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家族技藝散文
春節探家,離開時,姐和我商量,把家里那些年代久遠的醫書捐出去吧,經年日久,紙質發脆,好些都不敢翻動了。
我少時離家,只記得祖父的書柜里確曾有過一摞摞的醫書,有線裝的,也有用海藍色塑料皮封著的,至于它們里邊長什么樣,我是不上心的。祖父在世時,書柜常常上鎖,嚴禁我們小孩子亂翻亂動,他去世時,我已外出求學,以至于我對祖父的那些寶貝已經沒有多少印象了。
那還是清代的呢,再放,就糟蹋了。姐嘆息著說。我說行,我打聽一下。說完這句話的時候,心中突然感覺到一絲不舍。盡管我對姐描述的那些從后往前翻的、豎排的、從右向左看的、蠅頭小楷寫就的醫書談不上什么感情,但我知道,那是家族的傳承,是光陰的影子,而屬于家族的很多技藝正漸行漸遠,若干年后,它們將僅限于后輩口中的一個故事,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喟嘆的事。
一、中醫
從我有記憶開始,祖父就是村里的赤腳醫生,每天在保健站坐班,號脈、診斷、開方子、抓藥。那時,西藥還不盛行,多靠這些草藥來為病人解除痛苦。也有針灸,細如發絲的長長的針就裝在一個特制的盒子里,我是不敢碰的,多看幾眼都會冒出冷汗來。
后來,上小學了,保健站與村小學僅一墻之隔,課后,我經常偷偷溜過去,為的是從祖父手里接過幾片焦山楂,然后在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無比歡欣地品咂那美妙的酸甜味道。有個做醫生的祖父,在小伙伴面前,我是得意且自豪的。
最值得炫耀的還是祖父的醫術。祖父晚年時,出門已不便,便常有人提了罐頭、點心上門來,有本村的,也有遠地的,偶爾,家門口還會顯眼地停著小汽車,那是從省城慕名而來的。每每有人上門,我便賴在屋里,不是眼饞那些花花綠綠綠的罐頭、方塊的綠豆糕、烤得焦黃的草子糕,而是喜歡凝神看祖父細長的手指搭在病人腕上的情景,看他臉色時而凝重、時而放松,我也屏著氣息跟著起起伏伏,替病人捏著一把汗。時隔多年,這神圣的一幕一直珍存在記憶里。而這樣熟悉的場景并沒有隨著祖父的離開而斷檔,因為,父親做了接班人。
父親的醫術并非傳自祖父,父子倆的關系僵了幾十年。聽母親講,祖父至死都沒有聽父親喊過一聲,終是遺憾著走了。似乎也易于理解,父親兩歲時,祖父便因“反動”罪名入獄,在他缺席的八年時光里,父親已從童年走進少年,生活的艱難加上歧視的目光,恨意就這樣一點點植入年少的心里,隨著時光的淡去,恨可以漸漸消彌,那聲“父親”卻是永遠無法出口了。
父親學醫,應了那句老話:久病成醫。幼時的營養不良為此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筆。年輕時,父親不曾像別的男人一樣掙生產隊全勞力的工分,一年里至少有半年時間纏綿病榻,這時,祖父的那些醫書便成了他消磨時日的方式。田間地頭,每逢休息的空檔,父親追著人把脈的情景常被引為笑談,多年后,也成了母親口中一件極為有趣的事情。
父親醫術的精進,還要得益于他的科班出身的表兄。表兄弟間的關系一直都很親密,倆人常常并排著仰面躺在土炕上,雙雙翹了二郎腿,絮絮叨叨間,半日光景就過去了。就這樣,取得行醫證后,父親接替了祖父的班,做了村里的赤腳醫生。
