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情思散文
昨天開始的雨終于停了,天還是陰的,不知道雨什么時候有興趣再下。房后水塘邊打著白傘垂釣的人不知道什么時候走了。水面也沒了漣漪,恬恬地,等著輕風刮起新的波紋。有只小鴨子的,這回兒不知道去了哪里。坐在窗前,望出去除了樓房,就是綠樹,就是車水馬龍的聲響,就是三五成群的飛鳥,就是樓下一位婦人和孩子的說話—說的是什么聽不明白。
心思就往遠處飛去,就到了老家的那個小院落里,就看到墻上慈祥的面孔。哦,“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身在他鄉,更能感想當年少小離家對于父母和弟妹們的影響。因為我的離開,家里沒了勞力,父母便擔負了更多勞累,妹妹們也少了學習機會。這也是我時常覺得必須擔當對妹妹們更多義務責任的地方。聽著樓底車子路過輾起的水聲,享受著雨后清涼,更能讓我想到在家鄉,這炎熱的時節里人們怎樣坐在樹下喝著茶水搖著扇子等待太陽的墜落;想起三夏時節,父母曾經流落在土地里的汗水;想起我們怎樣一大早就關上門窗,熬過每一個漫長的日頭……
今天又讓我想起2002年的這一天。噢,已經過去10年了!那是兒子初中畢業的假期,動員了父母加上我們三口,一起去北京旅游。這次旅行創造了我家歷史上的數個第一:父母妻兒都是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旅游、第一次到海邊下海、第一次登上山海關、第一次到西安看兵馬俑……上飛機的時候還在炎熱的戈壁灘上,2小時航程后已經在細雨霏霏里到了北京,年邁的父母興致勃勃,接我們的小曹已經駕車等在門口……正是這次旅行,讓我沒有留下更多遺憾。因為在此之后的幾年里,父母先后辭世。我總在想,有許多事情似乎是注定了的,比如這次帶著父母的“生命”之旅,假若再有廷宕,眼望著父母離開的時候,將情何以堪!
一夜聽雨,時而也能想起詩圣,想起他的“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呵呵,他的茅可曾卷到南郊現天我呆著的地方?前幾年曾經去過杜甫草堂,看過復制的杜甫生活的環境。把情景位移到更晚的秋風8月,在雨天里換位感受,確能感受到他饑寒窘迫下的憤怒與無奈,以及這種情狀下生發的胸懷。成都是一個安逸的地方,但是任何安逸舒服的地方都是建立在基本生活條件滿足下的,沒了一間擋風遮雨的空間,“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狀況下,怎么會有什么安逸不安逸呢!換作今天,杜甫老人家當屬于連經濟適應房都住不起的人家,房不遮風,床不暖被,怎么可能生活得快樂!那些當年“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后裔們呢,是不是已經成為蜀中名流,或者座上貴賓?這是極可能的'。公然抱茅者也許是更貧困的孩子們,他們被父母安排了每天“抱茅”—撿柴的數量,偶爾得到一捆茅草,怎么可能輕易放下!依照貧富換代論,這些抱茅者今天成為人物也是可以預期的,或許他們還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早已不用“公然抱茅”的勾當。時勢轉換,人心變化,總離不開一定時代背景的。
我還是想著我的小城。那里可無法享受這樣的豪雨。如果說這里預報下的是中雨,連續一天多,到了戈壁灘那就一定是大雨,就會成災。雖然我們天天盼著有云來雨,但我也知道更多是癡心妄想。人是需要些癡心妄想的,這樣才能在某種環境下夢想另一種生活,日子才不會枯燥乏味。戈壁深處降水幾十毫米蒸發幾千毫米的現實生活里,我們忍受的干燥、風沙、鹽堿,一切都是那么直接銳利,一切都是那么直來直去,與南方的環境比對好像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里。但就是在這樣的世界里,人類卻在創造奇跡。我有點兒明白這個世界的另一種平衡。跟所有事物一樣,利弊相當,得失相對。給了你這樣,抽去了你那樣。這也許就是對于我的小城的最好解釋吧。
我還是想說看見的不同。在我的小城一有雨,鳥兒們就安靜得像躲藏在天國里去了;這里可不一樣,雨下著,鳥兒還叫著。我才知道什么是適應環境的能力。好比這里的人們一樣,經常在雨里,行走自如,該干嘛干嘛,可不像我們哪兒,來一場雨,人們就歡呼雀躍“老天放假了”,都靜靜地坐在屋里炕上椅子上看著天井里的雨,聽著從雨漏里嘩嘩流下的水流,期待著好雨來得更多些。
因為不同,所以相同,就是在這個雨天里讓我得出的最終結論—無論在哪兒降落的,都是水,是這個世界上的水,是從戈壁沙漠或者海邊蒸發而來的物質,是從故鄉或者他鄉云游而來的一些消息。
2012年6月25日
【雨后情思散文】相關文章:
雨后殘陽散文11-13
情思天地心靈森林散文12-03
槐樹下的情思散文11-12
天輪下的綠色情思散文欣賞11-09
雨后墨色棲鳳湖散文11-13
詩文:七夕情思04-21
秋葉牽動我的情思為題作文04-11
風雨后的彩虹作文08-09
《雨后的森林》教學設計12-09
語文課文《雨后》教學反思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