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神農架的野人散文
一
神農架位于重慶、陜西和湖北的三省交接處,主要分布在湖北境內。早就從一些資料上看到過神農架的傳說,于是神農架在我心中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它充滿著恐怖和神秘之色,千年原始森林古木參天,野人野獸出沒,腐爛的落葉深至幾米……傳說中沒有人真正進入到密林深處,就是進去了也沒有人能夠出來。
大約十年前,我帶著許多疑問和困惑,抱著一探究竟的欲望,開始了尋找神農架“野人”的旅行。
進入神農架景區后,我首先來到了神農壇。眾所周知,炎帝神農氏與黃帝伏羲氏是中華民族的兩大人文始祖,所以中華民族統稱炎黃子孫。據傳神農氏一生有八大發明創造,如人工載培粟谷、農具耒耜、陶器,神農本草等等,傳說炎帝還了一首有名的《蠟祭歌》,詞曰:“土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表達了希冀得到皇天后土庇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愿望。神農壇的《神農本草》植物園是古老自然珍稀遺存的活標本,每種植物都有實物種植和標牌介紹,也是了解自然的活課本。
隨后,我隨人流來到了風景埡,風景埡也被稱之為神農谷,皆因山隙中有一條深長的峽谷,蜿蜒通往大山之中而不知其所往。風景埡里有一片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類似于石林。此時云淡風輕,天空一碧如洗,一道淡紅的霓霞分割了山與天。幾片飄飛的白云游蕩在群峰石脊中,遮擋掩映之間,恰如蓬萊仙山,隱隱綽綽,飄渺流離,讓我頓生悠悠懷想之情。和煦的陽光照在我的臉面,風吹拂在衣襟眉發,仿佛遠山又牽扯著我的遐思,恨不能乘風飛去尋找自由自在的“野人”,這種強烈的渴望,一直在我的胸中涌動。
走進神農架后,就聽導游說:“如果想尋找野人,必須去板壁巖!”我迫不急待地跟導游趕往板壁巖。
板壁巖在神農頂景區的最遠端,它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里遍地矗立著凸起的奇石,且如木板泥壁一般橫亙路上,所以得以此名。板壁巖是神農架林區“野人”出沒的.地方,至今還常常可以發現一些不同尋常的動物排泄物。板壁巖的山石草木成為腰子形,中部有一線十字星光穿切而過,板壁巖懸浮于一派湖藍色的空間之中,結構造型如同天空中的星座一般,與十字星光遙相呼應。
板壁巖是一片發育不完全的喀斯特地貌,地質特征與張家界的索溪峪相似。不同在于,索溪峪的石頭見得稍稍圓潤一些,而板壁巖的石質卻相當粗礪,風化剝蝕之處歷歷可見。景區入口處有一塊巨石,形同板壁,成為了它的特別的標志。草甸石林之間,鋪砌了一條游覽小道,供游人行走,導游不停地提示:“千萬不要離開這條小路,因為板壁巖內千回百轉,迷宮一般,一旦走失了,便有可能陷身山中不可以出來!”大家哈哈一笑,不以為然。
板壁巖的景觀大多是孤立的,每一塊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的石頭都自成景觀。石片角列而上,綠苔清幽,一叢樹似飛來其間,由空穴中站立而起。這樹沒有多余的枝葉,瘦勁挺拔,透出一股剛凜堅決之氣,椏杈直指藍天。我突然感覺有山風吹來,漫卷起我的一絲絲心虛,唯有山石上的樹木泰然自若,不為所動,這或者是一種特立獨行、光明磊落、風清骨秀的氣魄,讓我心中有所觸動,仿佛耳邊有漁父的歌聲悠然而響徹了板壁巖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此時,我的腦海中涌現出神農架流傳著紅毛野人念頭,我開始尋找起傳說中的紅色毛發和“野人”的大腳印。隨小路進入深處,情景竟然大變,一座座石崖瞻焉在前,忽焉在后,即令是人工修建的游覽小道,也是歧路旁出,如迷宮一般。抬眼望去,林石蔽日,滿目盡見洞穴石縫,幽深莫測。當進入板壁巖深處之時,我和幾個游人無法看出東南西北、上下左右,情急之下,一齊大呼:“我們迷路了!我們迷路了!”有人笑著說:“迷路了也好,大家一起去做野人!”大約又轉了幾分鐘,上了一道臺階,眼前是彎曲的木橋,于是看到了原來經過的草甸,野人群落夢由此破滅。