有一件事,記憶非常深刻。是一個傍晚,一向耀武揚威的二祖母突然休克了,父親匆匆抱了祖父留下的盒子趕過去針灸,二祖母醒來時,從頭至腳插滿了長長的針,我跑去看熱鬧時,正看到剛剛坐起來的二祖母頂著滿頭的針連哭帶號,地下,跪著她的三個兒子,據說是因為他們沒聽話導致的后果。我是個膽小的人,對那滿頭的針,想起來便覺駭然,但父親的形象卻也從此高大了起來。
守著一個現成的中醫,我們姐弟連同下一代自然受益多多。從小弱不禁風的外甥女長到17歲,沒打過針沒輸過液更沒去過醫院,大病小病都是父親一手料理。包括我和弟的孩子,沒有遭過動不動就打針輸液的罪,比起電視鏡頭里那些常坐在醫院走廊掛點滴的孩子,他們是幸福的。然而享受著這些幸福的同時,我也常常擔憂,幾十年后,恐怕只能到醫院“任人宰割”了,那也是無奈的事。
都說“人過四十不學藝”,趕著末班車,39歲的姐報考了按摩師,也勉強算是傳承吧,對我們這一輩人,或多或少是個安慰。
二、書法
正月初八,姐弟一行人照例去縣城看望已83歲高齡的二祖父,剛走進小院,就聽到屋內熱鬧的人聲。果然,幾個叔叔、姑姑都在。身形與馬三立相似的二祖父坐在沙發上,精神還好,卻遠遠比不上前幾年的矍鑠了。望著小院里張貼的那些印制下的對聯,我輕聲問二祖父,現在不寫對聯了吧?二祖父搓著手,難為情地笑!霸绮粚懥耍愣敔斁癫恍辛耍 币慌缘墓霉媒涌。
一種復雜的情緒涌上心頭,我知道,二祖父的書法時代業已終結了。
做了一輩子教書匠的二祖父,書法在縣城首屈一指,常被人請了去寫字。我見到最多的是對聯。以往,一到過年,二祖父便成了最忙碌的人,蹬了自行車回到村里,自家的、本家的,裁好的紅紙早都提前送了過來。村里人家的對聯,往往不是一副兩副就能解決的,院門的、正屋的、偏房的、雞舍狗窩的、甚至院內果樹的,好不齊全。二祖父脾氣甚好,從沒見他煩過哪一家,再厚的一卷紙也欣然接下,一天寫不完第二天繼續。
小的時候,我是最愿意給二祖父打下手的。二祖父瀟瀟灑灑揮毫潑墨,我就在一旁翻著書找好聽的對聯。剛剛寫好的,用兩只手小心托著,一幅幅擺到屋內的桌子上、柜子上,待干透后,再小心收起,這卷是哪個哥的,那卷是誰家嬸的,都要在外邊標注好,方便人家來取。那時候,家里極為熱鬧,有等著取對聯的,有臨時裁了紙過來的,觀摩的、叫好的,二祖父的臉在一片紅色掩映下,顯得更加精神煥發,滿屋的行楷隸草,真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
也只能在記憶中搜尋了。隨著年事漸高,兼家庭瑣事所累,情郁于中卻又無法發之于外,二祖父在晚年學會了抽煙,靠尼古丁消憂解愁?粗请p曾經讓我無比崇敬的手已被焦油熏得微黃,我自心痛卻無能為力。幾年前,二祖父最小的兒子,與我同齡的我的四叔,因深陷導致妻離子散,房產變賣后居無定所人無影蹤,后來二祖母也因焦慮過度偏癱近兩年,此種境遇之下,二祖父怎會有什么閑情偶寄?想到此,唯有黯然傷神。
春節前我回家,母親說,門口的照壁上還缺個對子呢。小弟也說,順便給我的攪拌機也寫一個。這些特別的對聯,是買不到的。家里人中,只我的硬筆還拿得出手,又仗著出過幾年黑板報,美術字勉強寫過,也就不怕現眼了。學了當年二祖父的樣子,把紙對折兩下,這樣,四個字占的地方便平均開了,好在字不用大,都是些三寸寬的條子,下筆不至于手抖。先是小弟機器上的“安全生產”,寫好后,母親一看就笑出了聲:這字怎么輕飄飄的?也不合規矩呀,上下左右沒留空,字都到邊沿了。羞到臉紅。下一張,學乖了,先留了空,再對折,寫“出入平安”,規矩倒是有了,但橫看豎看就是不入眼。便更加懷念起二祖父寫對聯的日子來。
