟻,人的生命短暫而脆弱,經不起風吹雨打。可是,這絲毫都不能妨礙我們燦爛地綻放生命的異彩。那就讓我們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吧。
想到這里,我不禁微笑,從鄰家小妹手里的《盜墓筆記》開始,我想到了墓地,想到了祭奠死者的方式,想到了生者應該如何面對死亡,想象力可真是豐富啊。
不過,不論我想了多少事情,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活著的我們,要積極地面對自己的人生。
我回頭,又看到了墻上掛著的外公、外婆的遺像,他們正對著我微微地笑著,我知道,他們一定是在對我說:“孩子,你想的一點也不錯。”
我突然想起,所有我見到過的墓碑,上面的遺像,都是微微笑著的啊,或許,這就是所有已經亡故的親人們想共同對我們表達的意思啊,那就是:“珍惜生命,好好活著。”
這,就是墓地,帶給我的遐思。
【墓地的遐思散文】相關文章:
如語遐思散文11-09
飛絮遐思散文欣賞11-03
淡淡清香,縷縷遐思散文11-09
夢見雪地上有墓地的寓意是什么10-16
夢見黑夜在墓地行走是什么意思10-15
友情的散文08-22
土地的散文08-20
曾經的散文08-19
老屋的散文12-08
李樹的散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