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扇子輕扇風散文
一直認為,扇子是一件奇妙的東西。扇子原本應該是一件專門用來扇風的工具,是夏令時節(jié)解暑引風的必備之物,可是,在咱們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文化古國,這個扇子就絕對不僅僅是一種扇風的工具那么簡單了。
不知道這個世上最原始的扇子,是什么樣子的,不過想來就應該是我們的祖先們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摘下樹上的一片碩大的葉子,例如棕櫚葉、芭蕉葉之類的,然后,拿在手里就扇了起來,這就是最原始的扇子。后來他們或許發(fā)現(xiàn),把樹葉子曬干,進行簡單的加工之后,會使得制作出來的扇子,變得更加輕便,扇起風來更舒服,也更加容易保存,自此,制作扇子的工藝,便從此產(chǎn)生了。
接著,隨著絹緞和紙張等的出現(xiàn),人們開始想到,可以用這些工具來制造扇子,使得扇子更加易于保存,制作出來的扇子也更精巧,于是,使用各種材料制作的扇子,便由此產(chǎn)生了。竹子、木頭、紙張、象牙、絹布、飛禽的羽毛……只要是你能夠想得到的,就可以拿過來制作成扇子。
由于制作扇子的材料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珍貴,扇子也逐漸從單純用來扇風的工具,變成了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就好像《水滸傳》“智取生辰綱”里頭說的那樣“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首打油詩自然是反映了王孫公子不知民間疾苦的丑態(tài),不過,從另一個側面或許也能夠反映當時人們對于王孫公子這些權貴階級的看法,人們認為他們的形象,是與一把象征高貴身份的扇子,分不開的。
說起拿扇子當成地位的象征,自然很容易地就能讓人想起在皇帝背后的“儀仗扇”了,我們經(jīng)常可以在影視劇作品中看到,在一位皇帝的背后,站著兩位面容姣好的宮女,她們一人手中拿著一把高可及人的扇子,擺出造型來。這樣巨大的扇子,自然不是用來扇風的了,它們只是聾子的耳朵——擺設。
就連皇帝都這么喜歡擺造型,上行下效,老百姓們又怎么能不效仿呢。當然,一般的平民百姓,使用扇子,還是以實用為主的,那些熱衷于玩扇子的,主要是文人雅士或者是富家小姐。
除了服裝是分性別的以外,您是否還能想到,扇子,也是有性別的喔。文人雅士和富家小姐用的扇子,是截然不同的。
女孩子家用的扇子,主要是團扇。它的形狀首先就好,團團圓圓的,符合中國人心目中吉祥如意的意思,所以,女子一般都會對這種形如滿月的扇子情有獨鐘,再說,它們一般都是用絲織物做成的,所以用起來輕巧靈便,特別適合蒲柳之姿的弱女子使用。對于女子來說,扇子除了是用來扇風的以為,還可以有一個重要的用途,那就是遮面。都說“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那種欲說還休的朦朧境界是最美的,可是,不擅琵琶的女子又當如何呢,一把輕巧的羅扇,就是她們最好的道具。自從有了王建的那首《調(diào)笑令》“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美人們便更加喜歡用扇子來遮擋自己的臉龐了。偶感不適,面色不好的時候,可以用團扇來遮面,便使女子們有了一種“病西施”的美;身體康健,臉色紅潤的時候,同樣也可以用扇子來遮面,就有了一種含情脈脈的美。用扇子擋住面目,那種嬌羞的姿態(tài),足以征服無數(shù)的君子們。
文人墨客喜歡把玩扇子,就和美女們稍有不同了,試想一下,一個堂堂七尺男兒,拿著一把圓圓的團扇,扭動著腰肢走路的樣子,是不是讓人覺得有些不忍去看啊。所以,對于男子來說,他們用的扇子,不是團扇了,而是折扇。
