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墻根下溜達散文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為了參加陜西師大的函授考試,我在西安建國路一個親戚家住了段日子。正值暑期,城墻根下的溜達,便成了每天晚飯后必須的“課程”。
夕陽,在城墻的古磚上抹出紅暈。一只只玲瓏的鳥兒,擦著墻體飛翔,引領著我的目光。
在城墻下散步,有種穿越歷史的韻味。
酷夏的傍晚,時間總是顯得漫長。不知不覺的,我就溜出了東門。凝神間,小樹林里,隱隱傳來秦人的唱腔。有激昂悲壯的老旦,凄婉哀怨的青衣,還有渾厚高亢的花臉。無疑,這是秦腔迷的世界。在城墻根下吼秦腔,也算是古城獨具一格的文化亮點。
忽然間,路燈亮了起來。河面橋欄上的石雕,泛著銀色的光。石橋的另一頭,接到了古老的城墻。六百多年過去了,城墻上的石磚依然泛著青黑銹跡,城墻門洞里面的街巷依然錦繡繁華。
在燈光的映襯下,護城河的水面平靜安詳,倒映著班駁參差的樹影,仿佛要將它遮蓋起來。一陣微風吹過,四周彌散著槐花幽然的清香。記得小時,父親帶我來過這兒,護城河干涸腥臭,墻根下到處都是破舊的瓦房和茅草棚,垃圾遍地,雜草從生。父親說,這一帶居住的大多數是山西人和河南人。他們為了謀生,從家鄉逃荒到這兒安了家,茅草房子和牛毛氈房子隨處可見。父親依然保留著他童年時的記憶:河水里生長著蘆葦,有成群白鷺飛翔;城門洞里,聚集著賣棺材的……“那時,護城河的水比現在大多了,聽說每年都要淹死人。”
讀書人,總是喜歡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有時,我會騎著親戚家的自行車,穿過城區,來到南城墻。一群麻雀,在風的伴隨下,撲棱著翅膀,從樹枝間飛到了城墻上。暮然回首,孔廟碑林突然呈現在我的眼前。青石黛瓦,紅柱藍窗,魁星樓閣,書齋明塔……遙遠的、古舊的景致,仿佛穿越了歷史的`云層,清晰地閃現在我的腦海。
小巷兩旁,林立著古雅的門鋪店房。徜徉在碑石叢中,我的肌體仿佛洋溢著宋明孔儒的爾雅氣息,胸腔頓時閃耀出了關中書院的哲思理想。恍惚間,《論語》《禮記》里的句子宛然回響在耳旁。
我放慢了腳步,注目著墻根下一位銀須皓首的老者。也許,他是城墻根下的老住戶,衣著散漫,灑脫悠閑。他正在揮灑著筆墨。遒勁舞動的毛筆,游走在白色的紙端。字里行間,宛若宣泄出李白、杜甫的千古絕唱。
那是我在古城滯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夏天。二十多年過去,依稀記得,在東門城墻的一塊磚上,我曾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是用削鉛筆的小刀刻的。后來的日子里,我為自己的那種不夠文明的行為臉紅。然而,那卻是我企圖將靈魂融入古老歷史的一個印記。
2003年的春天,我在鐘樓飯店開了幾天會。遇到這樣的機會,我總是選擇傍晚時去城墻根下溜達。內地的城市,幾乎是一個模樣。唯有城墻根,才能顯示出古城西安的個性。我還是去了東門。雖說南門近些,但感情上貼近東門。和二十多年前相比,東門外已經成了公園。河水波光粼粼,岸上密蔭如匝,園內遍布花草,鮮花爭奇斗妍。一片露天舞場上,許多中老年人正在音樂的伴奏下歡快地舞蹈。墻根處,幾個中年漢子吐納運氣,打著太極拳,一招一式舒緩自如。那邊,幾個老年人正在下象棋。孩子們,在樹林子里高興地奔跑追逐。一簇花叢下,一對戀人正在細語纏綿。
清風徐岸,綠草如茵。在這樣的背景下,古城墻,越發現出莊重,巍峨。
走近曾經刻著我名字的墻根,試圖找到歲月的痕跡。不知是墻體換了磚塊,改變了模樣,還是被歲月的手掌抹去了,總之,我找不到那歪歪扭扭的兩個字了。正好,它讓我從此不再留下遺憾,以及愧疚。
城墻根,一個西安人永遠也不會古老的話題,就如同他們與羊肉泡饃的情結一樣,懷著一種怎么也割舍不斷的眷戀。
溜達,是西安的方言。用在城墻根下,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在墻根下溜達散文】相關文章:
愛溜達的云睡前故事02-18
在路上散文05-01
醉在春日散文11-19
我在等散文11-11
因為你在散文05-02
寂寞在吟唱散文05-01
他在等她散文04-30
你在,幸福在抒情散文02-02
華麗,在轉身之后散文11-16
云在夢里停泊散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