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歲寒三友散文
四季常青的松柏、經冬不凋的竹子、傲雪怒放的梅花,被蘇東坡譽為“歲寒三友”,亦即可以陪伴冬寒的三位益友。冬季天寒地凍,人們戶外活動明顯減少,大部分人下班后都在家中消磨時間。此時庭院中若有些松柏、竹子、梅花,自然會滿眼青翠,疏影暗香,清風襲人,一掃嚴冬的蕭瑟和肅殺,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心頭春意盎然,為略顯枯燥的冬季生活平添了些許生氣和情趣。但“歲寒三友”畢竟只是供人觀賞的植物,時間一長,難免令人產生審美疲勞。雖然千百年來“歲寒三友”一直是文人騷客詩詞歌賦的詠嘆焦點,我們也未嘗不能附庸風雅,效仿古人,但并非人人都有古人那樣的詩文素養和勃勃雅興。因此,“歲寒三友”實際上只屬于極少數特立獨行的高人,對于普通人而言,絕對不能指望依靠松竹梅這些耐寒植物就能打發漫長而枯燥的冬季生活。
我是喜歡閱讀的人,平日總是手不釋卷,冬天的大部分閑暇時間都是在孜孜不倦的閱讀中度過,其中,閱讀量最大的是文學、歷史和足球,它們是我的“歲寒三友”(姑且請允許我偷換一下概念),多少年來始終不離不棄,陪伴著我度過了無數個寒冷而漫長的冬夜。
“歲寒三友”之一:文學。雖然身為法學碩士,已學了許多年的法律,但我確實不甚喜歡法律,當年到復旦讀法律純屬偶然。其實,平心而論,學法律使人理性、嚴謹、務實、穩健,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本人確實也從中受益匪淺。但是做法律工作講究言必有據、行必有據,要求按既定規則和程序來規劃設計,而且必須始終保持邏輯和推理的嚴謹性。這種思維方式比較適合喜歡抽象思維的人,比如產生了黑格爾、康德等一大批偉大哲學家的德國人,但對于喜歡自由思考、天馬行空的我來說,法律未免太過刻板了一些,我不喜歡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來束縛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既然法律顯得枯燥乏味,而我又自幼酷愛文學,于是乎移情別戀、投入到文學的懷抱就成為再合理不過的選擇。
慚愧得很,大學四年看過的法律類參考書和名著少得可憐,而挑燈夜戰、虔誠拜讀的文學名著卻不計其數,就連三十幾卷的《莎士比亞全集》以及很少有人通讀的《荷馬史詩》和《圣經》也被我通吃,實在有些不務正業。幸虧我讀研時“洗心革面”,發憤苦讀,惡補了一頓法律專業大餐,自感已能文能武,從此才敢以法學碩士的招牌笑傲江湖。
在我看來,文學既非多愁善感女生之專利,亦非文人騷客們吟風弄月之陽春白雪,更非遠離世俗大眾的象牙之塔,文學的現實意義是巨大而深遠的',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人類社會,只不過通常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文學就其本質而言是感性的,它需要靈感,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有充分發揮作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反之,優秀的文學作品能激發讀者的靈感,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創作出更多的優秀文學作品,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從國家層面而言,國家的強大取決于科技的強大,科學創造講究邏輯推理,但更需要直覺和靈感,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想象力和創造力從何而來?科學家只有大量閱讀人文書籍尤其是文學作品,才能培養出超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有召之即來的靈感。因此,文學的繁榮程度實際上事關民族的復興大計,絕非暢銷書排名榜的前后和版稅的多寡那么簡單。
話扯遠了,“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們還只是為生計而奔波忙碌的平民,大可不必那么憂國憂民。我是凡夫俗子,既沒有文學救國的抱負和能力,也沒有“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情懷,我之所以喜歡文學,是因為多年以來,它已經成為一種難舍難分的習慣,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突然失去它,我不知道生活會亂成什么樣子。當然,我也很感謝文學,它不僅賜予我流暢的文筆,而且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地培養著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我在近年的學習和工作中靈感有如井噴,時有神來之筆,這都是拜文學之神奇所賜。文學就象一位風情萬種的可愛女孩,我對她一往情深,她使我變得神奇,今生今世已無法分離。