我回想起導游的話,不禁有些驚心動魄,天幸沒有走下游覽小道,否則現在尚不知身在何處,遺憾的是沒發現野人任何線索。探秘前,我從電腦里看到當地的縣志,曾有這樣的記載,清代文人袁枚說:“傳聞有之,未有見之。”在當地流傳著一種叫“毛人”的野人,據說,它會緊緊抓住人的雙臂,并高興得笑昏過去,待它醒來就要吃人,所以鄉民們入山時要攜帶一副中空的竹筒,萬一碰上“野人”,就雙臂套上竹筒。待它嘴唇上翻遮住眼睛大笑時,鄉民可迅速將雙臂脫出,拿刀將它刺殺,這個故事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什么動物會笑、嘴唇會上翻,當然是猩猩了。”神農架究有沒有野人?我還在尋找答案……
二
沿著林間的小路行走,陽光穿透樹林照射進來便有一圈圈的光暈,顯得很有層次。我將目光投向遠遠近近的樹木,感受到靜謐森林所包含的原始力量。太子埡外,有一座“三省臺”。開始時,我以為有什么“修身養德”的含義,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后來才知道,在這里能夠遠眺湖北、陜西、四川三省,故名曰“三省臺”。走上去一看,峰巒齊聚,云遮霧障,當時的云霧太大,已經逐漸蔓延到了臺上,除了近處的山石和草樹,遠一點已是云遮霧罩,白茫茫一片,山風鼓動著白云緩緩地撲向我的臉龐,所以說,按照自己估計的方位說哪個省都行。如此開闊之地,是沒有野人的,我繼續朝著山谷去探秘。
再往下走就是金猴嶺,走著走著,一條巨大的瀑布映入眼簾,我想水是生命之源,野人也需要水,才能維持生存。瀑布周邊的山石和樹木上長滿了厚厚的苔蘚,雜樹毫無規律地生長著,枯干蒼翠集于一體,展示生命與死亡的痕跡。當溪流從高坡上飄蕩下來,有細小的水線絲絲縷縷垂掛,顯得很精致也很生動。金猴嶺的中部有一眼潭,稱之為紅石潭,清楚地窺見水底,我立刻興奮起來,仿佛“野人”馬上就會出現……
時間一秒一分地過去了,一個小時的苦苦等待,始終沒見到“野人”出現,我有些失望,但又一想,這不是金猴嶺嗎?等不到“野人”,看到野生金絲猴也行,它也屬于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這時導游說:“這里沒有野生的金絲猴,想看它就去小龍潭,那里有圈養的。”
來到小龍潭,一灣小溪在陽光直射下,斑斑點點,水色絢爛多姿。我看到了養在籠子里的神農架特有的金絲猴,但仍然沒有找到“野人”的行蹤。不過,我發現在這里長期駐扎著一位“準野人”,堅持搜尋神農架野人十多年一無所獲,但他的鍥而不舍的精神卻感動了我。
神農架究竟有沒有“野人”?我無法做出準確判斷,但學術界有一種說法,我是贊同的。根據一些科考人員的推測:這里以前可能有大猩猩一類的動物存在,后經過歲月的推移,逐漸消失或瀕臨滅絕,變成一種遠古的記憶,也使“野人”的傳說流傳下來。至于發現的“野人”發毛,經過鑒定均為人發,其它一些黑色、棕色的毛發也最終發現為熊、猴子等各種動物所有。對于發現的所謂“野人”的大腳印,科考人員也進行過模擬實驗。他們將熊等大型動物的腳印印在土地上,兩個腳印疊加,其邊沿經過風化后,形成的就是一個超出正常尺寸的“大腳印”。綜合這些研究,神農架的“野人”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傳說和原古的記憶當中……
【探秘神農架的野人散文】相關文章:
《野人送朱櫻》古詩原文及鑒賞01-21
探秘海底世界作文600字03-14
卑微的散文11-15
清晨的散文11-15
友情的散文08-22
土地的散文08-20
曾經的散文08-19
老屋的散文12-08
李樹的散文12-04
秋蟬的散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