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雀貢的散文
一位維吾爾族老奶奶蹲在清澈的小溪旁,神情自若地用瓢往“雀貢”里灌水。這是筆者多年前在一個村莊旁見到的情景。“雀貢”,是維吾爾語的漢語音譯,意為銅壺。維吾爾族老奶奶用的“雀貢”古樸典雅,壺柄被歲月打磨得錚亮。要說年歲,那把雀貢或許被老奶奶還年長些。
多年后,筆者在集市上偶爾也見到過飽經滄桑的雀貢。在維吾爾族朋友家做客,也見到過。主人笑容可掬,手提雀貢謙恭地請客人洗手。筆者在“給洗手水”的禮俗中,感到了主人的盛情,同時也對造型別致的雀貢產生了濃厚興趣。腦海中儲存的這些雀貢的影像,再聯想到小溪旁汲水的老奶奶,心中不禁生出親切感來。
雀貢,維吾爾族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用它盛水,將清涼甘甜儲藏,哺育生命,潤澤花草樹木;置之廳堂,那可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端詳品味,心中便有說不出的滿足。
雀貢,帶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從綠洲的深處走來,載著滿滿的歷史記憶。追尋雀貢的“前世今生”,一幅精美的民俗畫卷徐徐展開……
久遠的記憶
和田“雀貢”的歷史久遠,這從古文獻記載和出土的“雀貢”實物可以得到印證。
《漢書?西域傳》記載,維吾爾族群眾掌握冶煉鑄造技術的歷史悠久,制作的雀貢造型獨特、工藝精美,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秦漢時期,于闐冶銅業比較發達,除能鑄造錢幣外,還善鑄各種器物,精巧美觀。《梁書》載:于闐“國人善鑄銅器”。于闐冶金產品也輸到中原,唐代長安大同坊云華寺圣畫堂寺廟中,擺著一尊古時于闐所產輸石(黃銅)立像,應是佛教興起時所傳入,可見于闐冶金產品頗為中原人珍視。
和田文物部門曾征集到一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雀貢,高40.5厘米,腹徑約20厘米左右,細頸、長腹、短流、有把手。頸部淺刻出一圈對鳥對獸紋圖案,腹部有佉盧文字,造型別致,工藝精巧,說明當時鑄銅工藝的高超。和田博物館陳列著一把宋代的雀貢,從墨玉縣民間征集。該雀貢造型獨特,線條優美,壺身雕刻精致的花紋,觀之賞心悅目。
位于和田縣巴格其鎮艾拉曼村的約特干遺址,是漢至宋代時期的古于闐國遺址。遺址出土的文物有陶俑、陶器殘片、古錢、珠子、金質鑄像、畫押、玉塊、骨頭等,還有基督教的金幣、十字架和一塊金牌。約特干遺址在西方影響很大,出土文物中東西方文物皆有,是研究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理想之地。筆者有幸見到了該遺址出土的各種陶俑和小飾品,讓人驚奇的是,一件只有2公分大小的袖珍型雀貢,歷經千年,神采依舊。一千多年過去了,如今的雀貢造型還似這把袖珍型雀貢的模樣。為啥要制作袖珍型的雀貢呢?于闐雀貢收藏者認為,這應該是當時人們隨身攜帶的雀貢飾品,體現了人們對雀貢的鐘愛。
在和田縣核桃樹王公園展廳,有一個高數米的雀貢,是帶紋飾雀貢的放大版。這個巨型的雀貢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目光。近年來,集市上還出現了用葫蘆做成的“雀貢”,當成工藝品出售,深得人們喜愛。
和田地區新華書店原經理艾拜杜拉說,在六七十年代,和田幾乎家家有雀貢,人們將盛滿水的雀貢放在灶爐上燒開水,是生活中重要的物品。現在古玩市場上售賣的老雀貢,細看雀貢的底部,都有長期燒烤形成的黑色印跡。
筆者在墨玉縣扎瓦鎮一戶收藏老舊物品的農家看到,上百把雀貢擺放在院落,古樸之風撲面而來。這些雀貢有兩種樣式,一是敞口鼓腹型的,一是帶蓋長流型的。初步判斷,制作年代是民國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人買提尼亞孜說,常有人來買老舊的雀貢,大多是放在家里觀賞,珍藏具有地域風格的物品,是對一種民族古老手工技藝的熱愛。
雀貢伴隨著和田綠洲上的人們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人們和雀貢結下了不解之緣。隨著塑料制品的興起,雀貢制作漸漸沒有了市場。如今維吾爾族家庭的招待客人用的壺,大多是塑料壺。
文化符號
雀貢自從在和田綠洲誕生起,就帶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時,也蘊含著東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因子。