我只看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尤其喜歡古典詩詞,從不看中國當代文學。因為在世俗和功利大潮的沖擊下,當代文學已變得相當庸俗和浮躁,佳作越來越少。而我是一個崇尚傳統和經典的人,我寧愿品茗通宵夜讀唐詩宋詞,也不愿在書店里吃力地尋找一本可以讓我讀上哪怕一個小時的當代小說。
“歲寒三友”之二:歷史。我自幼就酷愛歷史。還在讀小學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套兒童歷史啟蒙讀物《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我當時用了三個月如饑似渴地一口氣讀完,從此與歷史結下不解之緣。在讀大學時,不務正業的我除了主攻文學外,還兼攻史學,看過許多中外史學名著,如《史記》、《三國志》、《世界史綱》、《世界文明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英語國家史略》等。讀研后,由于學習和工作繁忙,一度中斷了對歷史的研究。2003年春,上海“非典”肆虐,當時我在家閉門不出長達兩個月,終日以讀書消磨時光,于是終于有時間重操舊業。當時看了臺灣學者黎東方的一本《細說三國》(文風詼諧幽默,易中天《品三國》的文風和創意都疑似剽竊該書),一下子產生了重新研究中國古代史的沖動。看完了黎東方的細說系列后,又拜讀了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力作,并見縫插針地重溫了部分《二十四史》。幾年來,利用工作之余和節假日,對中國史和世界史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溫習和補習,總算是略知一二了。
培根曾說:“歷史使人睿智”。小時候,雖然喜歡歷史,但并不太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因為即使從我這樣的歷史愛好者看來,歷史無非是告訴我們某年某月某地發生了某事,對于普通人而言,這些都是塵封在博物館和檔案館的東西,是相當枯燥乏味的,這些故紙堆如何能使人睿智呢?
后來,我終于明白了。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當然要告訴人們某年某月歷史上發生了什么事,但不能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人們某年某月歷史上為什么會發生這些事,要用歷史的觀點去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總結經驗教訓,歸納出一些普遍性的規律,以照亮人類未來的道路,使人類今后少犯歷史上同樣的錯誤,少走歷史上同樣的彎路。人類社會的歷史,無論是國家的歷史還是個人的歷史,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因為人是社會性生物,他們有著普遍性的缺點和弱點,無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發生了多大變化,這些普遍性的缺點和弱點都仍然存在并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進而影響人類的命運。所謂“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就是指人類總是難以擺脫一些歷史規律,人類社會總是在周期律中循環。歷史研究的真正價值,就在于研究和掌握這些規律。僅僅熟悉歷史的人只能稱之為歷史愛好者,只有熟悉和掌握了歷史規律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以史為鑒,無論對于國家、政黨抑或個人都有著重要意義。對于個人而言,即便一個人再優秀,他的知識結構和人生閱歷總是存在著局限性,在應對各種復雜多變的事件和局面時,難免捉襟見肘,力有不逮,雖然他可以向別人虛心請教,但他未必能找到這樣的及時雨和智多星,即便有幸找到,此人的知識結構和人生閱歷可能同樣存在局限性,此時,求己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史。因為,歷史人物也曾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優缺點,面臨著同樣或類似的問題,他們是如何用他們的智慧最終解決這些問題的,這對于今天的我們,無疑具有直接而現實的借鑒意義。
歷史能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智慧,它能賦予你一雙慧眼,讓你在時光隧道中穿梭,使你看透過去、現在和未來。每個人都能在歷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適時地調整自己現在的坐標和行為,以免墮入歷史的陰影中。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歷史確實使人睿智。