文人好扇,向來把扇子稱為“懷袖雅物”,既然要藏在袖子里,那么這扇子就一定要方便攜帶了,折扇,用時打開,收則折疊,用來“懷袖”,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了。試想一下,蘭亭雅集的時候,要是不能一邊搖著扇子,一邊吟詩作賦,就算是有美酒做伴、佳景環(huán)繞,也會讓人覺得缺了點什么,不甚完美。我甚至相信,如果唐伯虎月下與秋香會面,向其表露自己真實身份的時候,手中要是拿著一把扇子,那俘獲佳人芳心的成功率,一定比不拿扇子的時候要高。古代的文人手中要是沒有扇子,就好像現(xiàn)在的白領階層不喝紅酒、咖啡,只喝白開水一樣,是一件比較沒有品位的事情。
折扇與團扇為什么會受到上流人士如此青睞呢?那自然和它們的美觀和它們蘊含的深厚文化內(nèi)涵是分不開的了。
首先,在材質(zhì)方面,相比普通老百姓手里搖的蒲扇,它們自然是要名貴得多了,雖然我國是絲綢之國,但是對于科技尚不發(fā)達的古人來說,絲綢這個東西,還是比較值錢的,這么好的絲織品,不用來做衣服,而是用來做一把扇子,就可以想見這團扇的珍貴了。對于折扇來說,雖然扇骨以竹木為主,扇面以紙材為主,這竹子和紙張,算不上是特別珍貴的東西吧,但是,一些質(zhì)量精良的竹材和紙材,也是價格不菲的。更何況,有些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財力,拼命在扇骨上做文章,比如,他們會改用象牙做扇骨,使得扇子的身價倍增。
其次,折扇和團扇的扇面上要是空空的,什么都沒有,那自然是讓人覺得有些遺憾的。于是,人們便想出了在扇面上題寫字畫的辦法,使得扇子更加具有欣賞性、藝術性。如果能得名家題寫,這扇子自然是能夠搖身一變,飛到枝頭便鳳凰了。
在《晉書》中就曾經(jīng)記載了一個關于王羲之題扇的故事。說是王羲之有一次在山里頭看見了一個老婆婆,拿著扇子要賣,可是問津者寥寥,王羲之便在其每把扇子上都寫了五個字,那老婆婆開始時,還面帶慍色,認為王羲之弄臟了她的扇子,但是,王羲之告訴她說:“你只要說這是王右軍寫的,每把扇子足以賣百錢。”老婆婆將信將疑地試了一下,果然大家都爭相購買。不知道這個王羲之為蕺山老姥題扇的故事,是不是開了文人題扇的先河,但是,自那以后,經(jīng)過名家題寫的扇子,逐漸成為世人爭相收藏的珍寶,這的確是事實。
還有一種扇子,也不是普通尋常人能夠用的,這種扇子最適合的,就是握在那些高人們的手中,那就是羽毛扇。
說起羽毛扇來,自然就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位三國時候,“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諸葛亮了。他擎著一柄鵝毛扇,就這么扇著扇著,就扇出了一場東風,于是,一個草船借箭的傳奇故事就這樣展開了;他又是這樣,捻著胡須,微微一笑,用他的鵝毛扇,扇啊扇啊,就在曹丞相的戰(zhàn)船上扇出了一場大火,于是,一個火燒赤壁的故事,就這樣傳唱了千年。
當然,這東風自然不是他“扇”出來的,而是他“算”出來的,據(jù)說,諸葛亮可以通過觀察鵝毛扇上羽毛的形態(tài),來測算天氣的變化。一把小小的羽毛扇,居然戰(zhàn)勝了現(xiàn)代化的氣象學儀器,甚至連那陣來無蹤去無影的東風將在什么時候刮起,都算得清清楚楚,諸葛亮真乃高人也。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話,不如給我們的氣象預報員每人都發(fā)一把鵝毛扇吧,那樣,他們預報天氣情況的時候,或許也能像諸葛亮一樣準確了吧。
聽說,現(xiàn)在的服裝時尚界,最流行的就是混搭,混得越厲害,人們就越喜歡,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對于傳統(tǒng)的突破。其實,聰明無比的中國人,早早地就發(fā)現(xiàn)了這“混搭”的美妙之處,并且,把它付諸到了對于扇子的制造上。
是的,誰說只有紙張才能做扇面的呢,原本用于制作團扇的絲織物,就不能用來制作折扇嗎?
