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夜讀書散文
【春來夜讀書】
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明媚的陽光把整個世界照得透亮。從冬寒料峭里走出來,春風一吹,頓時耳目清新,通體舒泰。特別是寧靜溫暖的春之夜,洗浴完畢,一天的疲乏都煙消云散,此時,斜臥床頭,讀幾頁自己喜歡的書,自是無比愜意。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光大好的日子,也適合讀書。當夜幕降臨,遠離了白天的紛繁喧囂,此時,我便選擇隱于屋內,與書作伴,獨享一份孤單的美麗。春意濃濃的夜,室內氣溫正好,不似寒冬那般冷得直哆嗦,離開火爐和被窩便手腳發麻,也不比那酷夏的炙熱,不開空調,一坐就一身汗。春夜里,盡可披一套純棉薄睡衣,或坐或躺,輕輕翻動書頁,書香彌漫,心情于是大好。
好時光,必要讀好書。很多時候,我選擇讀唐詩宋詞。讀一讀那些遠古的文字,可以涵養性情,陶冶情操,塑造性格,平和心態。李元洛說得好:“與那些出色的唐詩與唐詩人相對,炎炎酷夏,手捧的是一握使人心肺如洗、塵俗頓消的清涼;凜凜寒冬,身擁的是一團即之也溫、生機不息的爐火。”讀李白,被其豪放不羈和浪漫的性情所折服;讀杜甫,傷感于他的郁郁不得志;讀蘇軾,感慨于其忠君愛國的赤誠之心……透過一篇篇精美的詩詞文字,那些性格鮮明、才華橫溢的人物,在頭腦里一一鮮活起來。
暖春之夜,窗外或有蛙鳴如潮,或是如絲細雨,卻絲毫不會攪了讀書的興致,反增添了靜讀的雅趣。這樣的時候,找幾本優美的書集來讀,最合適不過。國內近代優秀的作家很多,但有些作家的書,是不可不讀的,比如魯迅、林語堂、梁實秋、老舍、沈從文、張愛玲、汪曾琪、錢鐘書、王蒙、王小波這些人。讀這些人的書,切不可性急,每個夜里翻讀幾頁,細細品味,才能讀出境界來。字如其人,一個真正優秀的文學家,在其政治抱負、精神追求、社會實踐及生活態度上,一定有著非凡的造詣,或是獨有的特點。我們讀一部好的作品,讀一個好的作家,這個過程,實則是一個學習積累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在文字里可以經歷另一種人生”,我們讀的書多了,身心體驗便更豐富,心智也更成熟。人們通常說愛讀書和多讀書的人表現出的一種氣質叫“涵養”,這便是知識在一個人內心日積月累之后的自然體現。
也有精力旺盛和心情別樣好的時候,讀了不少古詩詞,覺得尚不過癮。這個時候,我通常不貪戀,而是選一些活潑有趣的題材來看一看。比如,有時夜深了,卻仍無睡意,我便找一本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看看大作家在柴米油鹽的生活里,是個如何的吃法。如果覺得一本厚厚的書稍顯沉重,我干脆直接從書柜里找一些《讀者》、《散文選刊》、《遼寧青年》之類的期刊出來,讀一兩篇閑情逸致的短文,緩釋一下略顯倦意的視覺神經,待有了睡意,再鉆入被窩美美酣睡。
一直覺得,讀書是個藝術活。讀書如品茶。好茶知時節,最清香的茶葉發生在清明前后,那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時節。讀書也一樣,一年之中,讀書須趁早,春天便是天賜人們最好的讀書時光。
【與書失散的日子】
兩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自己被單位抽派到掛點幫扶的一個小山村蹲點工作半個月。掛點領導告訴我說,那個山村條件很艱苦,考慮到單位的具體情況,只有派年輕的同志去,希望我理解。既如此,我也不說二話,點頭就應允了。
