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家鄉的竹筍散文
我的家鄉座落在滎經瓦屋山下的經河畔。小時候,母親常背我到離城30多公里的外婆家去玩。外婆家住在“龍蒼溝”,那里是竹的世界。枝疏節長的慈竹,淚痕斑斑的.湘妃竹,青翠欲滴的水竹,還有稀世珍品花竹、羅漢竹、方竹等把龍蒼溝點綴得秀麗多彩。
從那時起,我就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上小學時,只要一放暑假,我便和鄉里小伙伴們鉆竹林,爬樹梢,揀筍殼,捉筍蟲,吹竹號,追逐嬉戲于竹林樹梢之間。
北宋詩人蘇軾說得好:“食者竹筍,庇者竹瓦,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在古代,“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松竹梅號稱“歲寒三友”,詩人畫師們為她不知留下了多少名篇。
在那嚴寒的冬天,它卻悄悄地孕育著新的生命,好像在母體里發育成長起來的嬰兒,無論在惡劣的環境,,在板結的凍土里,都能萌發、成長,最后在一場春雨的淋浴下破土而出。竹筍拔節,繼而蒸蒸日上,若箭,若羽,若旗,若矛……
我愛竹,更愛竹筍。59年糧食關,我全家餓得發慌,只好向龍蒼溝外婆家挺進。餓得皮包骨的父親牽著餓得吐清口水的我,拄著竹桿上山啃竹子了。一進門,外婆見我瘦得像一只竹桿,叫了聲“乖孫”掉出了眼淚。
過一會,外婆燒了幾根灰筍捧給我說:“外婆沒好吃的給你。”過一會兒她又把兩個剛燒熟的筍蟲按進我嘴里說:“快吃,嘎嘎。”笫二天一早我便背著背篼上山掏筍了,在那兒,看見很多鄉下人啃生筍吃。
后來,我很少去鄉下,到了改革開放,我又重上龍蒼溝,見到鄉下人養山育山種竹保筍,為了致富,多種竹,廣收筍,他們用科學養筍,每逢嫩筍出土,他們便對筍兒“擇優培養”,用礁窩和瓦缽將最好的扣在地上,在避光的條件下,強制盤旋生長,一個星期即可得到既白嫩,又粗壯的筍,其產量比自然生長的提高四五倍。
山里筍農,每年每戶大約可收到一千多斤鮮筍。
滎經竹筍鮮嫩肥厚,清香可囗,營養豐富,尤為龍蒼溝為佳。
傳說清宗室果親王進藏路過,特地觀看了筍農釆筍炕筍情景,還偶成一首《觀筍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文火品最好,嚴道龍蒼竹筍名,適來試一觀其道,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玉筍如旗矛,漫煮細烤有次笫,辛苦功夫殊不少。”由此可知,滎經筍在清朝早已出名。
據《滎經縣志》記載:滎經筍由于鮮嫩肥厚,芳香濃郁,從清朝便列為貢品。
改革開放以來,在日夲、香港、加拿大、法國、新加坡等地川菜酒店中的廚師都喜歡用滎經筍炒肉烹雞、燒魚、燒肉,什么紅燒筍子醬肉,筍片魚絲、清烹雞筍乳、砂鍋魚頭等。
1972年4月,滎經縣委收到一封從廣交會的一封信,信中說:廣交會期間,訐多外國朋友品嘗了嫩鮮鮮,脆生生的滎經筍,十分贊賞。特來信表示衷心感謝,后來才據有關人士方面透露,美囯總統尼克松1972年2月來華訪問,曾談到滎經筍子,有關部門便通知從滎經調運一批筍子到北京,后來又將這筍轉到廣交會上,家鄉的土特產“滎經筍”因此在廣交會上成為一樁趣事,傳為佳話。
【我愛家鄉的竹筍散文】相關文章:
我愛家鄉說課稿04-29
竹筍的歇后語04-02
我愛家鄉的河作文04-13
我愛家鄉好段04-28
我的想念散文11-05
我的她散文05-01
我喜歡的散文11-13
我不懂的是我散文11-11
我愛家鄉的月潭公園作文03-10
與竹筍有關的歇后語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