于是,一種用真絲做扇面的扇子,便應運而生。據(jù)說,這種真絲扇發(fā)源于安徽,距今已經(jīng)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想想也可以知道,既然是折扇,那么,自然是要“折”的,紙張是非常方便折疊的,可是,真絲就不這樣了,真絲綢緞柔軟、細膩、光滑,要把它們折成一棱一棱的,還要定型,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聽說,這種使用真絲做扇面的扇子,制作工藝十分復雜,總計有超過七十多道的工藝流程。首先,這絲綢的確不是可以拿來就用的,而是要經(jīng)過特殊處理,上漿,便是使其能夠定型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這些絲綢要漿洗之后,烘干定型,然后做成初步的扇形,接著就要染色印刷,弄完了之后,還要再次上漿風干,總之,那過程是十分紛繁復雜的。制作扇面這么復雜,制作扇骨的時候,又怎么能草草了事呢,所以據(jù)說這真絲扇的扇骨,要選用天然高山楠竹制作,絕對不是普普通通的竹子就能夠代替的啊。就是這樣精雕細琢,才成就了一把精巧考究的真絲扇啊。當看完真絲扇那純手工的制作流程之后,我不覺感嘆勞動人民那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耐心。所以,當那些文士淑女們揮動輕羅小扇的時候,絕對不能忘記的,就是這些普通的工匠們,在背后為他們默默付出的這一切啊。
既然人們已經(jīng)想到了拿綢緞來制作折扇,那么自然也會想到使用竹子來制作團扇。按理說,竹子這種東西,非常堅韌,用來制作折扇的扇骨,那自是再好不過的了,可是,這竹子細細長長的,就算最粗的毛竹也就那么點兒粗細,要如何才能夠使得它們延展開,成為團扇那寬大而平整的扇面呢?
我們智慧的工匠們,自有妙計。他們把竹子經(jīng)過劈、拉等手段,加工成了一根根堅韌的竹絲,然后,再用這些細如蠶絲的竹絲,精心編制成扇面。用竹絲制作出來的團扇,顏色嫩黃,以燈燭照之,甚至能夠透過光線,真可謂是薄如蟬翼啊。真的很難想象,那堅韌挺直的竹子,居然能夠在工藝大師們的手中,變得如此綿軟而細膩。
如果僅僅是把竹絲編織成扇面,還不足以顯示大師們的巧奪天工,最讓人驚嘆的是,制作竹絲扇的工藝師們,逐漸改進了他們的技巧,把原來的幾種簡單的篾刀,逐漸改制成了十多種適合剖、刮、挑等各種手法的刀具,在編織手法上,把原本單純的“人”字編織法,逐漸擴展成“點、線、破、十字”等各種新工藝,所以,他們?nèi)缃裰谱鞒鰜淼闹窠z扇就更加美觀了,甚至可以對照名家書畫編織,達到如同名家親筆書畫般的效果。如此技藝,果然是神乎其技。
據(jù)說,這種編織竹絲扇的技藝,是由清朝末年的龔爵五創(chuàng)造的,所以,竹絲扇也被稱為“龔扇”。
除了美觀大方以外,易于保存、使用持久,仍然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然而,紙張和絲織品都是很容易磨損的,該如何使得扇子既美觀,又能持久使用呢,我們聰明的.先人們突破了傳統(tǒng)的材質(zhì),使得扇子家族添加了許多新的成員,甚至還把許多原本不方便用作制作扇子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都拿來制作扇子了。
對于折扇來說,紙質(zhì)扇面的容易破損,是它最大的問題,尤其是當你拿到了一把由名家題字作畫的扇子,你還舍得拿它來扇風嗎,自然是要束之高閣,好好保存了,然而,殊不知,這樣做,卻使得扇子失去了其原有的使用價值,變成了純粹的收藏品。
