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也談養老散文
長大了,我才明白:人從出生那天起, 其實是一個“慢慢長大,慢慢變老”的過程。也就是說:不管你官大官小、富人窮人,結局都是一樣的,這充分體現了大自然對每個人機會的平等性。
今年我已是知天命之年,對于人生這盤棋早就看透了。按現有的政策和制度設計,再過10年我也加入退休職工行列,向醫院老干科報道。中國的計劃生育國策,造就了世界獨一無二的“四二一家庭結構”。試想:如果能力強的孩子不在父母身邊,頂多是給父母經濟上的幫助,很難親自照顧父母;通常能力差的孩子能留在父母身邊,但也面臨社會的殘酷競爭,很難同時照顧四個老人。我們的父輩,基本上還是依靠兒女孝敬,而安度晚年的。我們這代人,對自己的父母沒少付出,對這個社會也沒少付出,但當我們老去的時候,誰來照顧我們?誰給予我們精神上的關愛?都是一個未知數。
這幾天,我一直在關注“養老”的話題。我陸陸續續看了一些網上的文章, 大體上有這么幾種觀點:1,政府養老;2,子女養老;3,居家養老;4,以房養老;5,做義工養老:清華大學楊教授提出,建議職工在退休后,先不拿工資,在養老院做義工,直到65歲再拿退休金。各位好友,不知大家看了這位楊教授的建議,有何感想?你贊成還是反對?你可在評論里,發表自己的看法。
據我所知,瑞典和澳大利亞實行以政府養老為主的模式。20__年我在瑞典的時候,曾聽別人講過一個故事:一個老人住院了,醫院電話通知老人的兒子。這位兒子去醫院看了一下,他老爹沒死,也不守在床前,而是按照原來的計劃,繼續他的旅游行程。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這個兒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不孝之子。
這個不孝之子,為何能繼續他的旅游行程?這是因為醫院提供免費的生活護理服務,不需要病人家屬親自護理病人。此外,中國的父母,天生要比國外的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大,根據對等的原則,即使以后醫院提供生活護理服務,中國的兒女們也應該常去看望生病的父母。
我是從事醫務工作的,屬于服務行業,下面談談關于如何發展養老事業的一些建議,供各位參考。
第一,政府要重視養老產業的發展,要做到未雨綢繆,盡早規劃。政府應主導養老產業的發展,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大力興建醫院—養老院模式的養老機構。
第二,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法規,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養老事業中來。例如:可通過提高從業人員待遇和把好從業人員資質入手,將那些沒有獲得護士執業資格的護士,吸納到養老服務業,暫時解決這些人的就業難題。
第三,鼓勵身體健康的退休人員,參與“互助養老”事業。對那些自愿參加護理老人的愛心人士,提供臨時性就業崗位,在誠信記錄上記錄養老院“志愿服務時間”,將來可換取相應的養老院“被志愿服務時間”。
第四,這項建議可在有條件的單位進行試點,成熟后在社區全面推開。例如:在醫院,可由工會或老干科組織,讓醫院同事之間開展“互助式護理”。因為醫院同事們彼此熟悉,而且掌握不同技能,可以更好的互相照顧,以便讓我們一起慢慢變老!
以上建議,僅僅是我個人之見,未必符合中國國情,權當各位參考吧。
【也談養老散文】相關文章:
也談韓寒06-09
也談“寫作”08-05
也談責任07-02
也談責任07-16
也談品味生活08-17
高考小談散文04-11
高考小談經典散文04-09
初三作文:也談責任08-06
時也匆匆,人也匆匆散文(精選28篇)11-25
高二議論散文:談意氣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