收拾行李時,除了簡單的幾件換洗衣物,最不敢忘記的就是去書房選幾本書帶上。為防止書在路上損壞,我特意把書裝進一個塑料袋,放在汽車后備箱里。時逢陰雨天,車子一路顛簸,在濕滑的山路上折騰了近兩個小時才抵達一個山腳下。見到幾個村民騎著摩托車侯在那里。匆匆下車,換乘摩托車在險峻的山路上又顛簸了近兩小時才來到目的地。淳樸的山里老表拿出珍藏的水酒來招待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幾碗水酒下肚,我便昏昏乎乎了。待到一覺醒來,整理隨身物品時,才發現那一袋書落在車后箱里了。
沒有書,這半個月日子可怎么過哪。我頓時傻了眼。
這是個偏遠小山村,整個村莊約莫三十戶人家,繞村走一圈,只不過半響功夫。頭兩天,我和幾名村干部走家串門,感覺挺新鮮。幾天之后,我便再也難耐那份無書相伴的寂寞。回到住處,每每習慣性地想隨手拿一本書來翻讀幾頁,桌前卻空空如也,尋覓四周,只在床頭柜上看到一本泛黃的被主人遺忘的《故事會》。白天還好,待到晚飯過后,我便如丟了魂一般,心里頭仿佛有只爪子在撓,憋悶得發慌。百般無奈,我只有拿起那本泛潮的《故事會》來看。
我的閱讀胃口豈是一本陳舊的《故事會》所能滿足?我開始了一段艱辛尷尬的尋書之旅。從村委會到村民的家里,我幾乎逐家逐戶去討書,結果卻令我大失所望。除了村委會辦公室里找到一些報紙和幾本《半月談》,便再也沒有尋著值得靜心一讀的書。讀書,其實于我只是打發閑時的一種習慣而已。茶余飯后,或是閑得無事,特別是夜深人靜之時,我便喜歡找本書來,愜意地讀上幾頁。我極少刻意去珍藏書籍,但家里找幾本值得一讀的書也并非難事。我從未料想過,讀書會成為一種奢望。一次偶然的蹲村之行,讓我遭遇了與書失散的痛苦。那些天,沒有了書的陪伴,我著實難受,心煩意燥,像一條在沙灘擱淺的魚。
駐守山村的半個月時間,陪伴著我的,只有一本泛黃的《故事會》。那段無書可讀的日子,百無聊賴,精神幾近虛脫。回家之后,我專門買了一個四方形的休閑包,包里有一個隔層,正好放下兩三本書,這個包是專備出差或是下鄉時使用的。我對書也愈加珍愛起來,只要遇見好書,我通常就要買回家。每讀到一本好書,我都有一種喜逢知己的快慰,并不吝嗇把這份愉悅與喜歡讀書的朋友分享。家有好書,如若遇到真懂得讀的朋友,我還會慷慨贈之。我再也不想與書失散,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處處書香彌漫。
【安守在那一方麥地——我眼中的安然】
是我想象中的樣子,精致的衣著,爽凈的語氣,白晰的皮膚,靈性的眸子。咖啡館里,對面而坐的安然,淡定的'姿態,極容易就會讓人想起秋天金黃的一片麥地。
倉促之間能有心情喝咖啡。這種情景,不用費心思,極容易猜出這是種怎樣的氛圍。屋外春雨乍寒,館內卻空氣熱烈。神交甚久的幾位文友幸運邂逅,讓這么一個平常的初春之夜顯得格外清新。
我選擇在一個靠窗的位置,隱在幾位文友之中。館內的燈光懶散而隨性,我這個位置,正好映在半明半亮的光暈里,是個適合聆聽和觀察的角落。靜靜地,我目光游離,一次又一次,每到最后,目光如約在安然的身上定格。
我不是崇拜主義者,沒有追星的經歷。至今為止,我沒有對哪位明星或是人物表以“崇拜”之意。對安然,我亦如此。但我不得不承認,我被她的文字深深折服。就在不久前,我從文友手中取過安然的新書《麥田里的農婦》,那一刻,我有感覺,捧在手里的那本裝訂精美的書冊,沉甸甸的。