我喜歡歷史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史學名著大多同時也是文學名著,文筆非常優美,非常符合我這個文學愛好者的口味。比如司馬遷的《史記》文采燦爛,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已反復看了幾遍。
不過,我從不看官方史書(《二十四史》除外),因為官方史書對一些敏感歷史進行了大肆歪曲和篡改。歷史不屬于某個政黨或政府,也不屬于某種意識形態,它屬于整個中華民族,屬于全人類,如實地記錄歷史,是對自己的良知和子孫的未來負責,對歷史的篡改,就是對民族的犯罪。
有個歷史類的網站春秋中文網還不錯,它的中國古代史論壇辦得較有水平,我從中學了不少知識,而這些知識在官方史書上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該論壇的水平近來有所下滑,好帖子越來越少。也可以理解,畢竟在市場經濟的誘惑下,能潛心于史學研究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歲寒三友”之三:足球。每天上班一到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把電腦打開,登陸有關站,瀏覽有關的足球新聞。耗時約半小時左右,這已經成為我雷打不動的習慣,即使工作再忙也不例外。晚上在家不大看電視,但晚間體育新聞中的足球報導、周一CCTV5的《天下足球》以及周末的歐洲聯賽直播則從不落下。但我從不看甲A、中超,因為一個充斥著假球、黑哨的低水平聯賽實在是玷污了自己的眼睛。我也很少看國足的比賽,因為這樣一支技戰術水平和職業道德都很低劣的國家隊實在無法激發起我的愛國熱情。我喜歡意甲、西甲、阿根廷聯賽還有歐洲冠軍聯賽,英超和德甲技術粗糙了一些,不過只要球隊中有我喜歡的球員,我也照看不誤。
在我看來,足球不僅是一項對抗性最為激烈的競技運動,也是一門充滿著智慧和謀略的綜合藝術。一支球隊若想贏球,必須同時擁有出色的球員、嫻熟的團隊配合、正確的賽前訓練以及合理的戰術運用和臨場指揮這四大要件,這四大要件必須完美結合,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比賽雙方就象兩位一決高下的劍客,又象兩位進行博弈的棋壇大師,或是正面交火的兩支部隊,雙方周密謀劃,斗智斗勇,火星四濺,奇謀頻出,高潮迭起,跌宕起伏,充滿懸念。我喜歡這種緊張、激烈、刺激而又充滿懸念的氛圍,也很關注雙方主教練和球員在己方處于被動或劣勢時如何靈光乍現,力挽狂瀾。因為人生同樣充滿了競爭和對抗,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而綠茵場上層出不窮的智慧和謀略就象中國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計”,精彩紛呈,波譎云詭,令人嘆為觀止,這是一部智慧的寶典,其中許多經典戰例所折射出的勇氣和智慧對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其實,足球最吸引我的并非智慧和謀略,而是某些天才球員的驚艷表現。比如馬拉多納、雷東多、卡尼吉亞、里克爾梅等綠茵奇才,他們是球場上的魔術師和藝術大師,球在他們腳下變得如此神奇,他們將足球變成了一項賞心悅目的藝術。他們如此輕靈,如此優雅,如此華麗,儼然就是在球場上翩若驚鴻的精靈。在功利足球大行其道的當今足壇,這樣的大師已經越來越少,近乎絕版,唯其如此,這些古典而優雅的藝術大師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崇尚經典,也希望大師們為世界足壇留下更多的經典。
我的“歲寒三友”也許有些搞笑,也許有些枯燥,可是它們確實象朋友一樣曾經陪伴我度過了無數個寒冷的冬夜,并且仍將繼續陪伴我度過未來無數個寒冷的冬夜,我與它們就象戀人一樣難舍難分。也許還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但是,我決不會放棄它們,因為在這個日趨功利和浮躁的世界上,它們是我精神家園的一部分,即使有朝一日它們變成了物欲橫流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島,我也會堅守這片家園,永不放棄,因為這是我的伊甸園,我的理想國,在這里,我的心可以自由地飛翔,縱情地歌唱。
【我的歲寒三友散文】相關文章:
我的她散文05-01
我喜歡的散文11-13
我的想念散文11-05
我不懂的是我散文11-11
我的班長我的班散文04-30
我過的好累散文04-30
我的淚光記事散文02-02
我熱戀的林地散文11-10
我真想散文11-17
我的家鄉的小河散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