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草籽開花也芬芳散文
我不擅長作序,可是能為《藍草籽》這本詩文集寫上幾句,心中卻有一種愉悅的感覺。寫點什么呢?還是從即將付印的《藍草籽》里發掘主題吧。“一枚瑤鄉的草籽/向往蔥蘢的春/跋山涉水/尋找泥土的芬芳/佇立于三尺講臺/敲開你微開的門窗……”讀著這清新純樸的詩句,此刻我只想以一個向導的身份,帶領讀者慢慢走進《藍草籽》的主人,英子老師的心靈世界。
英子老師的詩歌已開宗明義,不必再讓我為其介紹身份。也許,她與她的《藍草籽》一樣平凡普通,然而,真情的詩歌是美麗的,即使寫詩的人再渺小,其作品也是用生命火花焙煉出的寶石。藝術永遠高于生活,詩人的心永遠高貴而圣潔。
“希冀,來年/一點紫,一點綠/飄落在希望的田野/融入泥土,靜靜腐朽/芳香如故,化一滴滴甘霖/我飄動的深藍,把禾苗滋潤/能映入你那深邃的眼眸/哪怕只是輕輕,輕輕地……”是呀,平凡的《藍草籽》,不能召喚來整個春天,但終究會呈現一抹堅忍不拔的本色之綠。藍草籽這種植物,其實就是一種綠肥。百花齊放,正是春耕時,當別的花兒正在相互爭艷,人們卻會把藍草籽連同花一起用泥土覆蓋。英子老師擬用藍草籽命名自己的詩文集時,曾與我探討過其中的含義。為培一園花,寧愿成為會腐的草。這種有點凄美的含義,不僅是她詩文中的意象,更是她用一生來實踐的諾言。
我喜歡讀英子老師的作品,網絡上的,報刊上的,只要是看到了,再忙也會抽時間讀一讀。她的作品入土生根,給人輸送著一種濃郁的生活氣息。繁重的教學任務,為人妻,為人母的操勞,遮不住她的蘭心蕙質,隔不斷她與《藍草籽》的情緣。她的詩歌和散文,屬于她的瑤鄉,屬于她深愛的父母,屬于她熱愛的學校和她用心經營的生活。
“風輕輕地梳理著窗外的樹枝/嗓音很低/卻讓我聽得清那來自遠方的呼喚/鄉音/掙脫了時空的鐐銬/涉水而來,稻穗的'芬芳/親切地撫著我的臉/童年的牧笛/在指尖上舞蹈/溫馨的旋律,在心弦上流淌/今夜/我在靜靜的月光里/回首瑤鄉……”從這些無華卻擲地有聲的語言中,我們不難看出英子老師對故鄉那千回百轉的衷腸。面對逝去的母親,在痛定思痛之中,她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和淚吟唱,讓慈祥的母親,永遠地活在詩中:“今夜/我用燭光慢慢地點亮/銀河里的那扇天窗/我在仰望/天堂的媽媽……”
搖響英子老師的“四季風鈴”,跟隨她的文字徜徉于“一灣春水”、“聆聽夏雨”、“呢喃秋日”、“品味冬韻”之中,真是一種難得的精神享受。曼德里施塔姆曾經說過:詩歌就是對世界文化的眷戀。基于以上指認,讓我們苦苦地堅持向世界贈送禮品!”英子老師的詩歌和散文文筆優美、柔順,讀起來是很舒服的。特別是她在《藍草籽》中孕育的那種精神,其實正是我們目前要下大力氣培育的。我個人認為,可以把《藍草籽》讀成一種人品,一種做人的風格。是啊,也許我們都不曾留意過,那些不引人注目的藍草籽,盡管它也開花。然而,它依然美麗過、給予過。且聽英子老師娓娓道來的心聲:“春姑娘的第一個電話/我赤著雙腳奔跑/嗅著春天一米陽光的醇香/汲收一滴滴生命的乳汁/感受大地的脈動。”
英子老師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人,她容易滿足,常常陶醉于變為鉛字的一篇篇小作。但她又從不滿足,在懷化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奔走于阡陌縱橫的山野田間,嘔心孕育著生命的四季,且日日續日日,年年延年年,從不放松深入到社會的底層,從不放松刻苦的磨練,從不放松虛心的學習,所以才有了這次將作品結集出版的結果。借此機會,我要以老鄉的名義,衷心地向她道一聲祝賀!
“我是行走在湘西山里的瑤家女子/山以俊朗的形象/讓我癡迷于他的懷抱/在我的眼里/任何一處巍峨/都是大山用筋骨書寫的象形文字/任何一處逶迤/都是山嶺用血脈吟哦的美麗詩章。”寫著寫著,我的心里,突然流淌出這樣幾行文字。如果這可以算作是一首詩,我愿把它送給英子老師,送給令我魂牽夢繞的故鄉。
在百花盛開的文苑園中,英子老師的詩文如果只是一朵小花,那仍然是藍草籽的花。當我們捧讀這一本《藍草籽》的時候,自然也會想到“金無足赤”這句俗語,我十分相信讀者是能品味出來的。也借此機會希望勤勉的英子老師,以后會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獻給讀者。
【藍草籽開花也芬芳散文】相關文章:
芬芳元曲散文詩08-04
芬芳的美麗抒情散文02-05
為什么“石頭”也會開花06-19
散文鑒賞:我的芬芳醉了誰的心間11-20
挫折也很美麗散文11-27
寂寞也美麗初中散文02-02
堪折也不折散文11-15
時間也多物,空間也多知散文11-27
花開花落,誰人奈何?散文05-01
父愛也能如此細膩敘事散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