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爛漫象風一樣穿過小巷散文
我從童年走到青年,來到中年,與之對稱是小巷到小街,步過通衢大道。時代在變遷,城市的雄偉已讓小巷龜縮成矮小、陰潮,但依然有種懷念在胸口膨脹成深深的遙望。
對小巷的懷念就是對童年的眷念。
那時候南昌還沒有發育得如此健壯,到處洋溢著小鎮式的情調。歐式風格依然可見的百年商業街勝利路兩側曾布滿魚網般的巷子,秋風在小巷里打轉,尋不到出路,不熟悉的人走進去,仿佛跌入一方營陣,縱橫交錯,讓你如同不知歸途的風,迷失其中,不知方向。
盡管小巷已趕不上城市奔跑的速度,但它是南昌平民文化的戳印,它留過每一個南昌人的腳步。
老城還能找到舊日的時光讓我們緬想,摸著墻上年邁的老磚舊瓦,仿佛就摸著老南昌失去的榮華和流逝的日子。北方的小巷叫胡同或弄堂,那是蒙古人的痕跡,而徜徉于江南的小巷,在古典的意境里讓雨打濕,如同綿綿軟詞將心纏住。
我住過的小巷已改換了門庭,在狹窄的街道,記憶在搜索著早就不存在的一扇門,我的童年在這扇門里進出,它的門牌:扁擔巷6號,就象書簽夾在生命的書冊里。
南昌的每一條巷子都有一段回憶,通向滄桑歲月的深處。青石或磚鋪就的路,深深淺淺,有多少跌宕枯榮的傳說和故事從它上面走過。
許真君的棕帽被風吹落的地方成了棕帽巷;
巡撫部院的后墻成了后墻路;
南唐中主李璟的長春殿一側成了皇殿側;
古代跑馬射箭的校場成了射步亭和箭道巷;
還有市井氣息的半步街、一人巷……
活生生的文化地圖,站在小巷口,從它夢一樣的幽深中探視著老南昌人的生息,青磚灰瓦的主色調成長著我們的爛漫,赤著腳的童年,象風一樣穿過每條小巷,無數次列隊從只容得一個人行走的小巷,直接插到子固路的早點攤上吃豬血湯或拌涼粉,再過去就到河灘上,大口呼吸著江風,領略一個城市的水景。
天井,南昌人俗稱明堂。
四面的屋檐連在一起形成“井”,常想起在天井邊坐在竹椅上曬太陽的感覺,至今仿佛都能嗅到陽光的味道。八十年代初,我的高外祖母尚在世,外婆也不過五十歲,四世同堂,在天井下享受一個家族的天倫,大隱于市的快樂閃爍在我們臉上。
偶爾在路上碰到原先住在小巷里的鄰居,還談起當年的掛柏枝,貼門神的民居生活,南昌有出采茶老戲叫《辜家記》,其中義仆撮子毛的一段臺詞,我隱約還能記得:“一對石獅子擺兩旁,大堂通后堂,后堂通廚房,想吃肉餅湯,出了廚房是街上”。詞中所言就是我們住的地方,不過已不是一家大戶,十余家大小擁擠于同一屋檐下,那時南昌小巷邊的房子基本上都是這樣的狀態。
對門的老太起床洗盥時來回走在結結疤疤的松木舊地板上,總是響起踢踢蹋蹋的聲響,就是定時的鬧鐘,天井開始了一天的早晨,墻壁不隔音,半夜里會傳來囈語和咳嗽聲,而天亮則一片繁忙,排隊到定點的水站挑水,倒進大缸里儲存整日的生活用水,倒馬桶的,剝落的墻體邊是共用的廚房,煙薰火燎,該上學的上學,該上班的上班,該在家里縫縫補補的忙她們的針線活,碰上周日,家長會帶著孩子到勝利路上的“東方紅”吃小籠包,一飽口福,那是童年的奢望,現在想起依然口中生津。
貨郎的吆喝雖然漸漸銷聲匿跡,但耳邊還回蕩著久遠的親切、粗獷,它是小巷孩子們追逐的抑揚頓挫,梨膏糖、水豆腐勾起唇齒間的饞意,而補缸、磨剪子、彈棉花則是小蒼生活不可缺少的聲音。倘若一切可以還原,我仍然愿在天井下被舊時的月色照耀,于是,詩句會從魂靈深處跳出,奔向亮閃閃的彎月。
小巷是我們這個城市悠長的履歷。
墻頭長出青草,春天來了。夕陽也跟著蹲在青草邊,看來來往往的眾生擁擠在一條長長的巷里。
從小巷啟程,我去了遠方,等到回來時,它已定格成一張老照片。滿眼生疏的城市,立交橋,地下通道,紅磚換下了青磚,高樓替補了矮房。盡管井口已經封死,小巷殘喘著微弱的氣息,但注定小巷是城市的鄉愁。
如果沒有彎彎曲曲的小巷,就沒有我們這個城市的開始。小巷是城市的柔腸,千回萬轉在一闕長調中,古樸的宅第收容過我們青澀的歲月。于是,我們在城市尋找小巷,象是找一本翻舊的老書和打了補丁的衣衫,那里有墻根濕漉漉的青苔,有浪漫的青春期的偶遇,有放逐瀟雨的幽思,有平常人的世俗生活。
小巷被現代文明吞沒時哽噎在城市的喉嚨里,還有我的童年,平民文化的記憶雖然越來越遠,卻從不敢忘卻。
那時,我的爛漫曾象風一樣穿過小巷。
【爛漫象風一樣穿過小巷散文】相關文章:
風象星座職場表現09-16
象空氣一樣的母愛05-05
風一樣的回憶06-10
風一樣的青春10-06
風一樣的腳步07-06
風荷葉舉散文11-15
鄉野的風散文賞析03-03
小巷深深抒情散文(通用9篇)04-29
小巷舊滋味抒情散文(精選19篇)07-27
像風一樣飛翔07-18