讀安然的文字,除了文采,我更喜歡去感受她那份淡定的,浸滿真情的心。安然的創作,以自己的真實生活為創作基點,以一個女人的眼光和感受,解讀人性,剖析生活。有關安然作品的詮釋,我已看得太多,聽得太多。以一個普通讀者的心理,我更愿意去琢磨,喜歡寫這樣的文字的女人,是不是真的,和我想象中的一樣,安守心靈,淡定坦然。
從見面到接觸到暫別,只有短短幾個小時。匆促之間,讀懂一個人幾乎沒有可能。但我相信,我至少可以給自己一個答案。斷續之間的閑聊,文學話題的溝通,處事態度的探討,安然總是保持著一份平和,臉上的表情透著真誠,當然,真情流露的同時,我有注意到,有一種骨子里的清高。這種清高,在我的眼中,是一份保持,堅持。這種清高,讓人悠然而生一種敬佩。
人是很難脫俗的,心可以,身卻不能。很多人寫字,除了悅心,謀生,更是為了給自己尋求一個庇護的去處,安頓自己浮躁的心。現實里,這樣的地方是幾乎找不到的,但文字里,很容易就找到了。問題是,絕大部分人只能選擇在文字里躲避,卻不能在文字里重生。安然卻能做到。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愿意做一個簡單純粹的女人,只求做一份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此而已。她甚至可以放棄高收入的金融工作。
在閑聊起,安然坦率地說,作為一個女人,她不喜歡從政,不喜歡做女強人。我開玩笑說,你可以做一個在家做飯帶孩子的女人嗎?做得到嗎?安然說,能做到。我懷疑。她再重復,我真能做到。
這樣的閑聊很世俗,幾乎和文學不沾邊。但我卻喜歡將這些世俗和寫作的安然聯系在一起。在寫作這件事情上,安然的態度是值得欣賞的。純粹的寫作,純粹地追求。寫作之初,作家的心態幾乎一樣。成名之后,再能安守之初的心態,其實太難。短短的聚會過程中,幾次聽到安然說,我無所求,所以,我較之于別人,少了很多煩惱,也多了很多愉快。無所求!安然的這種“無所求”,值得多少人去“求”?
走進任何一個圈子,要做一個圈內的“凈者”就不會太容易。在文壇這個圈子里,安然顯然給自己的定位同樣是純粹的。這對安然自己是一種福。相信不僅是我,很多人也是這么認為。
安然總是很懷念在榕樹下網絡寫作的那些時光,簡單快樂。這種快樂,卻是那么不容易。我不知道,如今的安然,是否能再重拾那份愉快了。
談到安然的新書《麥田里的農婦》,短暫的時間里,沒有談及書中的內容,卻多次提及書的名字。安然對這個書名用意之深,少有人能解。有意思的是,安然說到這么一個話題,她對農村并不熟識,卻做過一些農活,只是對稻田十分厭惡,因為稻田里總是有螞蝗、稀泥之類。安然坦言,她更喜歡麥田。其實,我不知安然對麥田有多少了解,一個生自南方的女人,卻對根基不深的麥田如此鐘情,這是否可以理解為,麥田和稻田,在安燃的眼中,麥田更浪漫美好得多。
有人說,安然取這么一個書名,是因為書中節選的文章,有一篇《麥田里的農婦》。安然自己說,不論書中是否有同名作,她是堅定了這個書名的。傾心在文學的麥地里,播灑文字的種子,堅定自己的追求,豐足精神的世界。安然告訴我們,她就如此簡單,甘作一個麥田里的“開心農婦”。
【春來夜讀書散文】相關文章:
春夜散文11-17
春夜短文散文11-11
春來霜冷山依舊散文11-19
夜枕水聲入夢來散文欣賞11-13
元曲《喜春來·春宴》12-15
春雨欲來散文11-14
夜散文欣賞11-18
晨夜散文11-03
春抒情散文08-23
春之雜感散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