記得有一個相聲,就是說的這件事情。說是有一個附庸風雅的人,費盡心思得到了一把“狀元扇”,為什么叫做狀元扇呢,因為那上頭有歷代著名狀元的題字,多達十幾位,這樣的一把扇子自然是價值連城了,這位仁兄當然是舍不得拿著它扇風了,可是,他又好顯擺,忍不住要拿出去給人觀瞻。為了防止把扇子用壞了,所以,當他拿著扇子的時候,就只是把扇子立在那里,不去動彈,而是把腦袋晃來晃去的,這樣可好了,不是扇子扇腦袋,變成了腦袋扇扇子了。
如何使得扇子能夠更不易損壞,成了人們考慮的問題。一種純粹用木頭制作的扇子便出現(xiàn)了。是的,紙張易損,木頭顯然要容易保存得多了。不過,自然不是所有的木頭都能適合用來做扇子的,經(jīng)過精挑細選之后,人們最終選擇了使用檀香木來制作扇子。檀香木制作扇子最大的好處,自然是不易損壞了,檀香木的木質(zhì)本來就是十分堅硬的,即使經(jīng)過各種工藝,把它們切成薄薄細細的木片,雕花鏤空之后,它們還是不改英雄本色,顯得“硬”氣十足。此外,檀香扇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檀香木有天然的香氣,而且香氣持久不散,即使你將它存放個三年五載、十年八年的,依舊可以散發(fā)出幽香陣陣、沁人心肺。據(jù)說,這種扇子當夏季過去,不再使用的時候,把它藏在衣箱中,還有防蟲、防蛀的妙用呢,這可比用樟腦丸好多了,至少在氣味上,就略勝一籌吧。
這樣的一把香氣撲鼻的扇子,恐怕不僅是文人雅士會對它愛不釋手,就算是嬌女美人,也一定不會討厭它們的。
除了檀香扇以外,我今天剛剛聽說,還有一種很了不起的扇子,那就是“火畫扇”。你看,光是這個名字,就霸氣十足吧,你想,這扇子,不管是紙扇、絹扇、蒲扇、還是羽毛扇,那可都是怕火燒的啊,可是,這種扇子,居然是用“火”來畫的,真是好生了得啊,我乍一聽見的時候,還以為和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有關系呢。
后來才知道,原來,這種始創(chuàng)于清代同治末年的工藝扇,是用玻璃制作的,用極其薄的兩片玻璃合成一柄雙面扇,然后用一種特制的火筆在上頭作畫,作出來的畫,是永久不會褪色的。人們的想象力,真是永遠都不會窮盡的,居然能想出用玻璃來做扇子,而且還成功了,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只是,這樣的扇子,用的人恐怕要極其小心吧,稍微一不留神,要是失手掉在了地上,恐怕就會摔成碎片,糟蹋了工藝師們的良苦用心了。想到這里,我不禁又突發(fā)奇想,不知道如果用鋼化玻璃來制作這種火畫扇,效果會不會更好呢?
多么神奇的扇子啊。我仿佛看見,漢成帝的寵妾班婕妤手持團扇半遮面,露出一只憂郁的眼睛,口里念著“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抱怨著皇帝為什么要輕易地將她離棄;我仿佛看見,八仙中的漢鐘離,用一把芭蕉扇,飄飄搖搖,橫渡東海的場景;我仿佛看見,孝子黃香,在炎熱的夏天,手持一柄扇子,為父母扇枕,孝感動天……扇子,在給人帶來涼爽的同時,也給人帶來諸多美妙的故事,難怪人們要費盡心思,發(fā)明創(chuàng)造那么多不同品種的扇子了,因為,扇子的確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東西啊。
【手把扇子輕扇風散文】相關文章:
輕灑一簾幽夢散文11-13
輕拈歲月,素心猶存散文11-04
秋高氣爽,風輕云淡散文11-08
輕倚疏狂不可語莊散文11-05
離歌一闋莫輕唱散文11-19
楊枝輕灑普散愁散文11-17
扇子的謎語03-30
輕嘆一句光錦綿長散文11-10
扇子簡筆畫步驟圖11-10
《輕肥》唐詩鑒賞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