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無聲自照人散文
一輪皓月懸于中天,清冽冽,冷蕭蕭。千年萬年,不改容顏。
將士軍前不顧死生也好,美人帳下歌舞升平也罷,它都不曾發出半點唏噓。億萬年的風塵洗練,它早已習慣了烽火狼煙,風花雪月,亦看慣了年年歲歲相似的花和歲歲年年不同的人。
它像擺渡萬厄,安達人世的慈航,只將縷縷光明,絲絲希望傳送給人間;又像鶴發的老者,用枯松般遒勁的手為迷途的后生默默扶持一把,只睿智得不發一言,將一捋胡須,一拂袍袖的瞬間丟給他們自已去琢磨,領會。
人世紛繁,有人習慣提高自已的嗓門,甚至打斷他人的談話,以讓人聽見自已,附和自己;有的人即使小聲地發表零星看法,卻總有人在凝神傾聽,生怕錯過一言半語。這便是人與人的區別所在。很多的時候,無言更勝有聲。一臉善意的微笑,一個流轉的眼神,一次關切的舉手投足都足以讓人暖意叢生,感到被關懷,被理解。
世間萬物在無聲中流轉輪回。花開無聲,卻綻放美麗,為大地母親的面龐涂抹亮色;宇宙無聲,卻以其巨大的生命力操縱浩浩天體有序運行。人間大愛亦于無聲中醞釀衍生。夜半,母親躡手躡腳摸到床前,扎好被不安分的兒女踢掉的被褥,不驚醒甜美的夢;青島,“微塵”們為困境中的人遞上一雙雙援助之手,卻“無言”以對新聞媒體的熱情,只默默演繹著新時代的雷鋒的故事。
在此,我不得不又一次引申出那句如陳年棉被,已老得不能再翻新的話:沉默是金。或許此言一出,世人的口誅筆伐便劈頭蓋臉而來。大多數人的觀點:沉默注定被湮沒。且聽一則故事:兩個廚師同去一家知名飯店應聘,一個將廚藝說得天花亂墜,中西菜式,蒸炸燜燉,似乎無一不精;另一個則顯木訥:“給我三十分鐘,做一道菜嘗嘗便是。”結果,訥于言者持證上崗,伶牙巧舌者卻黯然離去。淺薄的繼續淺薄,深刻的愈加深刻。智者總是無言,以不變應萬變,以心靜如水對抗世態喧囂。豈不聞:“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紙上談兵的'故事也在時刻告誡我們無需聒噪。正如西方諺語:烏鴉聒噪是因為它要急于掩飾自已無知。
昔日的大明王朝,更名改姓成為故國,只剩滿目銅駝荊棘,破碎河山。欲振臂高呼,大舉義旗,無奈以寡敵眾難成氣候。于是,王船山憤然化百煉鋼為繞指柔,尋個山水勝處隱匿起來,著書立說。至少留下了一份民族氣節錚錚然蕩氣回腸: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聲自照人。他沉默了,他只得沉默。所幸他選擇了沉默,歷史的書簡上才又多了幾分入木的深刻.
真正的智慧,就像河流一樣,越深越無聲。不妨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機會,為自己擠一點時間,留一方思維的空間,在無聲的人生留白中為生命增添一份厚實,以免于墮入淺薄之流。
看那中天之明月,談知識之淵博,莫敢與之并論;論眼界之開闊,更無人可與之齊肩。然而,它只無聲地為離人照落花,為閨人遞情意,為黑暗獻光明,為游子傳遞“天涯共此時”的慰藉,將功過是非留給時間去評說,歷史自會還它一片皎潔,塑它一個金身。
曾經,多情的詩人在江邊久久徘徊,衣裙漫飛,一遍復一遍地求索:江月何年初照人?如今,江風不再清新,多情慘遭流放。還有幾人在靜默中冥想:念廊橋明月,夜夜知為誰升?
【明月無聲自照人散文】相關文章:
有朋自謎語中來散文09-27
有愛城自芳散文欣賞11-08
用無聲造句11-06
最新中秋明月作文03-19
悄無聲息造句11-07
《明月夜留別》唐詩鑒賞11-23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03-14
《無聲告白》有感---找自己09-14
靜雅如花開無聲詩文04-23
清風明月的成語解釋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