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沙溪散文
我喜歡溪流,喜歡它的靈動活潑,喜歡它的神秘幽深,喜歡它的曲折蜿蜒,更喜歡在溪畔與古村的美麗邂逅。
你看,一彎清流,攜著遠山的蒼翠,從東南逶迤而來。金色的沙粒,在一川碧水里,靜靜地沉睡。于是,我遇見了澄澈的沙溪,邂逅了美麗的沙溪古村。
沙溪,這個安福縣竹江鄉的美麗古村,因村前的小溪里多沉沙而得名。古村呈東西走向,坐南朝北,四面青山環抱,沙溪水像一條玉帶,輕輕地繞過村莊的東側,再一路向西飄去,最后匯入瀘水河。
一座青石板橋,橫跨在村口的沙溪之上,橋面由四塊巨大的青石條鋪就,橋畔有一個碼頭,臺階也是由青石條鋪成,一共有四階。村中老者告訴我,這個青石條的數字是很有講究的,寓意為“四季平安”。因為在當時,這座石橋是村民出入的必經之地,橋畔的碼頭,也是村中婦女漿洗衣物的地方。“平安”二字值千金,只有風調雨順,四季平安,才能生活幸福美滿,這是古代沙溪人樸素的人生愿望。
過了青石板橋,不遠處就是“心齋公祠”了。祠堂三進,前有方形院子一所,旁有耳房數間。祠堂主體建筑,屬明清風格,青磚黛瓦馬頭墻,飛檐斗垬門楣高,天井藻井美窗雕。整個祠堂,氣勢恢宏,華美壯觀。然而,最吸引我的還是祠堂牌樓上的“心齋”二字。心齋,出自《莊子·人間世》篇,意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所謂心生虛,虛生靜,靜生明,只有放下私心雜念,心胸才會開闊,內心才會寧靜,之后才能抵達人生的'真諦,最終達到“坐忘”的境界。祠堂取名“心齋”,據村民說,是為了紀念村中的一位叫顏心齋的舉人。他早年在外做官,官聲甚好,人緣極佳。他致仕之后,回到家鄉,潛心修道,好老莊哲學,每日都要反省自己,再加上他又用自己的積蓄,從外地運來青石條、青石板,架橋鋪路,積德行善,深得村民愛戴。他去世后,村民建“心齋公祠”來紀念他。祠堂的耳房(或者叫側室)的門楣上刻有“退省軒”幾個遒勁的大字,以彰顯他的美德,字跡至今還很清晰。
我從“退省軒”和“心齋”的字眼里,仿佛窺見了顏心齋的自省和豁達。其實,在古代的鄉村,正是因為有許多像顏心齋這樣的鄉賢的存在,鄉村才不至于淪為文化的沙漠,鄉村的文化傳統才得以保留和傳承。我們真的應該感謝這些鄉賢們!
在祠堂的右邊和后面,是一排排古民居。村中較有名的古建筑有牌樓、義倉和司馬第。在村西還有顏氏宗祠,宗祠的前面豎立著八塊青石條做成的旗桿石,只是不見了當年官府賜予的旗幟。但我可以想象,當年顏氏族人中舉后的無限榮光,也可以體會到顏氏先輩對后人的殷殷期盼。
佇立在旗桿石前,從鐫刻在青石碑上斑駁的文字中,我讀到了沙溪人“耕讀傳家”的傳統,耳畔仿佛傳來了孩子們吟誦《詩經》的童音,宛如天籟在沙溪的上空縈繞。
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小巷,我仿佛穿行在明清時期的沙溪。一條青石板的小巷,幽深,寧靜。一曲琵琶的樂音,由遠而近,宛如禪韻,漸漸消逝在巷尾的炊煙里。一朵油紙傘,在煙雨的小巷里行走,行走的,還有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沙溪,沙溪就像一方銅鏡,在這里,我遇見了它的曾經,也照亮了迷惘的自己,一如這沙溪的清流,攜著古韻綠意,駕春風而去。
走在明清的沙溪,我仿佛遇見了那對養鴨的夫妻。他們溯溪而上,趕著一群鴨子,來到了這里。說來真是神奇,平日里鴨子下蛋不多,可是到了這里后,卻每天產蛋不停,而且鴨子下的都是雙蛋。這著實讓養鴨夫妻高興不已,覺得這是一塊風水寶地。于是,他們決定就家居于此。他們筑茅而居,叩石墾壤,顏氏子孫,從此在這里繁衍不息,終于有了今天的沙溪。
如今,沙溪已經列入我國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嶄新的沙溪,如村口石橋邊那棵香樟樹,在春天里,綻放更加蔥蘢的綠意。
此時的沙溪,像一彎月光下的清流,在我的心底靜靜流淌,我的心也變得沉靜起來。
(作者:劉新生,筆名:魚石散人,江西安福人,安福縣作家協會秘書長,吉安市作協會員,中學高級教師。)
【邂逅沙溪散文】相關文章:
《邂逅唐詩》文章賞析03-14
邂逅是什么意思?10-30
《青溪》唐詩鑒賞02-01
叛逆的邂逅初一作文08-31
邂逅初二話題作文07-30
西溪濕地公園作文09-08
溪中早春唐詩鑒賞04-05
愚溪詩序釋文03-22
張旭《桃花溪》唐詩賞析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