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子孫一片春散文
一個人來到世上走一回,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年逾花甲,垂垂老矣,該關心、該想到的事情就更多了。
2007年3月,我按法定年齡退休后,又被返聘到縣教委關工委上班。因為寫了一些東西,特別是其中的《石堤鎮志·旅游篇》,想讓它們發揮一點作用,便呈送了幾處。事與愿違,一連被幾處相關權威或一票否決,或棄置不顧。思來想去,于心不甘,也就病急亂投醫,另辟蹊徑。順著縣政協編寫的《秀山文史資料》這條蹊徑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女同事的老伴,也就是縣政協副主席彭洪明同志。
彭洪明收下一份《石堤鎮志·旅游篇》后,隨便翻了翻,看到上面有我搜集整理的一些石堤山歌,感慨地說:“我還以為石堤山歌失傳了,沒想到你還搜集到這么多!”他說他很忙,委托我代他到民辦的育才中學去調研一次,并寫一份調查報告給他。我一一照辦,調查報告叫做《五湖四海都是情》。呈交調查報告的那天,他又發了一通感慨:“我也年老了……年老了,總要給子孫后代留下點什么,這個問題我們該想想了!”
感慨歸感慨,問題歸問題,至于《石堤鎮志·旅游篇》和《五湖四海都是情》的下落,自有大人物管,我也就不必過問了。
我和彭洪明同志的.有限交往,自己一方沒有多少付出,卻得到了一個最大的收獲,那就是老年人都要面臨的問題:總要給子孫后代留下點什么。
此后,大人物忙大人物的,小人物忙小人物的,井水不犯河水,再也沒有相遇。然而,“總要給子孫后代留下點什么”這句話與我緣分太重,竟然入腦入心、落地生根了。
2010年春期,堂兄石化偉、堂嫂王小花說我家三弟兄加上子侄輩,按文憑講,有一個研究生、五個大學生;按職業講,有五個教師;相比之下,他們那房人太虧了。他倆又說在他們的三個孫子中,只有一個石帆讀得書。因此,他倆要我幫助石帆策劃一下、扶助一番,讓他成才。
我想,教書一輩子,是為國家培養人才;扶助好石帆,也是為國家培養人才,何樂而不為呢?于是,當即欣然領命、立即著手實施。
石帆原來在他父母打工的地方讀初中,除英語外,各科成績都好,盡是八九十分,轉學民族中學讀初二以后,仍然如此;如果把英語補上來,確實是個可塑之才。但是我很擔心:他有沒有奮發進取的思想素質呢,這可是個關鍵問題哦!
第一步,現身說法,前途教育,他的反應——木然。幫扶可能失敗的陰影已開始向我襲來。
第二步,調查研究,多方聯手。我先后找到石帆的班主任老師、英語老師聯手,共促石帆樹起補習信心。班主任老師對他作了思想工作、英語老師給他找齊一至四冊英語書以后,準備工作就緒。
第三步,平等商量,決定補習。他仍是木然,沒有半點熱情。
第四步,多方聯系,萬事俱備。與石帆的父母通話協商,讓他們再次穩了石帆,他們匯了400元補習費來。我帶著石帆到啟飛教育中心報了名,主要看石帆的了。
第五步,督促檢查,不遺余力。石帆上了三節補習課,覺得音標味同嚼蠟,再也不去了。啟飛教育中心給我打了四次電話,我到民族中學找了四次。有兩次遍尋不見,有兩次他坐在床上用手機看電視;他是高個子,如閻王端坐正中,一左一右兩位小個子同學就如判官小鬼,君臣肅殺,氣氛凝滯,三人的冷臉等于評判了我——來得不是時候。
我又找了幾次班主任,最后一次,他說他對石帆補習英語一事已完全失去信心。我再幾次聯系石帆的父母、祖父母后,只能無言地宣告:我們幫扶石帆的統一戰線全線崩潰、徹底失敗。
這一次,我只能給子孫留下點教訓:內因不存,外因無果;一旦壞習慣形成,很難矯正。熱情難以融冰,熱度才能融冰。
熱度在哪里呢?在生活中。
雖然我扶助石帆失敗了,但人們對我的信任并未稍減。
第二支求助人馬又抵達秀山城,他們是侄兒毛兔和侄媳菊玲,還有他們9歲的兒子石市慶、7歲的女兒石麗萍。他們的目的是讓兒女轉學縣城學校,擺脫窮鄉僻壤教育的落后環境,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石市慶、石麗萍兄妹,先后都是6歲到李家莊小學讀學前班,一天在美女山爬上跑下,往返3千米山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夏頂一盆火、冬滑一路冰,這個辛苦我們60年前也品嘗過。
有求必應,見難愿幫,我放下手頭所有的事情,帶著毛兔跑上跑下。
第一天,我在中午給校長打電話,得到允諾。就是這位重情重義的尚校長,推薦我到縣教委關工委上班五年,現在給他添麻煩,他也舊情不忘、熱情不減。校長白天太忙,晚上我帶著毛兔,又去找校長落實細節。校長晚上也忙,待幾撥人馬離去,毛兔終于得到了校長的多項具體認可。
第二天,毛兔回李家莊小學去辦轉學手續,打電話給菊玲,說是李家莊小學不讓帶走石市慶、石麗萍兄妹的課本,要菊玲想法。菊玲找她的一個親戚,親戚說幫不了忙。菊玲來找我,我驀然想起一個原來教過的學生,便去找他,結果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天是開學,石市慶、石麗萍兄妹拿著課本,分別坐進了城里小學的教室。
第四天、第五天,我又幫著毛兔辦好了棘手的轉學手續。
看著無事了,隔了幾天,又冒出了一件:侄孫女石麗萍買不到“硬筆書法”練習冊。
我首先想到的是,與石麗萍的語文老師郎老師溝通一下。無奈學校已放學,又與郎老師素不相識,我只好往新華書店、從文書社、天地書屋到處求購,忙碌了半天,勞而無功。翌日,我到學校找郎老師一溝通,順利解決:就用菊玲已買的那個版本。
通過這件事,我教育菊玲:要經常同老師溝通,才利于對子女的教育。菊玲賡即照辦了,方知溝通是一種快樂。
老伴看我一片真心對待別人,就擔心地問我:“別人超過了我們,又怎么辦?”我笑著說:“超過了我們的人太多太多,你擔心得了嗎?”
退休后,我為文碼字、關心時事、偶爾助人等等,無一不是為了留給后人一點精神財富、一片燦爛春光。
衷心感謝彭洪明同志,你關于“總要給子孫后代留下點什么”這個命題,也是留給后人的一點精神財富、一片燦爛春光。
看未來,情殷殷,心在唱,有共鳴:勤勤懇懇度此生,清清白白做真人,獻給世界滿腔愛,留給子孫一片春。
【留給子孫一片春散文】相關文章:
炎黃子孫何懼戰散文11-09
春夜散文11-17
春之芽散文11-15
春夜短文散文11-11
春去哪兒散文11-03
春抒情散文08-23
春之雜感散文11-26
許羅斯與子孫01-19
春去情相惜散文11-13
十八春半生緣散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