于闐是古絲綢之路南道重鎮,東西方文化在這里交流碰撞。于闐國善治銅器,雀貢的造型、花紋等,也必然在長期的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所創制和不斷改進。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西域納入祖國版圖。作為西域36國之一的古于闐國,其經濟文化更多地同內地經濟文化融合。表現在銅器的制作上,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產物,保留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從出土的于闐國的陶器看,其造型和古舊的雀貢相近。和田縣伊瑪目木沙卡孜木墓葬出土的單耳帶流陶壺,造型就和古老的雀貢有些許相似。陶器時代早于銅器時代。于闐出土的宋代帶流雀貢,很明顯是內地的器物,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于闐同內地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
于闐出土的雀貢,有孔雀流的形狀。而將鳥禽的形象制作在雀貢上是中原的文化特征。可見,于闐雀貢的制作歷程中,也借鑒了中原文化。文化總有相通的地方。于闐雀貢有地域文化特色,也有中原文化的因子。綠洲上的人們所用的器物,和人們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是息息相關的。
于闐雀貢的造型古樸美觀,有流線型的、花卉型的,等等。有蓋、柄、流(壺嘴)、頸、腹、底、茶漏等幾個部分。從用途上可以分為洗漱用的洗壺和盛水用的茶壺。洗壺,圓頂蓋、脖、腹底、柄、流幾個部分,有流無柄的,流和柄置于兩側的。
雀貢的裝飾紋樣線條流暢,紋路清晰,造型飄逸秀麗,不失端莊和典雅,分為幾何紋樣、伊斯蘭建筑紋樣、植物紋樣、維吾爾文字紋樣幾大類。幾何紋樣有:三角形、菱形、回形、條形,植物紋樣有卷草紋、無花果紋、石榴紋樣、哈密瓜紋樣。維吾爾文字紋樣,有經文、詩歌等。有些雀貢工匠把名字刻在壺身上。
那些制壺的銅匠
雀貢制作工藝,大部分用銅皮捶打,然后鉚接、焊接而成。首先,工匠用鉛筆在銅皮上做好標記,用大剪刀把外輪廓剪出來。其次,工匠用一只手把剪好的銅皮靠在固定的鐵裝上,用鐵皮繞著銅皮敲,敲出凹凸形狀,是銅皮成型。鉚釘鉚在一起。再次,把成型的雀貢零件焊接在一起。接下來就是拋光。雕花工匠用雕花工具在壺身上雕刻各種花紋,然后磨花工匠用磨花工具填充需要填充的`部位。雕花是個細致的活。一件錯落有致、美輪美奐的雀貢工藝品就誕生了。
和田本土畫家曹建斌上世紀九十年代創作過以雀貢為題材的油畫靜物作品《西域水器》,形象直觀地給人們展示了古老雀貢的風采。曹建斌還撰文記述了和田本地制作雀貢的銅匠的故事。
策勒銅匠麥麥提敏?圖瑪爾老人從10歲就跟著父親學習用紅銅打制雀貢,一輩子就學了這門手藝。憑著手藝,成家立業,娶妻生子。雀貢六七十年代很還吃香,到了八十年代,和田的塑料制品開始興起,老人用手工制作的雀貢,受到市場沖擊,生意越來越難做。老人是家族里第六代雀貢傳人,他一門心思地想將祖傳的手藝一代代傳下去,到他兒子這兒傳不下去了,老人很無奈。兒子不愿意學,愿意做生意,他認為父親這門手藝不來錢,沒銷路。父親做一個雀貢從煉銅到敲銅皮,直到敲好一個新雀貢,最快需要五天,只賣二三百元。老人執著地守著自己的手藝,不忍放棄,每天敲打著銅皮,想把自己祖先的手藝延續到自己生命的盡頭。
麥麥提敏?圖瑪爾老人為了生計,在沒有銅原料的情況下,每天干的事情就是將上百年的破舊老雀貢重新回爐,重新打造新的迎合市場需要的日用產品。老人對收藏的雀貢非常熟悉,哪個是他爸爸圖瑪爾吐送買買提阿訇的手藝,哪個是他爺爺吐送賣賣提圖迪麥麥提的手藝,哪個是他老爺木則烏吉克穆以上祖輩的名字他叫不上來了。每一代人制作的雀貢樣子各有創意。老人很自豪地說,
策勒的銅匠烏斯曼烏吉、蘇萊曼阿訇,于田的達吾提依明,巴熱提,只要能見到雀貢,他就能分辨出是于田銅匠的,還是墨玉銅匠的。老人過去這些手藝人每年都有走動,互相交流,也會將自己最好的雀貢作為禮物送給對方。送給對方不是讓對方學的,而是讓對方知道我做的雀貢是這樣的,等于在同行面前申請了專利。所以說,手藝人有手藝人的規矩。
雀貢是和田維吾爾族群眾手工藝品中的奇葩,隨著古代絲路貿易的興盛進入了最繁華的時期,深深地鐫刻在人們的記憶深處。時光流逝,當這些古老的雀貢展現在人們面前,叩擊著記憶的門扉,此時,人們的情感是何等地感懷呢?值得一提的是,雀貢的情結還在延續著,銅匠鋪里那一把把新制作的雀貢光亮照人,融入了現代人們的生活中,將一個古老的傳說延續著、回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