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歸來散文
過去總覺得她很遠很遠,今天,她很近很近……我去了湘西。
下午,剛從張家界回來,寫湘西印象,我說:“沒有張家界,湘西將只是個熟悉而陌生的概念。”人們說湘西是個出土匪的地方,因為他們看過《湘西剿匪記》,對文化人來說,他們知道沈從文和他的《邊城》:船家少女翠翠凄凄的愛戀和作者淡淡的鄉(xiāng)愁……這一切也都只是邊角的一筆,在歷史或在地理中。過去,湘西這個名字對外人來講一生中提起的機緣并不多,如同當年劉曉慶演《芙蓉鎮(zhèn)》的豆腐西施和影片中土家的吊腳樓,觀眾激動了一陣子,隔過年也就淡忘了……當然,對于如今來自天南地北的一撥又一撥的游客來說,他們的印象中應(yīng)該還有那“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土家族……大家叫我小妹……”的導游唱著的山歌,說著的哭嫁,喋喋不休地講著的`神秘的趕尸和蠱……聽客張大著嘴巴:“呵!”——太偏僻,太邊遠,太邊緣了,湘西。
終于,有了張家界。湘西,如同嫁娘揭去了面紗,全國人民走近了湘西,也有很多的韓國人,去看莽山中那一片的峰林,層巒疊嶂,云騰霧蒸,如夢如幻,一幅山水大寫意的潑墨……他們回家去會對人說:去了張家界,回來不看山……
我的印象……張家界!……湘西?還有土家族:銀器,白色的銀飾頭冠;織繡,紅,白,藍,綠的圖紋服裝;竹編的背簍……山路上相遇女人投來的怯生生的目光……
遠山還在,交通發(fā)達便利賓館鱗次櫛比的湘西已不再是沈從文筆下的那個湘西;景點里隨處可見的嬌媚的土家女,她們一身鮮亮的民族打扮,做“陪照女”呼叫著過往的游人:“帥哥……”,她們已不再是沈從文筆下的情竇初開羞羞的“翠翠”……也不再有重山后的邊城,鳳凰城也不是,那里的夜打著霓虹燈……狗吠茅店月,雞鳴板橋霜,山間鈴響馬幫來……陳舊的年月了,湘西有隔世的感覺。看湘西文化,不在“魅力湘西”的舞臺,不在人工搭建起一個什么“民族風情”寨子里的吊腳樓,也不在張家界,如同那里的很是時髦的廣告招牌:“潘多拉很遠,張家界很近”。雖然,張家界的山很美。
我,似乎找到了湘西印象,天子峰下金鞭溪旁,在一個供應(yīng)湘菜的飯店門的廊柱上寫著這么一副楹聯(lián),“紅顏相伴隨,江湖無遺恨”,我記住了,因為前句像是如今的張家界:秀美熱情地搔首弄姿;而后句像是遠去的湘西:彪悍而且荒野得神秘……我知道,店家并無此意,我只是一個旁觀者而已。我,浪漫后不應(yīng)有恨,因為,宋代辛棄疾就曾寫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
中午,最后一個旅游項目,茅巖河漂流……懸崖落瀑,浪遏飛舟,我卻想起張萬新的短篇小說《馬口魚》,激流濤涌,巉巖猿啼……燕山的何三坡說:在中國,100年來,寫過河流的作家不過5人。其中有兩個人寫過酉水。一個是沈從文,一個是張萬新。都是寫湘西。我真想去酉水走走……那可是土家人的母親河,奔流不息,或許,還流淌著湘西的味道……
我是第二次去張家界,前年坐飛機來去,今年是乘火車往返……車輪撞擊鐵軌無休止地發(fā)出“嗵嗵嗵——嗵嗵嗵——”的聲響,呼嘯著穿越秦嶺,車廂內(nèi)忽明忽暗,山洞一個接著一個……同事,他們打牌、喝酒、談著女人,我靠窗讀著川端康成的小說《湖*山之音》:信唔傍晚已經(jīng)想不起來了,夢中的姑娘被他撫摸過。確實記得摸過,可對方是誰哪,卻一點也想不起來了……桃紅色的晚霞,胡枝子的那邊蝴蝶正在上面盤旋。透過綠色的胡枝子葉子的縫隙,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只蝴蝶在胡枝子上飛來舞去……夏日稀薄。傍晚,海面上風平浪靜……淡淡的孤獨……信唔打了個寒顫……
【張家界歸來散文】相關(guān)文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散文欣賞11-19
在這燈火闌珊等你歸來散文11-14
等待歸來作文09-28
《大雁歸來》閱讀答案03-14
《大雁歸來》優(yōu)秀說課稿03-30
學子遠去又見歸來字謎11-23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范文03-30
《大雁歸來》導學案設(shè)計03-30
電影《歸來》觀后感范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