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香韻散文
《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艾,既為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的艾蒿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艾蒿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對于艾蒿的感知和了解也自五月始。
我現在使用的艾蒿是從南陽艾灸用品專賣店里買到的。艾絨細膩、艾火穩重、艾香沉厚。那么對于艾蒿的認識說起來得返回童年時光。
記得我讀小學時有一門功課叫“勤工儉學”,至于具體幾年級有的已經記不大清楚了,模糊的記憶里只有在無邊無際田野里奔跑的映像,現在回憶起來,應該有“撿麥穗”、“割茅草”、“采蒼耳”、“挖艾蒿”罷了。
“撿麥穗”要把拾撿起麥穗來,,一直要把麥子晾曬干,把麥子籽粒弄出來,才可以上交;“割茅草”一樣需要晾曬干,記得那時是老師組織著一起去賣給養牛場的。“采蒼耳”是在秋天進行的,只記得挨刺被扎。然而印象最為深刻的就算是“挖艾蒿”了。
雖然時間已經逝去二十六七年了,但是那些日子仍然留在記憶最深處,隨著那裊裊升騰的艾條的煙氣,絲絲縷縷牽扯不斷。
“挖艾蒿”,需要五六個人結伴而行,那會兒好像沒有記得有家庭作業。放學之后的孩子就是田野里大自然的孩子們了。你看,夏天的太陽已然退場,然而暑氣還沒有消退,玫紅色的陽光還在戀戀不舍地播撒自己最后的光亮。一群短發的女孩子,拿著小鎬鋤,田野里的風兒把短發一律吹到腦后了,散開來,彼此可以望見,又可以自己找到艾蒿,看到一叢叢小手掌似的艾蒿,鎬鋤挖下去,要帶根兒的才會有人收走,不可以使用鐮刀割走的,不帶根兒的.不能入藥。等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挎籃也快滿的時候,撿一塊干凈的草地坐下,隨手薅下一條草葉,含在嘴邊,就是簡單而純粹的鄉音的鳴奏,比草叢里那些不知名字的蟲鳴聲更為悅耳動聽,舒展開來蹲麻的腿腳,夏天的晚風吹走了疲乏和汗水,那時那刻是最為愜意的時候了。艾蒿被挖下來也并不是立即可以出售的,也許晾曬干了之后,賣給收藥材的小商小販。第一次拿到自己勞動所得,那種心情和滋味是一生都忘不了的。雖然只有分分角角,但是就是這些分分角角也使我第一次明白勞動的價值、意義和樂趣。只是這些事情和場景,只能出現在記憶里了,昨日不會重現。
后來才知道,在我們這里艾蒿在秋天才會更有用途。等到它長高了結籽了,鐮刀割下來,編成繩狀,掛在房檐下陰干,來年夏天是驅蚊的上品。一方小院,一家人納涼,一縷青煙,一夏清涼!這些,也只是記憶中的場景了。
后來讀書多了,才知道南方人在端午節有懸掛艾蒿的習俗,看來地域不同風俗各異了。而南陽盛產中藥材,自認為那里買到的艾條比較純正一些,仔細查看確實不同,這里的艾條多數是店主所說的上品。
艾條在我家主要是洛洛使用,她身上只要一到夏天蚊蟲叮咬的話就會腫起來,有時候腫的腳都不能走路,尋得這個偏方以后,孩子再也沒有腫過,只在身上有一點點小紅點,灸三四次就會徹底痊愈。曾經在各個大小醫院診治過的病情一個小小艾條可以完全解決,所以艾條就是家庭必備藥物了,和碘伏、燒傷藥一樣就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因為和艾蒿的種種關系,所以在五月就尤為重視這種植物了。今天孩子喊挨咬了,一看左胳膊上有十幾個大小不等的紅包,打開嶄新的包裝,艾絨很是細碎幾乎成粉末狀,真正灸起來也沒有覺得有什么異樣,但是中午回家發現一屋子艾香味道,心里想著這艾條的香味還真是持久。但是,無論我搜遍那里卻找不到我的艾條了。后來才發現地上有那么一小撮白色的灰塵,可能是我們不在家的時候它繼續燃燒直至燒盡了。還好沒有引起火災,想一想都后怕!這或許就是貨真價實的艾條了,看來下次再用艾條時必須把它掰下來,否則就又會浪費一個整條的了。
現在想一想和艾蒿的種種故事,更希望的是能在中小學加上一些勞動實踐或者勞動常識的課程了。連我的孩子一直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也是“黍稷不分”、“稻麥不清”的。想到現在的孩子們味蕾都被重口味所損毀,已經再也品嘗不出自然所賜予的味道了,至于那些中草藥,不知道多年以后,還有多少人可以懂得自己身邊的那些隨手可以采擷的植物的藥用功效,但愿我的擔心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