N年前,也曾動過心思,想練練書法,終因散漫懈怠,無疾而終。
床邊,幾個叔叔在幫二祖母翻身,我們也起身告辭,姑姑送我們出來。起風了,小院門上,沒有粘牢的對聯被風吹起一角,兀自搖來擺去,仿佛在向一個逝去的時代揮手告別。那一瞬,心已漲潮。
三、園藝
母親有兩個大園子,是菜園,也是果園。每年春夏,園子里一派生機勃勃,誘人的顏色總引得路人駐足,遠遠地把目光伸進去。這園子,是母親的.驕傲。
母親種園子,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從過門始,從未間斷。多年前,當別人家只能靠白菜土豆過日子的時候,勤勞聰慧的母親已經開墾了院內的空地,種些時令小鮮。秧苗是去縣城的苗圃買的,一早或是傍晚,挎了竹籃步行而去,來回十五里。隨著園子的不斷擴大,母親開始自己培育秧苗,苗圃依舊去,是去偷藝的。
在母親的帶動下,左鄰右舍也紛紛種起了園子,秧苗是母親提供的,免費。這家的西紅柿,那家的青菜、辣椒、菜花、小白菜,提前打了招呼,母親都給預留著。后來,盡管有的人家也開始自己撒播秧苗,但總比不上母親種的壯實,他們哪里知道呢,學校發給我們的那本《農業基礎與實踐》,關于菜園子那一節,母親在燈下,何止翻了百遍?
上次回家,沒目的地翻著舊書柜,那本書猛地闖入眼簾,我仿佛又看到了落在它上面的舊時光,緩慢而悠長。四季的風把時間吹落,也吹駝了母親的背,吹白了母親的發。母親的園子,也終會老,我在這樣的思想里,幾近失語。
園子一年年地更熱鬧了,蔬菜品種不下二十種,往往是剛拉了蔓,就又撒了籽,這片土地永遠孕育著生機和希望。即使冬天,大蔥的幼苗也會在覆蓋的地底竊竊私語,來年的春天,早早便會郁郁蔥蔥起來。還有洋姜、草莓、韭菜、黃花菜,整個冬,它們都會積蓄力量等待勃發。是母親,讓寧靜的園子充滿生命的暢想;是母親,讓單純的日子盛滿快樂與富足。
這樣的早春,坐在灑滿陽光的屋里,我在想,母親園子里的桃樹可曾含苞?一夜春風之后,梨樹杏樹也該開花了吧?那幾棵生長了四、五年的核桃樹,還不計劃掛果么?丹藤翠蔓、鳥語花香,垂涎紅櫻桃的山雀,低頭彎腰向天地感恩的山楂、大棗,一切都是那樣美好,讓人向往、讓人憧憬。
然而,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而我們,又不屑去學那些育苗、施肥、鋤草、捉蟲的活兒,很多東西,漸漸都會被丟掉,而丟的理由也很多,比如市面上啥沒有呢?比如何必浪費精神把吃不完的東西左一兜右一籃去送人呢?土地終會變老,園子終會變老,最終丟掉的,將是溫暖。
我想我無能為力,對這樣世事的變遷。只能尋一個合適的契機,讓熟悉的人事在記憶里,鮮活;也唯有,用笨拙的筆把他們和它們收藏在文字里,然后期待著,不朽。
【漸行漸遠的家族技藝散文】相關文章:
散文漸行漸遠的村莊04-30
以年輕的心正視漸老的歲月散文04-29
秋色漸將晚宋詞賞析06-01
《芙蓉樓送辛漸》原文及鑒賞03-09
衣帶漸寬終不悔作文03-31
關于芙蓉樓送辛漸的詩意誰知道?07-25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翻譯賞析05-26
遠行行遠散文11-17
江行寄遠唐詩賞析08-29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原文及賞析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