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珍貴的老照片的散文
2010年8月8日淘到一本《爨鄉文化風采》(陸良縣文化產業辦公室編著,2007年1月出版),在這本書的第297頁有一張老照片,這是1936年7月1日中樞鎮中心學校暨第一、三分校全體教職員的照片,從上面“萬世師表”“雅集大成”的匾額來看,應該是在文廟前所照的,它對于我們了解當時的教師和文廟提供了珍貴的圖片資料,至于上面提到的一、三分校,曾有人問過我,我說第一分校可能就是文化小學,當然這只是推測,還需要資料來證明。在這本書中,僅有兩張反映民國時期陸良教育的老照片,因此應該是很珍貴的,而這張照片曾經的擁有者就是我。
關于這張照片的來歷,在我的“書賬”中記得清清楚楚:這是2002年3月28日我連同5本書一起淘到的。當時它夾在一本黃色封面、黑字的《三角函數》中,我翻書的時候無意中發現的,在這張照片的右邊邊上有毛筆書寫的原持有人的名字:繆坤模存。他應該就在這張照片中。為什么現在的'照片上沒有名字了呢?這要從編寫文化小學的校志說起。大概是2005年,根據上面的要求,一些學校開始搜集資料,準備寫校志,因為我對歷史比較感興趣,曾根據搜集的資料,在縣文史資料上發表過幾篇文章,看到學校要編寫校志,我正好搜集到一點資料,于是我就把它貢獻出來,一共有兩張照片(這一張和一張上世紀80年代文化小學初中教師的合影)、一張上世紀60年代(1963年)文化小學的《畢業證書》、一張解放后(1950年)文化小學第一任校長羅宗祜親筆填的簡歷表。我認為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堪稱文化小學的“文物”。從羅宗祜的簡歷上可以知道,他才是解放后文化小學的第一任校長,雖然時間很短,1950年下半年即為王承驥,因為他是舊任續聘,所以很可能解放前他就是校長。從表上還可以知道當時學校的名稱是“陸良縣中建區中興鄉第一人民小學”。《畢業證書》為直排,上面既有文化小學的公章,當時的名稱改為“陸良縣先鋒公社文化街小學”,又有“陸良縣人民委員會”的大印,還有當時的校長郎滿鳳、副校長王承駿的私印。從這些印章上面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對小學畢業生的重視。背面為空白的《識字證書》,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當時處在困難時期,紙張缺乏,于是在50年代剩余的《識字證書》的另一面作畢業證書,這在當時是很常見的,還有的用作其他。可惜在編好的校志中,其它資料都用上了,只有《畢業證書》沒有用。照片上的字應該是掃描后在電腦中清除了。
2006年秋,《文化小學教育志》出版,有一天我到辦公室去要我提供的資料,沒想到卻被告知:找不到了。再問,說當時掃描好的圖片拿到出版社后,圖片顯現不出來,于是又把所有的實物拿到出版社重做圖片,之后就沒有拿回來(故前面說是曾經的擁有者)……不知道現在它究竟身在何處,現在的擁有者是不是也像寶貝一樣對待它,還是仍將它當廢物一樣扔掉,不知道還會不會遇到像我一樣能從廢紙中找到它的人,還是它最終的歸宿只能是廢品收購站,如果是這樣,我不知道這究竟是這張照片的悲劇,還是人的悲劇。唯一感到欣慰的就是在校志中還能看到這些資料,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文化小學的歷史,現在這張照片出現在這本書中,看到的人將會更多,能為家鄉的文化事業做一點事,是每個陸良文化人應盡的職責。
從別人遺棄的廢物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感受發現的快樂。2006年9月,我根據自己搜集到的關于民國教育的資料,寫成《民國教育點滴》一文,后于2009年發表于《陸良縣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七輯)。如果能搜集到關于“繆坤模”的資料,對于了解當時的教育或者這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將大有裨益。
2012年12月25日下午,方校長突然打電話叫我去辦公室拿我提供的編寫校志的資料,真有點喜出望外,6年過去了,原以為早就不知哪里去了,沒想到還在他的柜子里睡大覺。我的寶貝總算又回來了。
【一張珍貴的老照片的散文】相關文章:
一張老照片作文700字03-10
早起的心是一張白紙散文11-14
關于珍貴的近義詞01-15
珍貴的近義詞及解釋12-31
《珍貴的教科書》教學反思11-27
有關友誼珍貴的作文素材01-13
一張弓的寓言故事12-03
安然,不羈是我的一張名片作文08-23
友情的散文08-22
土地的散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